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

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

哥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到現在未找到確切窯址。

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隨著文獻資料的不斷發現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對哥窯的認識已漸趨清晰。然而;由於缺乏同代文獻,且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仍無法揭開層層面紗,呈現它的真實面目。

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合稱為「五大名窯」。故宮博物院是現收藏傳世「五大名窯」瓷器數量最多、質量最精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且多數藏品屬於原清宮舊藏,可謂流傳有緒、自成體系。為了對「五大名窯」瓷器進行全面深入研究,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自2010年至2015年先後舉辦了官窯、定窯、鈞窯、汝窯瓷器特展,今年又推出此系列展的最後一個「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

本展覽共展出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和仿哥窯(釉)瓷器113件(套),以及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龍泉青瓷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六家文博單位商借的57件(套)傳世或出土的與哥窯相關的瓷器和瓷片標本、修復品,以期較全面地反映哥窯瓷器的風貌。展覽分三個單元,分別為:累世遺珍——傳世與出土哥窯、哥(官)窯型瓷器,窯址之謎——哥窯與老虎洞窯、龍泉窯的關係,餘韻綿長——哥窯瓷器對後世的影響。展出的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灰青釉膽式瓶、灰青釉凸弦紋瓶、灰青釉魚耳簋式爐、米黃釉葵花式洗、灰青釉菊花式盤、灰青釉葵花式盤、明代宣德仿哥釉碗、清代雍正仿哥釉五嶽花插,上海博物館藏傳世哥窯米黃釉五足爐、任氏墓出土灰青釉貫耳瓶,山東博物館藏傳世哥窯灰青釉淺盤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哥窯灰青釉膽式瓶

南宋

高13.8厘米,口徑2. 5厘米,足徑4. 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小口、長頸、溜肩、圓腹微垂、圈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油潤且布滿黑、黃二色大小相間的紋片。 圈足內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此瓶堪稱傳世哥窯瓷器中工藝特徵鮮明突出的佳作。

哥窯灰青釉膽式瓶

南宋

高14. 2厘米,口徑2. 2厘米,足徑5. 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小口、長頸、溜肩、圓腹微垂、圈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潤,滿布黑色大開片紋、黃色小開片紋。圈足內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此瓶造型端莊典雅,釉面油潤泛酥油光,且布滿 「金絲鐵線」,足牆淺而上寬下窄,呈斜坡狀,手捏無法提起,可稱傳世哥窯器中工藝特徵突出的代表作。

哥窯灰青釉貫耳壺

南宋

高14.8厘米,口橫4. 8厘米,口縱4. 1厘米

足橫5.4厘米,足縱4. 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橫切面呈橢圓形。撇口、束頸、垂腹、高圈足。頸部中間上下各飾一道凸弦紋,兩側置管形貫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潤澤,布滿黑、黃兩色大小相間的開片紋。圈足內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哥窯米黃釉貫耳八方扁壺

南宋

高14.9厘米,口橫4. 8厘米,口縱4厘米,足橫4. 8厘米,足縱4. 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壺作八方形。撇口、束頸、垂腹、高圈足。頸部飾兩道凸弦紋,兩側對稱置管形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遍布細碎開片。片紋有兩種,一種深且長,呈黑色,一種淺而短,呈黃色。這是典型傳世哥窯瓷器「金絲鐵線」特徵。圈足端不施釉,呈鐵黑色。外底有處縮釉, 這種現象在傳世哥窯瓷器中較為常見。

貫耳八方壺是傳世哥窯的常見器形。如果去除貫耳,此瓶形體與青銅觶的造型頗為相似,因此,其造型可能仿自銅觶。

哥窯米黃釉貫耳壺

南宋

高17.2厘米,口橫4. 7厘米, 口縱4.4厘米

足橫6.7厘米,足縱5. 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橫切面呈橢圓形。撇口、長粗頸、鼓腹下垂、高圈足微外撇。頸部飾兩道凸弦紋,兩側置管形貫耳。通體施釉,釉色灰青,釉面溫潤,布滿細碎的開片紋。 圈足內滿釉,足端無釉,呈鐵褐色。

此瓶造型仿古肯銅器,古樸端莊,釉色、開片、胎色等工藝特徵突出,是傳世哥窯瓷器中的代表作。造型摹仿古代青銅器是哥窯瓷器常見的現象。仿古源於中國古人的復古思想,他們相信理想的社會出現在夏、商、周三代,並視周朝為代表禮制的時代。要恢復古禮,用器也該具有古風。特別在宋徽宗以後,不少官府和民間用瓷都以商、周青銅器為楷模,復古之風從此連綿不絕,影響深遠。這些仿古瓷器或許也曾被用作禮器進入古人的祭祀大典,後來則被用於焚香、插花,成為生活的優雅點綴。

哥窯灰青釉貫耳壺

南宋

高13.7厘米,口橫5. 3厘米,口縱4. 8厘米

足橫5.3厘米,足縱4. 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橫切面呈橢圓形。撇口、束頸、垂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管形貫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潤,布滿黑、黃兩色大小相間的紋片。圈足內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哥窯灰青釉海棠式爐

南宋

高7.8厘米,口橫14. 6厘米,口縱12. 5厘米,底橫7. 4厘米,底縱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爐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撇口、斜壁、平底,底下承以四個如意雲頭形足。通體施灰青釉,釉面有黃、黑兩色開片。足端無釉,呈黑褐色。內底有五個圓形支燒釘痕。

哥窯灰青釉三足樽式爐

南宋

高7.9厘米,口徑12. 5厘米,底徑10. 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爐撇口、圓唇、直壁、平底,底下承以三足並有凸起圈足,三足與圈足均著地。通體施灰青釉, 釉面密布黃、黑兩色開片紋。足端無釉,呈黑褐色。內底有六個圓形支燒釘痕,中央有一圓孔。

宋代汝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均曾燒造過三足樽式爐。

哥窯灰青釉雙耳三足鬲式爐

高5.2厘米, 口徑7.9厘米,足距5. 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爐圓唇、束頸、扁腹、三乳足。口上兩側對稱置環形耳。通體施灰青釉,釉面有黃、黑兩色開片。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哥窯灰青釉罐

南宋

高7.8厘米,口徑4. 7厘米,足徑4. 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罐唇口、短束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施灰青釉,釉質滋潤。釉面滿布灰黑色開片紋,開片舒朗。圈足端不施釉,呈鐵黑色。口沿周釉層較薄,映出紫黑色胎體,形成「紫口」特徵。

這件罐小巧精緻,造型古樸,釉面潤澤。此罐屬於清宮舊藏,查《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可知曾被收儲於太極殿。

哥窯灰青釉雙耳簋式爐

南宋

高5.3厘米,口徑7. 5厘米,足徑5. 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爐撇口、尖唇、短束頸、垂腹、圈足。頸、腹之間對稱置方形耳。通體施灰青釉,釉面滿布開片紋,有黑色大開片和黃色小開片兩種,即所謂「金絲鐵線」。圈足較窄,修足規矩,足端不施釉,呈鐵褐色,呈現「鐵足」特徵。

雙耳簋式爐是傳世哥窯瓷器中的典型器,造型模仿青銅簋,此爐雙耳為方形,與哥窯簋式爐常見的魚形耳不同。另外,外底和內底均不見支燒釘痕,與其他魚耳簋式爐亦不同,顯得較為特別。

哥窯灰青釉魚耳簋式爐

南宋

高8.3厘米,口徑11. 8厘米,足徑9. 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爐撇口、尖圓唇、短束頸、垂腹、圈足。腹部對稱置魚形耳。通體施灰青釉,釉面密布細碎開片紋。開片有兩種,一種為黑色大開片紋,一種為黃色小開片紋,二者合稱「金絲鐵線」。開片紋路呈不規則鋸齒狀。 圈足較窄,修足規整, 足端不施釉, 呈鐵褐色。外底分布一周六個黑色支燒釘痕,內底存留六個黑色支燒釘痕,較外底支燒釘痕小巧。

此爐系清宮舊藏。查《故宮物品點查報告》,此爐曾被收藏於頤和軒。

哥窯灰青釉魚耳簋式爐

南宋

高9厘米,口徑11. 8厘米,足徑9. 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爐撇口、尖唇、束頸、垂腹、圈足。頸、腹之間對稱置魚形耳。通體施灰青釉,釉質滋潤,釉面滿布開片紋。大開片紋呈黑色,深且長:小開片紋呈黃色,淺而短。開片紋路呈不規則的鋸齒狀。圈足端不施釉,呈黑褐色,即所謂「鐵足」。外底分布一周六個 黑色圓形支燒釘痕,內底亦存留五個支燒釘痕,系在爐內套燒其他器物所致。

哥窯瓷器深受清代帝王喜愛,清高宗乾隆皇帝堪稱其中的代表。其在位期間共刊印《御制詩集》五部,收錄詠瓷詩近200首,其中題為詠哥窯的21首,涉及盤、碗、瓶、尊、爐、枕、硯等造型。部分詩作被宮廷匠師奉旨鐫刻在器物上,其中流傳至今的作品為後人了解乾隆朝對哥窯瓷器的鑒賞標準提供了重要參考。

此爐外底即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詩。詩云:「伊誰換夕薰, 香訝至今聞。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氳。辨見八還畢,異根何處分。」詩末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題」,鈐「古香」和「太璞」印。乾隆丙申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這首詩名為《詠哥窯爐》,收錄於《御制詩四集》卷三十八。

仿哥釉魚耳簋式爐

高9.2厘米,口徑10. 5厘米,足徑7. 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爐呈簋式。尖圓唇、口微撇、頸微向內收、垂腹、圈足。腹部兩側對稱置魚形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色淺淡,釉面遍布黑色大開片和黃色小開片紋。圈足修理規矩,足端無釉露胎,呈黑褐色。外底近圈足處,有一周六個黑色圓形支燒釘痕。內底心分布三個支燒釘痕,較外底釘痕小而精緻。

爐外底鐫刻乾隆皇帝御制詩。詩云:「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氳。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句末鐫刻「乾隆丙申孟春御題」和篆體「乾」「隆」兩方閑章。「乾隆丙申」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此詩名為《詠哥窯爐》,收錄於《御制詩四集》卷三十八。通過刻詩內容可發現,當年乾隆皇帝曾將此明代仿品誤認作宋代哥窯瓷器, 並為之題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傳世哥窯魚耳簋式爐亦鐫刻有這首詩。

這件爐與傳世哥窯魚耳簋式爐在釉質、造型方面均存在差異,從各方面特徵看,應為明代仿品。此爐一耳磕,露胎部分呈黑色。說明此爐不僅模仿哥窯瓷器的造型和釉質,而且還仿其胎質。

此爐系清宮舊藏。查《故宮物品點查報告》曾被收存於鍾粹宮。

哥窯米黃釉葵口盤

南宋

高3.2厘米,口徑15. 2厘米,足徑5. 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盤六瓣葵花口、淺弧壁、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釉,釉色泛黃,滿布細碎開片紋。足端無釉露胎。

外底鐫刻乾隆皇帝御制詩《哥窯盤子》,詩日:「處州精製擅 章生,盤子曾供泛索盛。新法不看百圾破, 那知得號有難兄。 」句末署「乾隆丙申春御題」,鈐「太璞」印。該詩收錄於《御制詩四集》卷九十七。

哥窯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3厘米,口徑19. 5厘米,足徑6. 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敞口、口部呈六瓣葵花狀、深弧壁、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釉面密布黃、黑二色開片。足端無釉,呈鐵黑色。外底鐫刻乾隆皇帝御制詩。詩日: 「碗作葵花式,應存向日情。依然出宋代, 卻可辨難兄。火色泯無跡, 釉光注未平。 器珍原以舊,新必致訾評。」句末鏨刻「乾隆己亥(1779年)新春御題」, 鈐「古香」「太璞」印。

官窯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9厘米,口徑19. 4厘米,足徑5. 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斂口、口部呈六瓣葵花狀、深弧壁、圈足。這件今人研究認定為南宋官窯的青釉碗,曾被乾隆皇帝當成哥窯產品,命人在其底部鐫刻御制詩: 「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恰似標壞相,而能完謐神。宣成後精巧,柴李昔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論器尚新。」句末鏨刻「乾隆辛丑(1781年)新正御題」, 鈐「太」 「璞」印。

此碗與本書圖版33造型、大小相似,恰好印證了明清以來「官、哥不分」的說法。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說「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只是「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 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窯佳耳」。從外觀看,官窯與哥窯產品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均燒造青瓷、胎色較深、 施釉較厚、釉面開片等。

哥窯灰青釉碗

南宋

高3.3厘米,口徑7. 8厘米,足徑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斂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施灰青釉,釉面密布黃、黑二色開片紋。足端無釉。

哥窯青釉葵花式洗

南宋

高2.9厘米,口徑12. 1厘米,足徑8. 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洗呈葵花式。敞口、斜直壁、廣底、矮圈足。通體施青色釉,釉面開有大小相間的紋片,以黑色大片紋為主,土黃色小片紋為輔,俗稱「金絲鐵線」。外底有六個黑褐色小支燒釘痕。此洗造型優美,胎體略顯厚重,釉面潤澤如酥,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哥窯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4.8厘米,口徑11. 8厘米,足徑3. 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狀、深弧壁、圈足。口沿鑲嵌銅。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釉面滿布開片紋。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此碗造型俊秀,釉層肥腴,屬於傳世哥窯瓷器典型作品。

官窯青釉葵花式洗

南宋

高3.3厘米,口徑11. 6厘米,足徑8. 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斜直壁、廣底、矮圈足,底心微上凸。通體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五個細小支燒釘痕。

葵花式洗是哥窯、官窯青瓷中常見的造型。此洗尺寸與本書圖版24相仿,也曾被認定為哥窯產品,後改歸為官窯產品。

官窯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4.5厘米, 口徑11.6厘米,足徑3. 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敞口、口部呈六瓣葵花狀、深弧壁、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釉面均滿布開片紋。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哥窯灰青釉碗

足徑5.6厘米

高7.5厘米, 口徑19.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灰青釉,釉面密布黃、黑二色開片紋。足端無釉。

哥窯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4厘米,口徑18厘米,足徑5. 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斂口、口部呈六瓣葵花狀、深弧壁、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施灰青釉,釉面有黃、黑二色開片紋。足端無釉,呈鐵黑色。

哥窯灰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6厘米,口徑19. 7厘米,足徑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狀、深弧壁、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施灰青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即所謂「鐵足」。釉面布滿開片紋。

哥窯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2厘米, 口徑17.8厘米,足徑5. 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狀、深弧壁、 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灰青釉,釉面光亮瑩潤,滿布黑色開片紋, 俗稱「百圾碎」 足端不施釉,呈鐵黑色。

哥窯灰青釉葵口碗

南宋

高7厘米,口徑18. 5厘米,足徑6 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狀、深瓠壁、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釉面開有細碎片紋,片紋呈黃、黑兩色,即所謂「金絲鐵線」。

哥窯灰青釉淺盤

南宋

高1.8厘米,

口徑15.3厘米,足徑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折沿、弧壁較淺、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灰青釉,近口沿處由於釉層較薄而顯得顏色略深。內外釉面均滿布開片紋,盤心開片紋較為細碎,外壁開片紋略大,且中間有更多細小的黃色開片。此盤造型規整,釉面瑩潤,屬於典型的傳世哥窯瓷器。

哥窯米黃釉盤

南宋

高2.8厘米,口徑15. 3厘米,足徑5. 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淺弧壁、 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米黃色釉,釉面滿布細碎的黑、黃二色開片紋。足端無釉,呈鐵褐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古錢幣卓越丰姿—新加坡秋季拍品:光緒元寶 一組
明代正德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對比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