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兩千年不更名,洛陽的歷史榮耀經得起推敲嗎?

兩千年不更名,洛陽的歷史榮耀經得起推敲嗎?




洛陽古城街頭。圖/Kwz/wiki



來源:過客History(id:guokelishi163)


作者:徐春偉,寧波市地方志學會會員,


歷史地理及語言學愛好者




古都洛陽有十多個朝代以其為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政權數量最多、持續建都時間最久的都城。




近年來,網上流傳著《為什麼邯鄲、洛陽、咸陽、襄陽幾千年未更名?》之類文章,洛陽也名列其中。




那麼就以洛陽為例,它真的沒改過政區名么?






01


洛陽古時的統縣政區名




討論這個問題前,本身先要明白一個概念,在政區層級上,今天的洛陽市屬於省下面的次一級政區地名,即統縣行政區名,不是一個縣名。




當代的統縣政區多為地級市;明清時多為府;唐宋時多為州府;在秦漢時多為郡。縣級政區,在今日即縣、縣級市、市轄區、自治縣(旗)等幾種;在古代基本為縣。




西周初年,周公旦奉旨東征平叛,營建洛邑,成為西周的東都,京號為「成周」。而後,周朝以宗周鎬京及成周洛邑為西土與東土的政治中心,將兩京之間的土地由周王直轄。周王直接治理的地區稱作王畿,是整個王朝的中心。《周禮·夏官·職方氏》:曰「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王畿是管理洛陽城的最早政區。









周公營造洛邑雕像









成周附近




戰國時期,韓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內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而成周則仍屬於周王室管轄。前367年,周王畿分裂為東周、西周兩個小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因周王室參與謀秦,「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史記·周本紀》)同年,周赧王逝世;次年,秦遷九鼎。

從此,史家以秦紀年。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欲趁秦連喪昭襄、孝文二王合縱伐秦。秦莊襄王命呂不韋攻東周,執東周君而歸,盡收鞏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徹底滅亡。同時,秦攻韓,韓獻成皋、鞏。秦國在周、韓兩國土地上置三川郡,在成周及附近設置了洛陽縣,並設為郡治(一說三川郡治滎陽)。這是洛陽歷史上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首次出現了「洛陽」這個縣名。









秦三川郡。




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洛陽歷史出現了另一個關鍵時間節點,三川郡改稱河南郡。從此,這個「河南」長期被作為洛陽地區的統縣政區名。




東漢建立後由於定都雒陽,按舊京長安屬京兆尹之例,將河南郡改稱河南尹。尹雖然職同郡太守,但又屬能夠參與朝議的京官,故而在稱呼上以示尊榮。曹魏定都洛陽,仍稱河南尹。









東漢河南尹




東魏天平中改河南尹為洛陽郡,治所仍在洛陽縣,這是古代唯一出現名為「洛陽」的統縣政區。




隋初為洛州,後大力整頓州郡制,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置郡,復河南郡。唐初復為洛州,開元元年(713年)十二月,因洛州為東都所在地,升洛州為河南府。宋朝,設為西京河南府。金貞祐二年(1214年)五月,金宣宗因懼怕蒙古軍,從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遷都南京開封府(今開封)。宣宗南遷後,河北各地已陷於蒙古,金朝版圖只有黃河、淮河之間的中原地帶。於是,在興定元年(1217年)八月,將洛陽升為中京,改河南府為金昌府。




元朝滅金後,金昌府先後被改為河南府及河南府路,「河南」這一政區名沿用至明清。元至元五年(1268年)十月,元朝設置河南等路行中書省,這時還出現了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元明清三代,河南不但是省名,而且是府名。









清河南府




所以,洛陽名稱的歷史沿革是這樣的:




三川郡(戰國/秦)→河南郡(西漢)→河南尹(東漢、曹魏)→洛陽郡(東魏)→洛州/河南郡(隋)→洛州/河南府(唐)→河南府(宋)→金昌府(金)→河南府/河南府路(元)→河南府(明清)




這說明洛陽的統縣政區名只有東魏短期使用過「洛陽」這一統縣政區(郡)名,其餘朝代一直在變動,而且長期「河南」為州府名。那麼,我們所熟悉的「洛陽」到底是屬於哪個層級的地名呢?不為大眾所知的是,洛陽在新中國以前,其實長期是一個縣名,並不是統縣政區名,它只是古代河南郡(河南尹、河南府)的一個附郭縣的縣名。





上杉本

《洛中洛外圖》。




02


洛陽古時基本是縣級政區名




既然河南府及其眾多前身是統縣政區,理所當然地要轄縣,不管是一個還是多個。以東漢河南尹為例,它管轄雒陽、河南、梁、滎陽、卷、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菀陵、平陰、谷城、緱氏、鞏、成睾、京、密、新城、匽師、新鄭、平共計21縣。雒陽縣正是河南尹下面的一個縣名。




戰國時,始有雒陽之名。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但此時還沒作為政區名。秦置三川郡後,設洛陽縣。陰陽家鄒衍創五德始終說,為秦代周提供理論基礎。五德說以金、木、水、火、土代表五種元素、方位、顏色等等。秦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複名雒陽。曹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又改為洛陽。漢朝以來,洛(雒)陽一直為河南尹(郡)治所。









五行相生相剋圖




中國古代把沒有獨立縣城而將治所附設於上級政區(府、州、郡、軍等)城郭之內的縣,叫做附郭縣(又稱倚郭縣)。以東漢時期為例,雒陽只是京兆尹附郭縣的縣名,完整的稱呼應該是河南尹雒陽縣。東漢雒陽縣的縣城很特殊,不但是縣治、郡治、州治(司隸校尉部)所在地,還是國都。套用後來清朝的一句俗話來說,它就是附郭京城了。




大眾認知里著名的「洛陽」,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實際上指的都是那座城池

。洛陽城和長安城一樣,漢唐盛世之後城名流傳甚廣,甚至成為「首都」的代稱,它倆巨大的名聲導致了後來一系列的誤會。城名和政區名不是一回事。這座城腳下的這片土地究竟是屬於哪個行政區劃管理,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且行政區劃和城牆圈起的範圍並不一定一致。大部分人認知里著名的「洛陽」只是一座城的城名,而「河南尹/河南府」才是那片行政區劃正式地名。認為地名沒變的人,把城名誤當成政區名了。即使我們把雒陽和洛陽可以看作一個城名的不同寫法,但洛陽城所屬的政區名也是一直有過變化的。









龍門石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洛陽城也不只屬於洛陽縣。它長期分屬於洛陽、河南兩個附郭縣。我國古代,把有兩個或三個縣治附設於上一級政區治所城市,這類縣就分別被稱作雙附郭縣或三附郭縣。河南縣在三川郡出現之時就有,一開始治所並不在洛陽城,治所在今河南洛陽市西澗水東岸。西漢屬河南郡。東魏天平二年(535年),河南縣改名宜遷縣,並為河南郡治,從此開始了兩縣共治一城的局面。北周複名河南縣。




仁壽五年(605年),隋煬帝楊廣以為長安位置偏西,而洛陽為全國地理位置之中心,易使號令達於四方,命楊素、宇文惶於河南縣境內營建新洛陽城。次年,新城建成後,洛陽、河南兩縣同時徙治新城,俱為河南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年)與洛陽縣並為洛州治。此後兩縣一直為河南郡、河南府附郭縣,直至金代廢河南縣入洛陽縣。









天寶年唐朝都畿行政區劃






03


「廢府存縣」導致洛陽成為統縣政區名








那麼,洛陽如何變成統縣政區名的呢?




追溯根源的話,這還是北洋政府「廢府存縣」政策造成的。清朝時期,地方行政基本是省—府—縣三級,省—府之間還存在一個虛級的道。辛亥革命後,為簡化層級,北洋政府於民國二年(1913年)公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劃一現行各縣行政官廳組織令》,5月又公布《省官制》《道官制》《縣官制》,基本確立了省、道、縣三級行政區制度:將道從清代監察職能為主的機構轉為完全的行政機構,成為介於省、縣之間的二級政區;廢除了清代無直轄地的府、散州;將清代有直轄地的府、直隸州、直隸廳和州、廳全部改編為縣。




1913年,北洋政府廢除河南府,洛陽縣因此改屬豫西道,道長官從清代的道台改稱道尹。豫西道轄洛陽、偃師、鞏、孟津、宜陽、登封、洛寧、新安、澠池、嵩、陝、靈寶、閿鄉、盧氏、臨汝、魯山、郟、寶豐、伊陽等19縣。豫西道前身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設立的河陝汝道,下轄河南府、陝州直隸州、汝州直隸州,駐陝州。1914年5月,豫西道改名河洛道。8月27日,因陝縣處於陝、豫兩省交界,地理位置不如洛陽,內政部批准道尹治所由陝縣改駐洛陽縣。









民國河洛道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層級的簡化更進一步。由於先總理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對於行政層級的主張是採取省、縣兩級制,國民政府遂於1930年廢道。但地方采二級制,省對縣的控制實有力有未逮之感,因此在省縣間建立一行政機制以聯絡、協調省縣乃成為主流意見。民國廿一年(1932),行政院頒布了《行政督察專員暫行條例》,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正式確立。行政督察區(因長官名稱叫專員,又叫專區)介於省與縣之間,法理上只是省的派出機關,而不能算是正式的行政區劃。各省均被劃分為行政督察區,並以序數命名,「省名+序數+行政督察區」,為行政督察區的完整名稱。用序數冠名本來就有弊端,國民黨政府還經常變更序數和轄縣。所以,到了後期,不得不改以治所所在地冠名。




新中國建立後,因省縣兩級制管轄不方便,也在省之下設立派出機構「地區」,一般稱為某某地區,相對發達地區駐於區域中心城市,相對落後地區則駐於某一縣,管轄附近數縣。「地區」之名,來源大致有二:一為沿用原府名,如:蘇州府→蘇州地區、徽州府→徽州地區;二、以駐地縣名或省轄市命名,如:麗水地區(原處州府)駐麗水縣、宣城地區(原寧國府)駐宣城縣。前一種地名不變,後一種則發生了變化,使原來的縣名升級成了統縣政區名。




改革開放以後,各地掀起了撤地建市(撤銷地區,建立地級市)和地市合併(與地級市同駐一地或臨近駐地的地區合併到地級市)的熱潮,這其中也就必然帶來了一些原來的縣名變成了地級市名。如:麗水市、宣城市。洛陽也屬於這一類,洛陽在解放後設立洛陽市。1949年,洛陽市、洛陽縣並存,均屬洛陽專區。1954年,洛陽市改省轄市,洛陽市和洛陽地區並立。1958年,洛陽市改為縣級市,屬洛陽專區。1964年,洛陽市又改省轄市。1983年,洛陽地區的偃師、孟津、新安3縣劃歸洛陽市。1986年,撤銷洛陽地區,將欒川、嵩縣、汝陽、宜陽、洛寧、伊川六縣劃歸洛陽市。洛陽也因此徹底變成了統縣政區名。









河南省1949—1951











河南省1961—1964











河南省1977—1999




民初「廢府存縣」導致不少擁有悠久歷史的府名消失,而使附廓縣名變統縣政區(地級市)名,如處州府麗水縣,廬州府合肥縣,寧國府宣城縣,河南府洛陽縣,歸德府商丘縣。清代河南有九府五直隸州一直隸廳,現在只有鄭州、開封、南陽三個地名還是統縣政區名,其餘都已經消失。不過,像河南府變成今天的洛陽市,避免了省市同名。




來源:過客History(id:guokelishi163)


編輯 | 安梁






掃一掃二維碼


關注網易新聞歷史頻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聽不聽課隨你,別逃課就行,這就是大學?
回到大理,即是回歸生活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