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中國朝代更替隱藏的五行規律

中國朝代更替隱藏的五行規律

中國朝代更替隱藏的五行規律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結合中國傳統的五行流轉之理,目前主要有兩種看法,一則認為朝代更替是按照五行相生而來,二則相反,認為是按照五行相剋而來,哪個更對一些,大家來評點吧

第一種看法: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選》李善注引)。又說:「代火者必將水」「數備將徙於土」(《呂氏春秋·應同》)。他認為虞(舜)、夏、殷、周的歷史是一個勝負轉化的發展過程。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勝而具有階段性,又按照始於土、終於水、徙於土的循環往複而具有周期性,「陰陽消息」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五德轉移」,又決定著「並世(當世)盛衰」。在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的每一發展階段都存在著陰陽兩種勢力的矛盾和鬥爭。

由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是以相剋的關係傳遞的,後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為土德(因土克水),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德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中國朝代更替隱藏的五行規律

如今中國尚紅色,屬火,前朝則尚青色,屬木,那便是木生火了。

再向前推,清代衣冠尚黑,那是水的顏色,是故便有水生木之應,生出了國府。

至於明代,文物衣冠尚白,那是金的顏色,金生水,即為清代嬗替之兆。

這種五行循環象徵朝代興替,漢人稱為五德始終,稽諸歷史,實在有點道理。

關於五德始終,實在可以用天人感應的學說來解釋,這亦即是玄空的"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也可以說是陰陽的相交感應,由是出現徵兆。

如今的科學家當然不相信這一套,他們認為一切現象都可以用科學來解釋。可是,之前偏偏會選中青色呢?現在又為甚麼偏偏會選中紅色呢?他們應該不可能根據古代的五德始終、天人感應來決專有色彩,可是事情偏偏就是這麼湊巧。

我們還不妨由漢代起排列,將歷代的五行之德一一檢視,看前朝生出後代的規律——漢(火紅)-----魏(土黃)-----晉(金白)------隋(水黑)------唐(木青)------宋(火紅)------元(土黃)-----明(金目)------清(水黑)------民國(木青)今代(火紅) 各朝各代,真的是按照火土金水木的五行相生次序來循環,如今已經步入第三個循環的開始。前後十一朝,五德始終無一例外,真的令人咋舌。

由五德始終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凡屬火德的,天下真的要靠打出來,例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以及如今的開國領袖,都戎馬半生,經過征戰之勞。

至於木德得天下,便有幸運的成份,例如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也打過仗,但實際上他的戰功絕對不及他的兄弟,而且李世民登位,實在很有陰謀的成份。

中國朝代更替隱藏的五行規律

凡屬土德的,享國的日子往往不怎麼長,例如魏代,曹丕於二二零年建國,其子明帝繼立,已受制於司馬氏,支撐N---三九年,明帝死後,其養子齊王芳繼立,縫十四年即為司馬師所廢,立高貴卿公,在位六年即為司馬昭所弒,然後立陳留王,在位六年便為司馬炎所篡,於是魏亡,魏代名義上立國不過四十五年前後。

至於第二個循環中屬土德的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於公元二一七七年建國,經歷八帝,於元順帝王正二十七年覆亡,時為公元二三八七年,終元之世立國不過九十年耳,而戰亂頻仍,可以說無一日太平。

至於金德,則主亂政。以晉代而言,司馬炎篡魏之後,在位二十五年,算是太平盛世。繼位的惠帝,是個弱能兒童,司馬炎本來想廢了他的太子位,但礙於典制,且受內宮牽制,終於至死仍未另立太子。所以到了惠帝時,政事落於楊駿之手。楊駿是惠帝的外公,與弟楊珧、楊濟把持朝政,時稱[三楊],權傾一時。

傳說司馬炎未篡位前的大將軍府,所生的三莖金枝玉葉草,一直未雕謝,而且愈長愈大,到了惠繼位,三莖草竟長成三棵樹,葉如楊樹,於是便說為[三楊]當權之應。

不過[三楊]後來卻為惠帝的賈后所殺,至於賈后。則穢亂後宮,於是不久又為趙王倫起兵所殺;然後是淮南王司馬允起兵討趙王倫,八王之亂即由是而起,其時距建國不過三十五年。以後旋即戰亂頻仍,以至南渡偏安,中間不知多少皇帝被權臣所廢。中原動蕩,前所末見。

至於另一個金德的明代、也是第二代就出事。燕王棣出兵趕走了建文帶,以後算是有過四十餘年太平,接著便是權臣太監勾結禍國。正德以後,國事已不堪問。

中國朝代更替隱藏的五行規律

至於水德,經歷過兩個循環,即是隋代與清代。兩個朝代都有一個特點,那便是抄有意無意之間有水利建設。

隋煬帝一即位,便開通濟渠,過幾年,又開永濟渠,直至如今,中國大陸尚受其水利之益。蓋治水之道在疏而不在攔,一味攔河築壩,稍見天災即便釀成人禍。

至於清代則最重治河。歷代雖設治河之官,但絕不及清代的重視。例如明代,僅以都御史"總督河道",只是例行公事而已,是故水災頻仍。

到了清代,設河督之官,江南一人,駐清江浦;山東河南一人,駐濟寧州;直隸一人,由直隸總督兼任。於是黃河、運河的水利便有保障,河督雖貪污,畢竟亦須疏浚河道,同時亦禁止濫伐林木,以免水土流失。是故清代並非沒有水災,只是絕不如明代之重。

關於五德朝代的特點,若按五行特質的說法,各有其優劣。例如木德主仁,是故唐代不殺戮功臣,這是它的優點,然而木克土,土主信,克上則下信,故唐末年皆失信於民。

如今火德,火克金,金主義,是故時人對於義便看得輕。

下面是第二種看法:

唐朝在五行定位上為土,唐宋元明清,正合土木金火水。一路相剋相生而來。

各朝五行定位以後,以五行特性去附會解釋一些歷史特性,十分有趣。可細細發掘之。如火土同源,唐明兩朝末期,都有宦官為禍。

下文參考五行性理一一細述之。

唐朝前期強盛期可當陽土

陽土是土之本性,主忠厚信實,篤誠淳樸,寬宏大量,容而能化。舉止穩重,克盡職責,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出言任事內外如一。對奇才異能,可兼收並蓄,厚德載物,為成功之母。

中國朝代更替隱藏的五行規律

唐朝後期衰敗期可當陰土

陰土性呆板,樸拙,不尚外表,思想簡單,近與愚直,易上當受騙。不開通,行拙欺人,言信行果,未必中理。寡言少語,是非不分,固步自封,好生怨氣,鬱結生陰,多起疑忌,無中生有,以假當真。(所以會有親近宦官而致禍)。陰土好怨,怨的表現如下:(唐朝後期的皇帝很可憐,外受欺於藩鎮,內受制於宦官,怎一個怨字得了啊)

一是受欺負或受壓抑,敢怒而不敢言。

二是事情沒做好,受斥責,內心覺得委屈。

三是吃虧後,口不言,心憋屈,疑忌他人。

四是事不遂心,埋怨他人。

怨的特點:含而不露,忍而不發,自身受傷。

宋朝前期強盛期可當陽木

陽木是木之本性,主仁德、正直、有主意、敢作敢當、好生惡殺、公而無私、心口如一、遇事不盲從、有定見、處事不諂諛、行為端正、有悲天憫人之心、化俗救世之願、捨己為人。古往今來,凡成大業者,皆具陽木之性。

宋朝後期衰敗期可當陰木

陰木性情粗暴,出言撞人,好陰沉,因小失大,以私廢公,以情悖理,情多偏見,倔強頑橫,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毀謗,掘人隱私,抗上,氣量狹小,不耐激觸,難成事功。平生遇事多難,常不如意,因而怒氣填胸,愈形乘戾。民國初期至善王鳳儀先生說:愁就生陰木,哈哈一笑便可以提升腎水。

中國朝代更替隱藏的五行規律

陰木好怒,怒的表現如下:

一是受壓制時,如果忍無可忍竟會氣的渾身發抖。一旦爆發便燃起怒火,一試決鬥,後悔莫及。

二是別人的做法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就大發脾氣。

三是見到不合理的事情喜歡打抱不平。

四是有不滿情緒發泄於外時,常常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考慮後果。

怒的特點: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往往做出無法挽回的蠢事。

(高宗殺岳飛可當之。)

元朝前期強盛期可當陽金

陽金是金之本性,主義氣,性豪爽,善言談。知過必改,好善惡惡,剛毅果決,有謀善斷,危難不避,勞怨弗辭,見善勇為,見得思義。終成大功的奇才義士,光彩人物,多屬陽金之功。(蒙古鐵騎,天下無敵也)

元朝後期衰敗期可當陰金

陰金多虛假。好分爭,喜變更,虛妄不實,嘴甜心苦,習於諂媚。更或心逆而險,言偽而辯,巧言令色,嫉功害能,掩人善行,喜聞人過,好言人短。行事傷人,兇狠成性,刻薄寡恩,狡猾無主。得權在位,便能亂世,凶奸之徒,多由此出。在家庭,則父子責善,夫妻寡義,倫常乘舛,分崩離析。(所以元朝後宮紊亂,皇族無家庭倫理可言,亂七八糟也)

陰金好惱,惱的表現如下:

一是對環境不滿意,卻難以擺脫。

二是明明看不上的人,卻偏偏離不開;孤高自賞,患人之不己知。

三是瑣事纏身,圍繞不休;或事不遂心,說不出,道不明,自我折磨。

四是處事虛偽,但又常漏破綻。

惱的特點:多嫉妒,處理問題時喜歡搞小動作。

明朝前期強盛期可當陽火

陽火是火之本性,光明磊落,通情達理,文采節制,表度有章,聰明謙讓,舉止大方。事無巨細考慮周詳。能高瞻遠矚,明理達時,有無入而不自得之象。古今創製大經大法的人,皆具陽火之性。(朱元璋創製實多,天才也)

明朝後期衰敗期可當陰火

陰火多拘謹。急噪多貪。好誇張,喜虛榮,行多狂妄,奔高貪好,爭名逐利,外明內暗,見人不見己,知進不知退,得理不讓人,常以屑瑣細故,致使全家不歡。欺負老實人,吹毛求疵,好爭理。捧勝不捧敗,喜奉承。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老年多昏憒,行多過失,屢改屢犯,老死且至,悔恨無及。

陰火好恨,恨的表現如下:

一是個人利益不能受到傷害,一旦被傷害便懷恨在心。

二是內心潛藏著不滿,伺機報復;滿足不了私慾便耿耿於懷。

三是自尊心受到傷害,一有觸動便引起憤恨的火焰。

四是越得不到發泄,埋藏在心底的禍源越強烈,一旦爆發便釀成大禍。

恨的特點:隱而後發,一發便容易引起狂滔巨浪,往往有預謀。

看完明史,怎一個恨字得了啊!

清朝前期強盛期可當陽水

陽水是水之本性,主活潑自然,隨遇而安,沉穩雅靜,智慧巧思,和萬緣而不變。恬淡虛靜,涵養力強,功成不居,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中外科學家,皆陽水之功。(清朝康雍乾明君,皆篤信佛教,有此象也)

清朝後期衰敗期可當陰水

陰水多愚魯,好煩悶,喜緩慢,性退縮,習慣邋遢,行多迂腐,自卑自棄。好委屈,喜生回頭氣。行拙湮人,優柔寡斷,是非不明,多思多慮,缺獨立性,進退是據,處事失機後時,抑鬱終身無有所長。

陰水好煩,煩的表現如下:

一是窩囊苦悶,自卑退縮。

二是隨不上大流,別人嫌棄他慢,他反嫌別人急。

三是不合群,人家看他無能,他自己煩惱,最不愛看不對他心的人。

四是性緩慢,失機後時,好後悔,猶豫不定。

煩的特點:自我封閉,人我思想交流的通道常被堵塞。且水為坎為盜,清朝末年,我中華之財富大量被西洋列強巧取豪奪也,誠可嘆也。

以上五個朝代,剛好一個循環結束,我想也應該是一個新的循環的開始吧。而民國以來之時勢,與唐朝開國前極為相似。多少奇能異士,超拔高人,降世應命。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時至今日,終於開始顯示復興之機,我中華泱泱大國,文化復興在望也。我輩生當逢時,當努力奉獻一己之力,共襄盛舉也!

以上兩種說法,其主要分歧就在於從唐朝開始的五德劃分不同,一為相剋而來,一為相生而來。大家覺得哪個更有道理呢?

我的看法五行本就應該有相生也有相剋,其相生相剋應該是個循環過程,中間應該有個分界線,這個分界線我認為是在隋朝,隋朝是個承上啟下的朝代,從上結束了南北朝的紛亂局面,往下開啟了強盛的大唐王朝。隋朝之前,朝代更替皆為相剋而來,夏朝(木)——商朝(金)——周朝(火)——秦朝——(水)——漢朝(土)——魏(木)——晉朝(金);隋朝之後則為相生而來,晉朝(金)——隋朝(水)——唐朝(木德)——宋朝(火)——元朝(土)——明朝(金)——清朝(水)——民國時期(木)——中國人民共和國(火)。

為甚麼五行的徵兆可以聯繫到朝代的興替呢?

若據玄空風水的說法,便是五行之氣在流轉,因而便有盛衰,若在歲時,那便是四季寒暖的更換:若在人事,那便是五德始終的興亡更替。是故一個民族沒有可能長久興旺,亦不可能長久衰落。

盛衰是一個循環。至於循環的規律,《青囊經》說:"四七為經,五德為緯"。這裡說的"四七",即是二十八宿,代表天象,代表時間,時間不同,五德的盛衰便有不同,蓋五德無非只是氣的作用、氣炎則謂為火,氣肅殺則謂為金,諸如此類,隨著時間變化,氣的某種作用便成為主導。譬如稱為火德者,所重在禮(尊重老人家),所失為不義,這便是一個時代中氣的主導作用。這裡頭,便有時空的關係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跟我學周易 的精彩文章:

鐵口斷流年看這八十條
宗族家譜七大內容

TAG:跟我學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