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無論獨身或非獨身,都有各自可悲的時刻

無論獨身或非獨身,都有各自可悲的時刻

小友(微信號:yosumn)說:最近,我國跳水運動員秦凱在領獎台上向女票求婚了——這虐狗都快要列入奧運會項目了吧?!可是小友作為單身優秀女青年,依舊覺得獨身也精彩。比如看電影可以隨便選位、吃飯可以立馬拼桌、睡覺可以任意翻滾……好吧,說著說著,其實我很孤單……


無論獨身或非獨身,都有各自可悲的時刻


如今可以說是獨身最好的時代,以至於讚美獨身已經快成了老生常談。

幾乎每隔幾周一個月你都能看見主題為「獨身的精彩」的文章,社交網路上人們也越來越無懼於展露對獨身狀態的讚美,或反駁另一些人對獨身者的污名——一些莫名其妙的憐憫和貶低。

無論獨身或非獨身,都有各自可悲的時刻

貌似很有道理

但在維護獨身的辯護中,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核心觀點卻讓我覺得並不對頭。這就是「真.獨立強大」論。在這類思路中,獨身必須要求一種精神和物質上都完全不依賴他人和外物的「真正的」獨立和強大,甚至這種不依賴於任何外物人事的獨立強大,被認為是平穩渡過人生的唯一真原則。

闡述這類觀點的文章中一般都會有一個典型的獨身者形象,ta通常經濟獨立、興趣豐富、生活多彩,人生的每分鐘都像活在instagram的熱門帳號中,充滿濾鏡、特寫,看起來閃閃發亮且一絲不苟。雖然事實上主角本人可能並不生活成這樣。

在這個討論獨身的最好時代,我覺得是說實話的時候了。

實際上根本沒多少人在獨身時能做到獨立強大閃閃發光。應該說,無論獨身與否、處在什麼狀態,都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樣。

無論獨身或非獨身,都有各自可悲的時刻

農曆新年的時候我家舉辦過一場聚會,同室友請來了一些系裡的同事和其他朋友聊天喝酒到深夜。

同事里有一個與我同一屆開始讀博的希臘美人克里斯。她是個三十來歲的單身女郎,時髦健美,二十齣頭被威廉王子當街搭訕過。跳過多年芭蕾,來之前在希臘做著收入很好的心理治療師工作,現在一邊讀博一邊繼續服務希臘的客戶,每兩周回一趟希臘接不能視頻的個案,同時寫書旅行。

因為年齡相仿經歷相似,且活得比我酷得多,我一直默默很愛她。我們作為工作很久後才讀博的大齡學生夥伴,聊天喝酒時提到約會與伴侶的話題,她時常坦率地表示單身久了,確實十分寂寞,非常想要有個人陪在那裡,即使不能常在身邊也好。

儘管自己也體會過長久獨身帶來的焦慮,可一旦談論起身邊其他獨身女性,我就會出現共情鴻溝——像「真.獨立強大」論的思路那樣, 真心實意認為她又美又獨立,為此煩惱純屬浪費時間,應該趁此享受單身才對。

直到那天聚會。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能忘記,那天克里斯坐在我家客廳的地板上,在人群的中一邊加入不同的對話一邊向外四處顧盼時的樣子,她的神色透露出她迷人合群之下熱切需要與人連接的焦慮。她深綠色的眼睛因不安而顫動,散發出讓人憐愛的動人感。

這份對孤獨的恐懼衝破了我的共情鴻溝,讓我猛然想起來保持單身所要面對的真正壓力——當前它可能已經不是來自親人朋友的廢話,而是孤獨,和由此產生的焦慮。在年齡增加,來自世界的新鮮刺激逐漸難以填補空虛後,它會逐漸演變為一些更加深刻而無助的思考。

但這有什麼問題嗎?

無論獨身或非獨身,都有各自可悲的時刻

作為群居動物、社會關係總和的人類,單身的時候當然會顯得更焦慮,更敏感,這毫無問題,本該會發生。確實有許多研究都報告終身未婚者不論男女都有更高的長期疾病報告率,甚至也有一個研究認為獨身者的精神健康問題報告率更高。

但是,於此一體兩面的是,獨身時的人也因更渴望交流和建立鏈接,而散發出聚攏注意力的光彩

發現到克里斯焦慮之下的迷人同時,我作為一個有穩定伴侶的人,也強烈地意識到與她們對比,自己惰於社交與開拓新人際關係的態度,由於大部分來自生活的孤獨已經解決而導致的展示渴望的削減,和對外表的關注的下降 。儘管對自己現在的狀態也沒什麼不滿,但我確實無法發出像她那樣的光彩了。

我還知道許多像她一樣的單身朋友,展示和建立連接的渴望讓他們發起和參與更多社交活動,供應了更多社交網路上的精彩念頭。

長久的獨處和反覆思考也可能催化更多創作,如果簡奧斯汀結了婚,可能壓根就沒有時間寫那麼多書了。這可能是造成旁觀者認為獨身生活精彩絕倫的原因,以至於寫許多文章讚美這些替他們戰勝了人類抱團本能的人。

我擔心的是這個因果關係倒置過來——彷彿選擇獨身就選擇了一條必須將自己經營得更加「精彩」的道路,否則羞於與人提起。

獨身的人不必生活在每分鐘都要活得自強、精彩的壓力下,沒有人有資格這樣要求她們——我就奇怪了,人們似乎對家庭生活的狼狽之處非常寬容,有一萬種美化它的辭彙(熱鬧、天倫之樂),卻對獨身生活偶爾的狼狽苛刻得要命,以至於有家事的人可以在社交網路上展示自己孩子嘔吐食物的崩潰現場,而單身的人則小心翼翼髮狀態,你最多看見他們展示午夜睡不著。

獨身生活生病時可能確實沒人端水,可並沒有人對這件事發生在獨身者身上的幾率,同發生在有伴侶的人身上的幾率做過控制對比,看結果是否顯著。相反,有研究發現:

  • 獨身可以顯著的保持不發胖,20年後你也可以穿下自己年輕時的裙子,克里斯長期練瑜伽的身體就結實性感得不得了。2004年的研究還發現獨身的人更容易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這也很好理解,獨身就不會有一個不愛運動的伴侶拖自己後腿了,也沒有小孩子讓你哄睡之後只想在沙發上挺屍。

無論獨身或非獨身,都有各自可悲的時刻

死孩子終於睡著了,累死個人

  • 獨身也更少為瑣事和錢煩惱,這確實是有研究支持的,密歇根大學2005年的一個研究證實獨身者做的家務比已婚者少——一個屋子裡人越多是越麻煩的。我們通常覺得結婚有經濟上的好處,但一份超過2000多人的調查發現,實際上有伴的人才更經常遭遇經濟問題。

  • 單身的人還會擁有更多朋友,麻省大學2006年的研究指出平均下來獨身者比有家室的人更善於維繫和朋友鄰里的關係。不要忘了劍橋大那個陷入熱戀會讓你失去大概7個朋友的研究。

就像之前提到的,單身讓人想要建立連接那樣,確實有研究發現單身者參與更多公益活動。一個單身的人可能在內心深處認為自己孤獨,但數字上所顯示的卻是,單身者尤其是女性其實擁有所有對他們來說重要的連接。就像心理學家和作家Bella DePaulo所說,單身從來不是the one,而是the ones。

以上這些,和其他一些沒能窮盡的地方,大概就是為什麼即使可能有著更高的健康、焦慮和抑鬱風險(注意,幾乎所有研究里都發現獨身男人比女人更可能遭遇這些精神健康風險,所以不要忘記關愛獨身男朋友),也依然有那麼多人獨身。

當然,生而為人這種脆弱的生物,無論獨身還是非獨身, 都有各自的可悲時刻。而人類最可悲之處,大概就是必定要以各種名義互相鄙夷攻擊,永不可能出現所有人和睦相處。

不過既然我們已經邁入了各主要大國適齡未婚率過50%,社會文明能夠支持個體單身渡過人生的今天,不如放下把獨身看作通往非獨身階段的「過渡狀態」的念頭,也不要再默默為由此產生的焦慮、不安狀態感到不妥當了。

一個焦慮的、時刻渴望建立連接的單身狀態當然可以作為一種人生常態,就像你某個跟男朋友分手又複合、常常鬧得雞飛狗跳的朋友,或夾在幾家親戚之間愁做人的媽媽一樣,就那樣平常地在人群中存在著。

單身是一種我們不可避免的生活狀態,可能短暫,也可能長久。兩性可相互支持而活,卻不能完全依賴任何一方,作者柯晗正在開設的「性別自我探索課」,或許能讓你找到更加獨立又魅力的活法。

-end-

— 一日一小變 —

在朋友圈問問大家一個人做過最特別的事情是什麼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本文中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轉載前請聯繫郵箱media@yoxinli.com

作者寫於2016-08-2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15歲的任性,要用25歲的思念來償還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