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禹音:臨川公主原來是這個樣子

禹音:臨川公主原來是這個樣子

先說說其母韋貴妃,根據其出土墓志銘的記載,韋氏名珪,字澤,於武德年間以良家入選秦王府,貞觀元年四月一日冊拜貴妃。不過墓志銘上雖然稱韋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選秦王府,然而事實上韋氏並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將軍、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朝末年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兵敗後父子均被殺,而韋氏因是罪犯家屬,按律被充入宮中為宮婢。李淵在長安即位後李世民進封秦王,韋氏作為宮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順理成章的事。何況李淵登基後雖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與釋放掖庭宮人是兩回事,韋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間被放出宮回到家中,所以墓誌上說韋氏是以良家受選,很明顯就是粉飾之語。至於某些網文里廣為流傳的,秦王李世民在路邊對韋氏一見鍾情的這種毫無史實根據的說法,則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禹音:臨川公主原來是這個樣子

臨川公主,《新唐書·公主傳》記載為唐太宗第十女,但墓誌及詔書記載為第十一女,生於武德七年,生母韋貴妃。

更有一些不靠譜的網文信口開河,認為在長孫皇后過世後,唐太宗的後宮是由韋貴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實上是,即使身為貴妃,若沒有皇帝的授意同樣沒有權利掌管後宮。

例如唐高祖的萬貴妃,《舊唐書·李智雲列傳》中有明確記載:「母曰萬貴妃,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宮中之事,皆諮稟之,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萬貴妃能夠對後宮諸事有「諮稟」的資格,是「特蒙高祖親禮」的,若沒有唐高祖的特許,萬氏即使身為貴妃也沒有權利掌管後宮。再看唐憲宗的郭貴妃,「群臣三請立郭貴妃為皇后,唐憲宗以歲子午忌,又是時後廷多嬖艷,恐後得尊位,鉗掣不得肆,故章報聞罷。」郭氏雖然只封了個貴妃,但卻是唐憲宗未登基前娶的結髮妻子,只因唐憲宗怕自己的風流獵艷被限制,從而不肯將其立為皇后。若身為貴妃便能理所應當地掌管後宮,那唐憲宗又何必再多此一舉。

何況能夠執掌後宮對於宮妃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即使是多位嬪妃共同管理後宮,史書也同樣會記載下來。陳後主的張貴妃統攝後宮,隋文帝宣華夫人、容華夫人共同代掌後宮的事情在史書中記載得清清楚楚,劉浚的列傳也特意花了一番筆墨記載著其母潘淑妃(劉宋時淑妃僅為正二品九嬪,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後宮一事。

不僅史書上會記上一筆,就連墓志銘這種沒事也要誇兩句有事更要誇了再誇的東西上,也絕對會大書特書一番。甚至哪怕韋貴妃並沒有代管後宮這麼大的許可權,只是有些參與權,她的墓誌上也不可能隻字不提。比如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只不過是輔佐馬皇后治理後宮,此事不僅見載於《明太祖實錄》,野史《勝朝彤史拾遺記》中亦有記載,宋濂在撰寫孫貴妃的墓誌時更沒有放過這一莫大榮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后以理,內治宮壼肅雍,上下咸無怨者。」。而韋貴妃的墓誌早已出土,志文中對她多有浮誇溢美之詞,但對所謂的代管後宮一事卻絕口不提,可見韋貴妃代掌後宮一事,實屬現代人的想當然耳。

韋貴妃不僅本人無寵,就連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按照唐制,韋貴妃作為正一品四妃,她的母親本可以獲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都不曾得到過郡君的封號。直到韋貴妃因為母親的逝世而表現得異常悲痛,「哀號荼毒,毀瘠弗已」,唐太宗這才象徵性地追贈了韋貴妃之父韋圓成一個徐州都督的官銜,韋貴妃之母仍舊沒能得封郡君。而韋圓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開府儀同三司、陳州等二州刺史、鄖國公,唐太宗追封的官職遠遠比不上韋圓成生前的地位,可見唐太宗的追封不過是敷衍之舉。

不僅如此,韋貴妃所生育的臨川公主與紀王李慎論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樣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比較差的。韋貴妃唯一的兒子紀王李慎雖然很有才華,在襄州處理政務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讚,然而唐太宗並沒有因此給予李慎格外的關注或賞賜,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了這才褒獎了他。

至於韋貴妃的長女李氏,是韋氏與前夫李珉的女兒,李珉死後母女二人一起籍沒進宮,但李氏都20歲左右了,其母韋貴妃仍不能自主安排女兒的婚事。直到貞觀四年突厥來降,唐太宗為了安撫眾多來降的突厥貴族,這才將仍舊是宮婢身份的李氏封為定襄縣主,代替李唐的宗室女,嫁給在貴族眼裡堪稱婚配最末等的胡人為妻。

雖然有人因此認為李氏得封定襄縣主是唐太宗將她認作繼女的標誌,然而唐太宗若真的將定襄認作是自己的女兒,那麼定襄就應該和文成公主、弘化公主一樣,封的是公主而不是縣主,墓誌上也不會明確記載定襄不過是渤海李氏,「隋戶部尚書雄之孫,齊王友珉之女。」而應該像弘化公主那樣,直接記載為「隴西成紀人」「大唐太宗文武聖皇帝之女」。

定襄嫁給阿史那忠後,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遠比中原艱苦,別說定襄一個中原人受不了,就連阿史那忠本人享受過了中原生活都不願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見到使者時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請求讓他回到長安——唐太宗如果寵愛韋貴妃,又何至於讓她的女兒去遭這份罪?

至於韋貴妃的次女臨川公主,她的人生可謂是慢半拍,這是因為臨川所應得的榮譽總要比其他公主慢上良久。比如與臨川同齡的公主早早就得到了冊封,唯獨臨川直到18歲才被冊封為公主,足足晚了13年;又比如唐高宗永徽元年,別的公主都順利進封為了長公主,唯獨臨川的長公主封號比其他姐妹整整遲了19年才得到冊封;再比如進封長公主後不少公主都有相應的加實封,最少的也有五十戶,臨川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加封。

那麼臨川公主這些應得的榮譽為什麼總要比別人慢上半拍才能得到呢?這就要從她本人的生平說起了。

根據臨川公主的墓誌記載,貞觀初年的時候唐太宗避暑九成宮,身在長安的臨川曾上表請安,唐太宗看了後頗為讚賞,並為其取字「孟姜」,還「尋封臨川郡公主」,然而臨川真正受封公主卻是在貞觀十五年。「尋」是不久的意思,但從貞觀初到貞觀十五年,整整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如果唐太宗對這個女兒比較看重與關心的話,不會等到她給自己上表請安了,這才發現原來這個女兒的字寫得還不錯,更不會事隔十幾年,直到女兒已經18歲了,這才想到要給她一個公主封號。

而且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冊封詔書來看,貞觀十五年正月二十日臨川公主正式進行冊封,唐太宗卻並沒有留在長安參加儀式,而是早在十八日的時候就已經離京駕幸850里之外的洛陽宮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臨川冊封的前幾天,即十五日,文成公主進藏。也許正是為了避免和親的可能,貞觀十五年時,宗室里諸位大齡公主、縣主們紛紛冊封的冊封,嫁人的嫁人。比如年已20的文安縣主就是在正月五日受到冊封的,十四日便匆匆出嫁了;18歲左右的和靜縣主也是在這一年出嫁的;21歲的淮南長公主同樣是在這一年才嫁出去。所以被父親遺忘良久的臨川在文成公主入藏後便得到了冊封,也極有可能與之有關。

同樣根據墓誌的記載,貞觀十七年臨川的實封加至350戶,有人因此認為臨川的350戶實封是和太平公主的待遇一樣,但太平公主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一早就有了實封350戶,與臨川這樣冊封后過了整整2年,直到出嫁後實封才加到350戶的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何況貞觀十七年正是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的國慶之際,唐太宗欣喜之下又是大赦天下,又是賜酺三日,各級官員均得到進爵,臨川的實封極有可能便是因此而加封的。作為佐證,貞觀十六年冊封為衡山公主的新城長公主墓誌上,同樣記載之後有次「湯沐增賦」,可見臨川的350戶實封不過是當時唐太宗的女兒們都有的集體待遇罷了,所以連一向浮誇成風的墓誌上也絲毫沒有提及這次加封是臨川獨有的榮耀(更別提史書了)。

臨川出嫁後,便跟隨駙馬離開了京城遠赴任上,直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臨川才有機會一路旅途跋涉,匆忙趕回長安。但喪禮結束後,臨川再次隨著駙馬遠離京城遠赴邊地。也正因為這樣長久且遙遠地離開自幼成長的長安京城,臨川跟著駙馬周道務再次風塵僕僕地離開時,留在長安的是不舍,是思念,是無奈。

說到臨川的駙馬周道務,則不得不令人心生另一番感慨:臨川貴為貴妃之女,所下嫁的駙馬周道務,論家世,卻堪稱是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駙馬中墊底的。

臨川的駙馬周道務雖然出身汝南周氏也算是個貴族,但無論是在哪個朝代,汝南周氏都算不上是多高級的門第,不僅遠遠無法與山東士族、隴西貴族、江南華族相提並論,更別說其他庶出的公主們嫁的不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子,便是太穆竇皇后、長孫皇后的族人,又或是京兆韋氏、獨孤信的後人,這些駙馬的家世都遠非汝南周氏可以企及的。

即便是普安公主的駙馬史仁表,其父史大奈出身突厥,但史大奈早年跟著唐高祖打天下,為唐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不僅是元從功臣,又追隨李世民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所以在貞觀時期,史大奈早已是正宗的唐人,只不過民族是突厥族的而已,與貞觀四年時因戰敗歸降的突厥人決不可同日而語。

且史大奈在唐書中有單獨列傳,而周道務的父親周孝范連獨立的傳記也沒有;史大奈被封國公,周孝范只是郡公;史大奈名列開國第一功臣表之中,周孝范則沒有。

又根據史書記載,周道務是以功臣之子的身份在皇宮中長大,但周道務能夠住進皇宮是因為「功臣子」的身份,而不是因為周孝范個人的原因,再加上貞觀年間比周孝范功勞更大的功臣大有人在,所以可知周道務能夠住進皇宮中,不過是各位功臣之子都有的待遇罷了。

同時,周孝範本人的墓誌上雖然一再強調自己是功臣,並且深得皇帝的看重,然而唐人墓誌一向愛貼金已不是新聞,如果周孝范真的如此居功甚偉,史官為何不在史書上將他單獨列傳,周孝范又為何憑藉如此顯赫的功勞竟然連凌煙閣功臣都沒能封上,甚至日後皇帝頒發的開國第一功臣表中也絲毫不見周孝范的身影?

由此可見,周道務的家世確實在所有駙馬中是最差的。

通觀臨川的墓誌,特別是「駙馬以克清邊難,驛詔入京,公主隨行,途中大漸,恩敕便令於幽州安置……薨於幽州公館」這一段話,可以看出臨川的一生雖然看似平穩,然而背後卻是看不見的凄涼。

臨川出嫁後就隨丈夫到地方上任,直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才有機會回京,甚至年近60的時候,還跟著駙馬在遠離長安3589里的邊關營州辛勞,且不能享有兒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等到臨川好不容易等來駙馬奉詔返京隨行的機會時,又病困在幽州半路,而周道務以公務為重,無法一直陪伴在公主的身邊,只有庶出的長子(隴州司功)與臨川嫡出的四子周季童(左千牛)能夠偶爾前來看望,以慰臨川病中相思之苦。3年後,臨川最終客死在距離長安東北2520里的異鄉。

也正因為長年累月地過著遠離京城,苦守邊疆的生活,隨著年歲漸長,對長安親人的思念,對繁華京城的渴望,這些心情漸漸吞噬著臨川,再加上早在永徽元年便該得到的長公主的封號遲遲沒有得到進封,唐高宗年間,臨川不得不再次提筆仿效當年向唐太宗上表請安的舉動,向唐高宗奉上了一篇《孝德頌》——此舉雖然得到了唐高宗與武后的嘉許,但最終並未能讓她從遙遠的大唐邊疆回到故土長安。不過至少在苦苦期盼了19年後,總章二年的時候,臨川公主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受封長公主的詔書,至於實封,詔書上則明確寫道「封並如故」,也就是說臨川並沒有因為進封長公主而被加實封。

事實上也正因為臨川公主遲遲未被冊封為長公主,所以墓誌上在提及這件事時,也只是以「進封長公主,從朝例也」這樣的話草草一筆帶過,絲毫沒有以此為榮耀。

綜合墓誌上的記載以及史書上簡略之至的事迹,臨川公主最終給人留下的是這樣一個印象:她歷經唐太宗與唐高宗兩朝,她的人生並不順遂得意,但她面對每一個皇帝都能充分利用自己能文工書的特點,抓住有利的時機撰表上頌。

而臨川公主之所以會有這些看似圓滑實則無奈的舉動,也完全是被現實所迫。畢竟臨川公主的生母韋貴妃不得寵於唐太宗,而古代流行的便是子以母貴,如果生母不得寵,其兒女也很難得到父親的寵愛。作為一位備受冷遇的公主,作為一位人生中處處要比其他姐妹慢半拍的公主,臨川公主自然不得不善於經營這些逢迎之道。

作者寫於2016-08-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航母與兩棲攻擊艦合二為一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