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你不留神的時候,生活悄悄向前邁了一大步

在你不留神的時候,生活悄悄向前邁了一大步



用手機定格下現場美好的瞬間。/ 《我是攝影師》




如果現在讓你回到七年之前,你還能適應當時的生活嗎?是否有太多細節已經在記憶中遺落?




過去的時光,總是在回眸中才顯得愈加清晰。比如2011年,這個看上去平凡無奇的年份,卻成為日後許多改變的開端。




上一個年頭裡,繼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又擁抱了兩場盛會:廣州亞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亞運開幕式上,珠江兩岸燈火輝煌,千帆相競;世博會近半年的會期里,世博園裡人頭攢動,累計有七千多萬人來這裡參觀。也在同一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這一切連同2008年的奧運會,共同構成世紀初中國在世界舞台上輝煌的亮相。




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上廣州塔的煙火表演。/ 維基百科




但歲月的曲調不能總是激昂,到了2011年,我們對於盛會的熱情漸漸平息,激越已是昨天,生活里的種種細節,開始成為人們最關注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房價和車牌搖號,電子產品的更新迭代讓人目不暇接,隨著收入增加,年輕人們愛上了科技感十足的蘋果手機。




在電影《甲方乙方》的結尾,主人公說道:「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回看2011年,這個似乎平淡無奇的年份,很多事物已經走到的尾聲,很多事情才剛剛開始。如果你把自己代入到2011年的生活中去,或許會感到各種不適應,這恰恰正昭示著改變從七年前開始,那一年也才更值得被我們懷念。





01


陌生2011




時間回溯到2011年夏天的那個下午,姚明在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退役。坐在台上的姚明也許還不會料到,七年後他將以中國籃球改革者的身份示人,就像我們中的太多人也不會知道,七年後的生活將是什麼模樣。



回到2011年,已經在今天被我們熟悉、視為尋常的諸多事物還沒有出現。那年,重慶和西安的第一條地鐵線剛剛通車;中國第一艘航母還被叫做瓦良格號,剛剛完成出海試航;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系統在一年內發射了三顆衛星後,開始了服務;殲20試飛成功,還沒有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戰鷹;就連遙遠的英國,凱特也才成為威廉的王妃不久,至於可愛的小王子,還要再等上幾年才會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





那一年,凱瑟琳還未成為王妃。/ 維基




隨便翻開當年的一條電子產品新聞,陌生感就會撲面而來。在那年全世界賣出的15.5億部手機中,普通手機佔據了大多數,智能手機還沒有成為主流。當時,高居銷量第一位的品牌,還是諾基亞,蘋果手機只能排在第三,而中國最好的手機品牌是中興,銷量排在全球第五。




那一年,街邊的電話亭還沒有完全消失。




在喬布斯去世的2011年,新一代蘋果手機iPhone4s在美國發布,新一任CEO庫克首次代替喬布斯上台,向全世界的果粉介紹了這款新產品。諾基亞也在智能手機的浪潮中感到了危機,同一年,諾基亞和微軟公司開發推出了Lumia系列智能手機。科技迷們預感到,一場兩大手機巨頭圍繞智能手機的競爭即將展開。




誰也沒有想到,蘋果會贏得如此徹底,諾基亞的大廈會倒塌得如此之快。




在中國,新的趨勢也在醞釀。2011年十月,第一代小米手機正式發布。低價高配和線上銷售的特點,讓它成了很多年輕人第一台智能機。隨著其他廠商跟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習慣使用智能手機,滑動大大的觸摸屏,下載各種應用。上網的概念,不再只局限於電腦,移動互聯網成為新的風向。





新的時代,將把我們帶往何處去?




儘管那一年,中國人還沒用上4G網路,但在路上收發郵件觀看視頻,已經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了。




我們今天所享受的種種便利,很多都是從那個陌生的年份萌芽的。






02

七年來,我們的生活怎樣被更新?




「互聯網改變生活」,是我們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但很少有人梳理,這些改變是如何一點點滲透進日常,又是誰帶來了這些改變。




2011年,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49.68%,距離過半還差一點,到了七年後的今天,城鎮人口已經佔據中國總人口的58.52%。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城市生活,更完備的互聯網服務也得到普及。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02億,比七年前足足增長了近四億人。




人來人往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忙碌的十字街頭》




在網路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大背景下,中國人的各種生活場景也被一點點重構。語音電話甚至視頻電話取代爭分奪秒的收費電話,成為新的通訊方式;朋友圈為中國人開闢了全新的線上社交空間,點贊成了我們與他人建立聯繫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小店鋪里隨處可見的二維碼,改變著我們腦海中金錢的概念,掃碼購票支付、小程序外賣點餐成為動動手指就能辦到的容易事。




從通信手段到社交模式,從支付方式到各種生活服務,變化一點一滴積累,當我們站在2018年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的生活已經悄然向前邁了一大步。





一群好友,坐在街邊就一起組隊遊戲,開始了五黑。/ 《來一局》




有人說,今天「網癮」這個詞已經徹底從中國人的詞典里消失:依賴網路不再是一種病態行為,人們使用網路,就像喝水和呼吸空氣一樣,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網路建構了社會的一部分。




「一個簡單的規則可以構造一個複雜的世界。」這是2011年的廣州,一個即將誕生的互聯網產品所被寄予的期許。那個小小的綠色圖標,從誕生起,緊跟智能手機的浪潮,成為中國人接入互聯網的一個埠。





掃碼付款,就可以列印一張與天安門的合影。/ 《天安門合個影》




今天,微信所代表的,已經不僅僅是一款應用,而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套生活方式。從2011年的1.0測試版本開始,微信的每一次更新,都保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社交、支付、理財、娛樂、小程序……隨著版本更替,這種生活方式的內涵都在擴大,但是安裝包的體積依舊適中,界面也依然清爽。




如果說有什麼事物能夠向未來的人們展示中國人當下最鮮活、最真切的一面,那麼微信或許是其中之一。






03


我?微信?你




微信為中國人的生活提供了一種更強的可塑性,它給予我們溝通、社交、娛樂、消費的便捷和自由。它是一個節點,連接你我,也在自身不斷改變的同時,重塑你和我的生活。







嚴格的說,微信本身除了溝通連接,並不帶有其他過多的價值觀。它是一個平台,使用者是怎樣的,就決定了他們眼中的微信是怎樣的。微信的出現,也許並沒有改變人際關係的親疏,它只是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容器。




透過微信這扇窗口,我們可以看到最真切的生活,在那裡我們掃碼為早餐買單,我們緊蹙眉頭瀏覽公眾號上的文章,我們久久等待著一個從遠方發送而來的表情,那就是你和我的每一天。







情侶之間遙遠的對話,從書信變成了隨時更新的頭像和表情包,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在朋友圈下面互動,彷彿從來都沒有遠離,遠方的父母激動地打開一段你發過去的語音,湊在一起聽了一遍又一遍,你在一家早餐攤匆忙起身,店主卻叮囑你不必慌張,可以把二維碼拍下來,上了地鐵再付款……這些我們所熟悉的關係,很多都以微信的形式存在著,它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諸多連接,而這一切,只用了短短的七年。







七年一回眸,七年再出發。




微信用影像記錄下生活,最近的微信影展幫我們記錄下無數普通人與微信有關的平凡時刻,而這無數時刻交匯在一起,就構成生活不凡的洪流。







微信用聲音述說著生活,正在推進的微信太空詩人項目,徵集普通人的語音,將它們送入太空,也是將我們當下生活的一個掠影,寄存在太空,以達永恆。







時光是流動的,你我的生活總在不斷改變中前行,微信在指引很多人相遇的同時,自己也在變遷中摸索著我們共同的未來。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講述七年來微信帶給你怎樣的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沒去過海寧,你跟我談什麼金庸的江湖風味?
這年頭,人不如貓,是真的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