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慈禧太后欽定溥儀繼位的消息傳到醇王府後,眾人反應各不相同:有驚喜交加的,也有驚詫不安的,更多的是額手相慶,奔走相告。一時間,整個醇王府就像炸了鍋一樣,亂作一團。最有意思的是,載灃的母親劉佳氏,也就是溥儀的祖母,聽到這個消息後當場就暈了過去。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不過,別以為她是高興得暈過去的。老太太一醒過來,她不是慶賀自己孫子要做皇上了,而是大不敬地對慈禧太后破口大罵:「先殺了人家的兒子,又來搶人家的孫子!當個皇帝的虛名,還不是終身監禁!」

有人或許會問,老太太這是怎麼了,自己孫子當了皇上,這不是天大的喜事嘛,怎麼還罵上了?奇了怪了!

這事說來話長。話說老醇親王奕譞與福晉去世後,載灃母親劉佳氏開始掌管王府大小事務。或許因為出身的緣故,劉佳氏對政治了無興趣,但宮中的那個「老佛爺」卻屢屢干涉王府家事,譬如兩次強迫出繼自己的親生子(載洵與載濤),劉佳氏因此略染瘋疾。後來,載灃婚事也是一波三折。

最開始載灃與某滿洲貴族之女訂婚,不料庚子之變中遭遇不測。劉佳氏之後又給載灃另定了一門親事,不料慈禧太后橫插一刀,非要將榮祿之女指配給載灃,之前親事只能告吹,劉佳氏臉面盡失。懾於慈禧太后的淫威,劉佳氏雖然在背後千百遍地咒罵皇宮裡的那個老妖婆,但也只能讓兒子按其意旨完婚。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奕譞與載灃

劉佳氏不是光緒的親生母親,但她很清楚光緒在宮中的不幸遭遇,而這次又輪到了自己的孫子—這天上掉餡餅的事,到底算是命運的眷顧,還是命運的捉弄?至少在劉佳氏看來,溥儀進深宮未必有什麼好處,弄不好和光緒一樣,那就太凄慘了。

老太太這邊剛消停,「小皇帝」那邊又鬧起來了。溥儀當時三歲不到,根本就不懂事。宮裡派來的太監來抱他,他是連哭帶打,死活不肯。隨行大臣和太監們都拿眼看載灃,載灃抱又不是,不抱又不是,急得只知道點頭。這時,乳母王媽看小孩子哭得可憐,便拿出奶來喂他,溥儀這才止住哭叫。沒辦法,最後只能由乳母哄著,等到溥儀困了睡了,這才在載灃的陪同下,乳母抱著半睡半醒的「小皇帝」進了宮。

溥儀進宮第二天,光緒撒手西去,慈禧太后也於次日緊隨而去,整個皇宮瀰漫在一種肅穆不安的氣氛當中。光緒病逝後,靈柩停在乾清宮,慈禧的靈柩停在皇極殿,兩喪並祭。在大人的擺弄下,三歲「小皇帝」一會兒到光緒靈前磕頭,一會兒又到慈禧靈前哭祭。作為一個剛剛離開家庭的小孩子,在這種哀聲喪氣的空氣里,溥儀也是被嚇得日夜啼哭,驚恐萬分。

半個多月後,紫禁城內為小皇帝準備了莊嚴的登基大典。只可惜溥儀不像康熙小時候那麼英武,好好的一個慶典被這個大哭大鬧的小朋友弄得十分尷尬,大煞風景。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在位期間的舉措對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具有歷史性的進步意義,圖為光緒帝讀書像

原來,皇帝登基必須要經過一道道繁瑣的程序,他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內務府大臣及侍衛們的叩拜,緊接著要到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等等,一個都不能少。小孩子注意力有限,經不起這樣來回的折騰,還沒等接受正式朝拜,溥儀早已是鼻涕眼淚直流,哭著嚷著要回家(回自己的家—醇王府)。

《澄齋日記》里記載了溥儀登基的這樣一出滑稽戲:在中和殿時,內務府大臣們剛開始行三跪九叩禮,溥儀已經放聲啼哭,聲音還特別高,特別尖。空蕩蕩的大殿本就有擴音的效果,弄得那些大臣們拜也不是,不拜也不是,哭笑不得,最後只能匆匆行禮完畢,再由太監們強行抱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里,文武百官濟濟一堂,場面莊嚴肅穆。小皇帝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人,嚇得哭著直往外跑。這時,攝政王載灃趕了過來,他在大臣們的眾目睽睽之下,抱著溥儀哄了半天,才算把小皇帝哄到了那高大的寶座之上。為防意外,載灃側身半跪在小皇帝的旁邊,以防止他從寶座上溜下來。待到溥儀坐定後,載灃連聲叮囑:別亂動,一會就好了!

偏偏小皇帝不聽,他哭著嚷著喊:「我不在這兒,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大臣們不知所措,不知道是拜好,還是不拜好。載灃在一邊也是急得滿頭大汗,連忙命太監上來按住小皇帝,然後招呼大臣們趕緊行三跪九叩禮。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圖為青年時代的溥儀

正當大臣們開始拜時,小皇帝因為身體被按住,動彈不得,更是放聲大哭。堂堂太和殿內,充斥的全是小皇帝的哭叫聲。載灃也覺得這樣實在不成體統,只好低聲勸慰兒子說:「不要哭了啊,一會就完了,快完了啊!」載灃連說了好幾遍,小皇帝這才被哄住收聲不哭,登基大典也就這樣草草收場。

事後,大臣們私下裡議論,說攝政王怎麼能在皇帝登基時說「快完了」這樣的話—未免也太不吉利了!

從歷史上看,清朝入關後的十位皇帝中,有半數為小皇帝登基(如順治6歲登基、康熙8歲登基),而近代以來的最後三位,均為幼年踐臨帝位(同治5歲登基、光緒4歲登基、宣統3歲登基)。小皇帝的背後,是清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兩位太后,即孝庄太后與慈禧太后,兩個女人一前一後,扶持了清朝近一百年的歷史。不同的是,孝庄太后開創了康雍乾盛世的輝煌時期,而慈禧太后面對的卻是一個風雨如磐的晦暗年代,其運氣與能力也遠不能與孝庄太后相比。

「國無長君,婦人執政;國運已墮,事不過三」。在慈禧太后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執政生涯中,三次傳位,三次危機,三次都是小皇帝。如果說同治的繼位是理所當然,光緒的繼位系權變之計,那溥儀的繼位,恐怕就只剩下無可奈何了。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在位期間,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圖為同治帝幼年畫像

據說,慈禧太后臨終前頭腦仍舊很清醒。她在與諸軍機大臣商議帝位承續之事時,有人提出與其讓載灃攝政,不如徑立載灃為帝,以免再次發生「國無長君」的局面。慈禧太后聽後沉吟再三,但最終還是否決了這個意見。她的理由是:同治、光緒二朝都是兄弟相繼,假如再立載灃的話,則三代皆為兄弟相承,可謂史無前例,大不相宜。最後,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立溥儀為帝,攝政王載灃為監國。

曾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慈禧太后之所以不立長君,原因是她認為自己不會早死,而載灃生性懦弱,順從聽話,這樣她就可以在背後繼續操縱朝政。但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她就發現自己大限將至,結果埋下了三年後清朝覆亡的苦果。

以最壞的動機揣測歷史的替罪羊,固然道貌岸然,然而與歷史的事實畢竟相去甚遠。如果放寬歷史的視角,我們或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清末帝位的承續問題上,慈禧太后並沒有跳出固有的圈子。那就是:她始終圍繞著自己的丈夫即咸豐的近支家族做文章,而從未越雷池一步。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道光及其皇子們。道光皇帝的子嗣不濟,長子、次子、三子均在其生前或去世或夭折。直到他中年以後,才生下第四子奕詝。值得寬慰的是,在之後幾年時間裡,道光陸續有了第五子奕誴、第六子奕訢、第七子奕譞、第八子奕詥、第九子奕譓。在這六個兒子中,第四子奕詝被立為皇帝(即咸豐),而其他五子分別被封為親王或郡王(惇親王奕誴、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圖為咸豐帝畫像

咸豐的運氣很不好,他在位時正好遇上太平軍起義及英法聯軍侵華。而在其31歲駕崩時,咸豐只留下一個子嗣,那就是同治皇帝載淳。而載淳19歲駕崩時,沒有子嗣。按儒家宗法制度,慈禧太后只能在近支中為同治選擇嗣子。

從年長者來說,咸豐的長兄隱志郡王奕緯21歲去世時無子嗣,後由乾隆十一子永瑆的孫子載治入嗣。這支與咸豐這支已經相去甚遠,因而載治之子溥倫被排除在外。排行第五的惇親王奕誴在咸豐即位前已入嗣嘉慶第三子綿愷為嗣,也失去了承續資格。至於咸豐的八弟鍾郡王奕詥及九弟孚郡王奕譓,兩人均無子嗣。

恭親王奕訢當時倒是有兩個兒子,其長子載澄16歲,次子載瀅13歲。但是,慈禧太后雖然依靠奕訢主持朝政,但又對這個精明能幹的小叔子多有猜忌,因而,也不願意考慮。醇親王奕譞就不一樣了,其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而且其子載湉不滿4歲,正好可以收入宮中撫養。二十多年後,慈禧太后又認為光緒「忤逆」並無子嗣,於是在庚子前一年立載漪之子、14歲的溥儁為「大阿哥」(即「已亥建儲」)。

載漪為惇親王奕誴的次子,後過繼給瑞親王綿忻為孫,襲貝勒爵位。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載漪被封「瑞郡王」,不料詔書錯寫成了「端郡王」,後來就因錯就錯,改稱「端郡王」。之所以選載漪之子為「大阿哥」,據說是因為他的福晉系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之女(另一說是慈禧太后的養女)。但這次的「立儲」,最終也因為庚子之亂而廢儲出宮。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庚子之亂,又稱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

有人或許會說,既然都是親兄弟,醇親王、惇親王兩家都獲得了一次承襲帝位的機會,那這一次該輪到恭親王家了吧?不,這次還是醇親王家。

攝政王載灃在當天日記中記載:「面承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即光緒)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欽此!」

穆宗毅皇帝即同治,大行皇帝則是剛去世的光緒。慈禧太后在諭旨中說得很清楚,溥儀承襲的是同治之嗣而兼承光緒之祧,親疏之別是明顯的。不過,這都是虛的,關鍵還是醇親王府落了好處。

也有人說,慈禧太后對醇親王府同樣是心存忌諱,《方家園雜詠紀事》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甲午年後,帝後失和,內務府大臣英年乘間獻媚於慈禧太后,說醇王園寢有古白果樹一株,高十餘丈,樹陰數畝,形如翠蓋,罩在墓上,風水上看有帝陵之象;而且,白果之「白」字,加於「王」字之上,明明就是個「皇」字,這於大宗不利,應請旨速伐此樹云云。慈禧太后聽後大怒,說:「我就命你等伐之,不必告他。」慈禧太后說的「他」,指的就是光緒皇帝。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慈禧太后畫像

內務府諸臣領了懿旨,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奏聞皇帝。光緒聽後不允,並下嚴諭:「爾等誰敢伐此樹,請先砍我頭!」僵持月余後,光緒皇帝聽太監說,太后已於黎明親自帶內務府的人前往妙峰山醇王園寢。光緒得信後急忙命駕出城,還沒到就遙見亭亭如蓋的白果樹失了蹤影,不禁號啕大哭。到園後,太后已去,只見樹身倒卧,數百人正圍著砍樹根,周圍還挖了十餘丈的深池,用千餘袋石灰加入水灌其根,以防止復生芽櫱。目睹了這一幕後,光緒默然無語,頓足拭淚而歸。

《方家園雜詠紀事》的作者王照系戊戌變法時被革職的禮部主事,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他把這事說得繪聲繪色,據說還去現場做了調查。有村民說挖樹時還從地底下鑽出了數百上千條大小蛇,大的有一尺多粗,數丈長。還有人說,庚子年鬧義和團,就是這些蛇精轉世報仇,始作俑者英年也因拳亂而被斬?殺。

故事聽起來很邪乎,帝後先後出城也近乎無稽之談,但鋸樹一事也不完全是信口胡言。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初七,帝師翁同龢在日記中記了這麼一條:「園寢有銀杏一株,金元時物,似前月廿三事,懿旨鋸去。」這條記載並沒有說明「懿旨鋸去」的原因,但從另一方面似乎又說明伐樹一事並非無中生有。

人稱「七王墳」的醇親王奕譞園寢位於北京西郊的妙高峰下(今北京市海淀區北安河鄉),這裡視野開闊,風景優美,據說曾是唐代法雲寺的遺址,而金章宗時「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也位於此。園寢當中,確有一棵高十數丈的白果樹(即銀杏),樹身八九人都抱不過來,據說是金元時期種下的古樹。

1891年,醇親王奕譞去世後,清廷賜謚號「賢」。從謚號上看,慈禧太后似乎與他沒有太大矛盾,但為何要跟他園寢里的一顆白果樹過不去,這個中緣由,恐不足為外人道也。

從歷史上看,奕譞為人本分,謹小慎微,論才能實不及恭親王奕訢遠甚。不過,奕譞有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懂得謙恭自抑,不像奕訢那樣張揚,因而頗得慈禧太后的歡心。在兒子載湉被立為皇帝後,奕譞即退居王府,不再問政。為表示自己的謙抑,奕譞有意將王府的廳堂命名為「退省齋」「九思堂」「恩波亭」等,以示自己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新君繼位,慈禧為什麼選擇三歲不到的溥儀?

▲慈禧太后的書法手跡

所謂「退省」,大意是「閑可養心,退思補過」,這句話還被奕譞刻在了書房常用的象牙鎮紙上,以表明自己絕無干涉朝政的想法。「九思堂」則來自於《論語》:「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歸根結底,不脫「忠義」二字。

奕譞還親自為醇王府撰寫了家訓,以警示後人,曰:「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兒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兒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自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兒孫禍也小,些許財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作為清末最尊貴的王府,奕譞的家訓是否故作姿態呢?也不完全如此。原戶部官員何剛德在《春明夢錄》中曾這樣描述:「醇王舊邸,即德宗誕生之地,例名為潛邸。醇王薨,以其邸改為醇賢王廟,猶世宗潛邸,今改為雍和宮也。余時派往查估工程,見其房屋兩廊自曬煤丸,鋪滿於地,儉德殊不可及。後來親貴非常驕奢,不數年便覆敗。可見祖宗世業,守之難而失之易也。」

堂堂一個醇親王府,居然節儉到要「自曬煤丸」的地步,由此也可見奕譞做事之小心。不過話說回來,奕譞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正如榮祿所說:「皇上(光緒)性暴,內實忠厚;太后心狠,令人不測。」在奕譞看來,慈禧太后的性格與手段非一般人所能窺知,一旦對自己起了疑心,其結果不但會危及王府,而且會威脅到光緒的安全。因此,對慈禧太后特賜給他的杏黃轎,奕譞的做法是把它供起來,一次也不曾用過,原因就是怕別人說他以「皇帝本生父」的身份招搖過市。

奕譞後半世有意的窩窩囊囊並非沒有回報,慈禧太后在臨終前再次選擇醇王府的人接班就是明證。事實上,載灃在1901年訪德回來後即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視。他曾先後擔任過宮廷行走、閱兵大臣、隨扈大臣等差使,而這與他的年齡及閱歷是不相當的。對於載灃地位的上升,外國的觀察家們似乎早有所知。在溥儀出生之前,在京居住多年的英國作家白克浩斯就曾對另一名知名的外國駐京記者莫理循說過:「如果醇親王意外有了兒子,肯定會承續大統。」

事實果真如此。溥儀出生後,載灃的地位更是如火箭般提升,次年其即被任命為正紅旗滿洲都統,成為朝中一品大員。1907年6月,時年不過24歲的載灃受命入軍機處「學習行走」,從此進入了清廷最核心、最機密的部門接受鍛煉。次年,載灃成為軍機大臣,接班跡象已經十分明顯。

皇儲是傳統皇權專制系統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清末在皇位更替問題上出現的種種麻煩與波折,均與皇帝沒有子嗣有關。作為一個最合適的候選對象,載灃對此想必也是心知肚明。但是,年輕的他是否對接班已經做好了準備呢?

▌摘自《天命所終:大清帝國的衰亡》,金滿樓(著),北京紫雲文心圖書授權合作稿

作者寫於2016-08-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鎘,生命公敵?
據說夏天戴上了這頂帽子,成為老司機不再是夢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