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路志正:木土和合湯治脅痛

路志正:木土和合湯治脅痛

路志正:木土和合湯治脅痛

國醫大師路志正經驗方木土和合湯有疏肝解郁,理脾和中功效。主治肝脾失和的脅痛,來源於小柴胡湯和四逆散。由党參12克,柴胡12克,黃芩8克,佛手10克,鬱金12克,炒枳實12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4枚組成。小柴胡湯中柴、芩並用,可疏利樞機;柴、芩與姜、夏又成辛開苦降,可宣暢三焦;再配參、棗、草則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之劑。四逆散用柴胡疏肝利膽、透達陽郁,枳實降胃導滯、行氣散結,二者一升一降,運轉樞機,透達陽氣;芍藥平肝養營,甘草補中益氣,二者一柔一緩,調和肝脾。四味相伍,使邪去郁開,氣血調暢,清陽得升,四逆自愈。本證雖為邪陷少陰,陽郁不達,而治從肝考,乃因肝木條達,主疏泄氣機之故。後世疏肝諸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皆是從本方發展變化而來。

路志正從臨床經驗出發,將二方合一,加佛手、鬱金疏肝解郁,理氣和中,而佛手和鬱金亦可單獨熬粥以作食療,藥性平和,不傷正氣。

臨床加減:肝木橫逆、乘犯中焦戊己土,致肝脾不和證或肝氣犯胃證,路志正統稱之為木土失和,兩證均屬木旺乘土,均可出現胸脅脹滿疼痛、情志抑鬱或煩躁易怒等肝鬱氣滯表現,但因脾胃各有不同生理功能,肝木犯脾土與胃土的臨床癥狀又各有不同。脾主運化,其氣主升,因此肝脾不和證除見肝氣鬱結表現外,兼見腹脹、泄瀉等脾運失健之癥狀;胃主受納,其氣主降,而肝氣犯胃證除肝氣鬱結的癥狀外,還常伴有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吞酸嘈雜、嘔吐等胃氣上逆的表現。此木土失和,在臨床上或單獨出現或與他病兼夾並見,必然應有通治之法以應對。

路志正臨證中常說,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已能做到衣食無憂、生活優越、寒溫得適,而與之相應的工作緊張、節奏加快、壓力增大、慾望無邊所帶來的情志問題越來越多了,人們往往急躁易怒,憂思焦慮,時而怒氣衝天、時而鬱鬱寡歡。由此肝氣失於疏泄,橫逆犯於脾胃,而成木土失和之肝氣乘脾或肝氣犯胃證。這種情況常出現在西醫所稱之抑鬱狀態。臨床應用木土和合湯治療此類患者常獲良效。

驗案

李某,女,57歲。訴左脅刺痛,稍一岔氣即發作,達5~6年之久。見噫氣連作、頻頻欲吐,納食則痛、氣上沖胃則嘔吐清水,氣攻少腹,則得矢氣痛止,渴不欲飲,夜卧需以枕壓左脅,始能少寐,否則心煩欲吐,通宵難眠,至黎明方減輕,常煩熱汗出。

望診:面見浮華,目無神采,肌肉瘦削。

聞診:語聲低微少氣,舌淡紅無苔。

脈診:左手微細欲絕,右沉細無力。

診斷:脅痛(肝鬱氣滯,脾胃失調)。

治則:和肝膽,調脾胃,降逆氣。

方葯:柴胡湯與四逆散加減:台党參、竹柴胡、清半夏、陳佛手、炒白朮、杭白芍、炒枳殼、紫丹參、明鬱金、生薑3片為引。2劑,水煎服。

二診:服上藥,脘痛大減,睡眠亦增。唯左脅攻刺隱痛,嘔吐清水如故,舌淡無苔,脈左沉細濡、右沉弦,治療以溫中降逆,和肝調胃:川朴、佩蘭後下、清半夏、茯苓、吳萸、草蔻仁後下、陳佛手、炒枳売、杭芍、川楝子、明鬱金、醋香附、黃連。3劑,水煎服。

三診:左脅攻刺隱痛大減,嘔吐清水亦止,夜卧亦能左側卧,唯左脅按之欲吐,胃脘仍時隱痛。舌紅質淡,脈右沉弦,左細弱。予方葯:党參、旋覆花(包)、赭石(先)、清半夏、吳萸、川連、草蔻仁、川楝子、鬱金、杭芍、香附、瓦楞子粉包。2劑,水煎服。

四診:服上藥,嘔吐清涎止,能兩側卧。胃脘痛未大作,唯一按左脅仍噫氣欲嘔,時心悸,不欲飲,舌質紫滯,苔已漸生,為胃氣上布之徵,左邊白膩、右邊淡白,脈左沉細、右沉而小弦,擬以溫膽湯加味:党參、青竹茹、清半夏、茯苓、陳佛手、竹柴胡、炒白朮、炒枳實、草蔻仁(後)、生牡蠣(先)、生甘草、生薑2片為引。10劑,水煎服。

五診:諸症均減,左脅按之不再噫氣作嘔,食慾增,睡眠亦安。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唯時心悸。舌質紅,苔淡白,脈左沉細,較前少有力,右沉弦。方葯:青竹茹、清半夏、茯苓、陳佛手、炒白朮、炒枳売、生牡蠣(先)、生甘草、越鞠保和丸(包)。

脅痛致病因素有肝氣鬱結、瘀血停著、肝膽濕熱、肝陰不足等。其病變主要在肝膽。臨證所遇脅痛證,多有夾雜,難有單純如書中所言,此例脅痛,歷時5載,證屬難調,木郁傷中土,脾胃升降失司,故路志正立足和肝膽,調脾胃,兩條主線,取法工穩,堪稱脅痛治法之範本。(張維駿 高榮林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健康學習網 的精彩文章:

健康過中秋-中秋節飲食十原則
吃飯也要防護脊柱

TAG:中華健康學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