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大學府中的小教堂:英國最小或許也是最精緻的主教座堂

大學府中的小教堂:英國最小或許也是最精緻的主教座堂

Adeste Fideles

It"s In The Rain (Single)

Enya

00:00/03:58

我倆在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學生宿舍安頓下來後趕緊跑到校園裡轉轉。來到基督教堂學院當然要先看看基督教堂,我知道教堂晚上要關門,拉著她急急忙忙趕過去。教堂的入口就在湯姆方庭東側靠南的雙門洞里,正對著尖尖的哥特式鐘樓。

巧了,到那裡時剛好趕上每晚六點的晚禱,我倆每人領了一本小冊子,怯生生地坐到了唱詩班座椅上,就是照片中的這個位置。小冊子上寫著當天是聖巴多羅買節,估計晚禱的內容應該與這個有關吧。

主持的牧師在幾位神職人員的陪同下從側廊不知什麼地方突然冒出來,然後從教堂後方緩步走向主祭壇。儀式過程中禁止照相,所以這裡的所有照片都是晚禱結束後拍攝的。

牧師開始帶領大家念讚美詩。詩詞和所有流程要求,包括何時站何時跪何時坐,都在小冊子上寫得清清楚楚。只是一定要跟上節奏,知道大家念到哪了。實在跟不上也沒關係,看著別人怎麼做,照做就好。

晚禱結束,教堂沒有馬上關門,特意留出些時間讓我們四處轉轉。這座教堂始於公元710年聖佛萊茲維德(St Frideswide,650-727)建立的撒克遜小修道院,聖人去世時遺骨就埋在教堂里,她也是整個牛津地區的主保聖人。12世紀奧古斯丁修會的僧侶對這座修道院進行大規模重建,其中相當一部分被保留至今。

1525年,亨利八世的首席顧問約克大主教托馬斯·沃爾西(Thomas Wolsey,1473-1530)決定在牛津建造樞機主教學院時選中了這個修道院,下令將其改造成學院禮拜堂。為了實現沃爾西建造大方庭的宏偉規劃,教堂中殿西部的三個隔間被拆除。今天你通過谷歌地圖從高空俯瞰會發現教堂建築的十字中心點東西段幾乎等長,這並不符合拉丁十字的規範,其原因便是西段有部分被拆掉了。沃爾西原計劃在大方庭北側重建一座更大的教堂,孰料1529年亨利八世嫌他處理自己與凱瑟琳王后離婚一事不利,將其免職。沃爾西從其事業的巔峰迅速跌入谷底,第二年就病死了,學院工程也隨之擱淺。好在1546年亨利八世重新啟動了這裡的建設,將這座古老的修道院改建為新成立的牛津教區的主教座堂,使之成為英國最小的主教座堂之一。

教堂的整體風格融合了羅曼式與哥特式。如果單看中殿的列柱和圓拱,分明是羅曼式或者說諾曼王朝將羅曼式從歐洲大陸帶到英國後產生的諾曼式,而屋頂繁複的拱肋設計又分明是典型的哥特式風格。

尤其這個屋頂,值得仔細欣賞。傘骨一般的拱肋從12個穹窿頂塔的側面散開,在屋頂中間交匯成一顆顆大的八角星,八角星的周邊又形成多個六角星和四角星,構成一種璀璨華貴的視覺效果。

我們在教堂東北角找到了聖佛萊茲維德的聖壇遺迹。顯然它是被修復過的,六根支柱及下方檯面與上方的尖拱和下方基座完全不是一種材質。

旁邊的介紹展示了它原本的樣貌:六根立柱支撐的檯子上方以前放著聖人的棺墓,最上方還有個絲綢華蓋,平時蓋住棺墓,特定場合時升起華蓋,讓人瞻仰棺墓。立柱形成的空間是用來盛放朝聖者祭獻的禮物的。因為聖佛萊茲維德是牛津地區的主保聖人,來此朝聖的信徒總是絡繹不絕。不過這一切在1538年戛然而止。那一年,亨利八世下令拆毀全國所有修道院,這座聖壇慘遭拆除和遺棄。聖人的遺骸被信徒秘密保存,幾年後悄悄埋到教堂地面下,但沒有留下具體位置。三百多年後的1889年,在一口枯井中發現了聖壇的碎片,人們才得以將其拼接起來。現在看到的是2002年最新修復的結果。

聖壇遺迹東邊的花窗描繪了這位聖女的生平事迹。值得一提的是,花窗設計者為英國著名花窗設計大師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他創作此花窗時年僅25歲,繪畫風格受拉斐爾前派創始人羅塞蒂的影響很大。

事實上,教堂東端的其它花窗也是愛德華·伯恩·瓊斯的作品,不過都是他45歲左右的後期作品。那時他已經由一名拉斐爾前派的追隨者成長為唯美主義運動的先驅和明星。

既然談到花窗,我們就再看幾扇。一進西門左手邊有扇花窗被稱為「約拿窗」,是17世紀德國花窗藝術家亞伯拉罕·凡·林格(Abraham van Linge)的作品。畫面左下角坐在樹下的是《聖經舊約》中的猶太先知約拿,右邊描繪的是亞述國首都尼尼微城。《聖經》中說在約拿生活的年代,強大的亞述常常殘酷對待猶太人。上帝決定懲罰亞述,於是差遣約拿前往尼尼微警告他們悔過。約拿巴不得上帝早點兒懲罰亞述,便違抗神意乘船朝反方向而去。上帝興風浪將約拿拋入海中,被一條大魚吞到肚裡。約拿在魚腹中被煎熬了三天三夜,終於悔改。他被魚吐到岸上,重新踏上前往尼尼微之路。最終,尼尼微全城老少披麻坐在灰中悔罪,才得到上帝的寬恕。

北耳堂里的「聖米迦勒窗」是教堂中最大的一扇,由英國著名的花窗工作坊克萊頓和貝爾公司於1870年製作。他們的作品風行於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上半葉。這扇花窗表現的是天使長米迦勒率領天使軍團打敗魔鬼的場面。畫面中央的就是米迦勒,他殺死了下方的紅龍。

教堂中的這座彩色棺墓屬於女貴族伊麗莎白·蒙塔丘特。棺墓旁的銘牌顯示:基督教堂草甸的南半塊是她在1346年捐給教堂的,用來換取自己死後能葬在聖佛萊茲維德聖壇旁。棺墓周圍雕刻著她的10個孩子,他們當中一人繼承了伯爵,一人做了主教,三人成為修道院院長。

教堂地下也埋著不少名人,其中一位是這裡畢業的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他被稱為英國的「自由主義之父」。在他的墓石上刻著:「我知道與謬誤相對的便是真理,如果人們願意總可以發現它,而這種探求是值得的。」

教堂南側的迴廊據說同修道院一樣古老,公元8世紀就有了。園中的噴泉是當代加入的,象徵這裡是基督教堂學院的源頭。

從迴廊東側的長廊可以進入牧師會禮堂,現在作為教堂的禮品商店。

我後來又繞到教堂東面轉了轉,那裡有片墓地,埋葬的多是最近一個世紀的亡者。照片中五扇窗戶排成山形的就是牧師會禮堂。

站在北側可以看到教堂最大的那扇「聖米迦勒窗」,以及背後高聳的鐘樓。

對了,教堂北草坪的圍牆上有扇小門被稱作「愛麗絲門」(Alice door)。我猜它一定與這所學院畢業的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1832-1898)所著的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有關。愛麗絲是基督教堂學院院長亨利·利德爾(Henry Liddell,1811-1898)女兒的名字。那個著名童話最早就是卡羅爾在船上講給小愛麗絲聽的,所以故事乾脆就用了愛麗絲的名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吃在倫敦:想要吃得實惠有特色,又不想去米其林那麼貴,怎麼破?
遠離倫敦鬧市、走進溫莎城堡,這裡才是英國王室放鬆生活的地方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