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秋老虎」來了,悶熱天氣怎麼過?

「秋老虎」來了,悶熱天氣怎麼過?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雖然已經立秋,但在氣象上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的秋天。進入末伏連續高溫天氣該如何應對?有哪些防禦措施可以抵禦高溫對身體帶來的傷害?擦擦汗,一起長知識!

「秋老虎」來了,悶熱天氣怎麼過?

1. 人體能夠忍耐多高溫度?

人體能夠忍耐的環境溫度是有一個極限的:大約116℃,這是人體置身其間仍能維持呼吸的溫度。人體在71℃環境中,能堅持整整1個小時;在82℃時,能堅持49分鐘;在93℃時,能堅持33分鐘;在104℃時,則僅僅能堅持26分鐘。但是,據有關文獻記載,人體能忍受的極限溫度似乎還要高一些。

但是這是玩極限挑戰的人才能忍受的,並且一般是在相當乾燥的條件下進行的,對於一般人來說,據測量,人體皮膚溫度大約是32℃。所以如果溫度高於32℃,空氣就會對人體發生加熱作用,使人產生熱的感覺,於是人體就通過出汗散熱來維持熱量平衡,以降低體溫。根據世界各國的實驗,夏季,人們感到最舒適的氣溫是19—24℃,當環境溫度超過舒適溫度的上限時,人們便感到熱,若超過37℃時就感到酷熱,一般來說,人們能夠忍受的溫度上限是52℃。

2. 熱射病到底有多要命?

熱射病是指因高溫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在中暑的分級中就是重症中暑。因為持續悶熱會使人的皮膚散熱功能下降,而且陽光中的紅外線可穿透皮膚直達肌內,此時熱量積聚在臟器及肌肉組織,引起皮膚乾燥,肌肉溫度升高,導致汗出不來,繼而影響全身各器官組織的功能,患者會出現局部肌肉痙攣、高熱、無汗、昏迷、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等現象,是中暑最嚴重的一種類型。在高溫條件下進行體力活動或非體力活動都可能引發這種嚴重中暑。如得不到及時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達40%~50%。

遇到高溫天氣,就要注意降溫。如高溫下發生有人昏迷的現象,或者高燒持續不下,要馬上送至醫院進行液體復甦治療,千萬不可以為是普通中暑而小視,耽誤治療時間。

3. 為什麼三伏天要40天這麼久?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我國自古就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組成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其中,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只出現第四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如出現第五個庚日則為20天。這麼一來,三伏天既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如果三庚日來得早,就會出現立秋前一共有五個庚日的現象,因此就會延長中伏的時間,三伏天總天數可以長達40天。而進入伏天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也就最熱了。

「秋老虎」來了,悶熱天氣怎麼過?

4. 學會避暑,再熱也不能貪一時涼快

高溫天氣應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或烈日下活動。一般來說,晴日里,上午九點以後就不宜外出。居室內要注意適度的通風和降溫。有條件的,可以選擇去一些氣溫較低的風景區避暑。

高溫天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涼過夜或陰冷無度,致使中氣內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當在室內感覺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當出現頭昏眼花、四肢發麻、噁心口乾、皮膚乾燥等癥狀時,應首先想到這是中暑的先兆,須立即採取降溫措施,如用冷水擦浴,頭敷濕毛巾等,如仍不能減輕癥狀,甚至還出現高燒、嘔吐等症,則要立刻送醫院急救。

5. 高溫天飲食調節,不要讓身體罷工

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使胃腸消化液生成和分泌減少,常常會出現營養失調、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現象。所以夏季高溫天氣的飲食尤其要以清淡鬆軟為宜,且不宜太飽;食物搭配方面,除了要注意色澤鮮美,味道爽口外,也要保證一定的熱量和營養。要補充維生素,同時也不能忽視對穀類、豆類和瘦肉的攝入。夏季里,還要多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多吃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

同時,要養成科學喝水的好習慣。一是養成主動飲水的習慣,不要等口渴時才喝水,口渴時表明人體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開始脫水,此時,最好能飲用含有0.2%左右鹽分的水。二是大渴勿過飲,這樣喝水會使胃難以適應,造成不良後果。三是用餐前和用餐時不宜喝水,因為進餐前和進餐時喝水,會沖淡消化液,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長期如此對身體不利。四是早晨起床時先喝一些水,可以補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濃度,促進血液循環,維持體液的正常水平。

6. 科學午睡保證睡眠,抵禦盛夏高溫

提倡積極休息,在保證身體不疲倦的前提下,可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適當的鍛煉。

午睡要科學合理,午睡時間以一小時左右為宜,盡量避免在走廊里、樹蔭下、草地上、水泥地面上「隨遇而睡」,也不要在穿堂風或風口處「頂風午睡」,更不適宜趴在桌沿或靠在椅子上「直立午睡」,這些不正常的午睡,對人體健康常常「弊」大於「益」。

溫馨提示:這麼熱的天,大家要盡量避免午後高溫時段的戶外活動,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一定要注意多休息,多喝水,保證睡眠,多了解一些防暑降溫的知識,做到有備無患。

編輯:薛燕男

(本文由科普中國微平台製作,資料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感謝:思靜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主任工程師的科學審核)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公眾號ID及作者

作者寫於2016-08-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心理測試?
打蠟和拋光,能互相替代嗎?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