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養百萬兵不費民間一粒粟,而為何崇禎卻無錢發軍餉導致嘩變

朱元璋養百萬兵不費民間一粒粟,而為何崇禎卻無錢發軍餉導致嘩變

原標題:朱元璋養百萬兵不費民間一粒粟,而為何崇禎卻無錢發軍餉導致嘩變


朱元璋建立了地域遼闊的明朝,但是明朝也面臨著周邊其他勢力的不斷侵擾,所以需要在邊界,尤其是北方駐紮大批的軍隊,而要供養這麼大批的軍隊,對於農耕時代的國家是一個極大的負擔。朱元璋採用了一個他自認為非常高明的政策——衛所制。


朱元璋


衛所制,在元朝時期由戶部尚書張昶首先提出,朱元璋實行軍民分籍制度,一部分人被編為軍戶,而一旦成為軍戶,將世世代代當兵。政府將這些軍戶分配到全國各地的衛所,並從事屯田工作。屯田這個詞語大家並不陌生,類似於建設兵團,戰時作戰,平時則從事農業生產。在明朝初年,每名軍士分配給五十畝農田和耕牛工具等。收穫以後,軍士留十二石糧食供自己家庭使用,其餘的則上交衛所,作為軍官俸祿,並儲存起來供戰時作戰使用。


在衛所制度的初期,明朝的百萬大軍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為此,朱元璋十分得意,高興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但是,任何好的政策,只要監督不力,也都會荒廢,最終失去它的效用。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原本可以自給自足的衛所,到了明朝末年已經無法給士兵發軍餉了,軍餉都需要靠朝廷進行支援,即便如此,也出現了很多拖欠軍餉、士兵嘩變的現象。


衛所城


崇禎年間,宣大總督盧象升視察軍隊後,給崇禎皇帝上了一封奏疏,描述了山西邊防軍隊的一些情況,「今逋餉愈多,饑寒逼體」(逋,拖欠),士兵則「有無袴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所轄之軍,其餉銀自去年十一二月至今,分毫未領也。」而軍餉不能及時發放,這些士兵就有隨時嘩變的風險,從萬曆年間就有這種現象的發生,到了天啟年間,福寧、杭州等地先後發生兵變,到了崇禎年間,嘩變幾乎成了日常之事,「飢軍嘩逃,報無虛日」。而且這些士兵有一部分加入了農民軍,這就形成了雙重的打擊,一方面起義的農民軍人數變多了,另一方面,鎮壓農民軍的軍隊變少了。



明朝軍隊


那為何短短兩百年間,衛所制度就從能「養兵百萬」到連軍餉都發不起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原本屬於軍隊的屯田多被軍官、豪紳和太監所佔。屯田制度,軍官在衛所里佔據主導地位,慢慢地他們會逐漸侵佔軍戶的屯田,而依附於軍官的豪紳和太監也會相應地佔據一部分土地,所以最終這些土地收入落入私人口袋,而並沒有成為衛所的公共財產,導致衛所沒有能力發放軍餉。



耕地


第二,還有很多土地被少數民族佔領,衛所多處在邊境地區,尤其是北方邊境,在整個明朝時期,明朝都在與少數民族作戰,而隨著明軍戰鬥力的下降,有些原本屬於衛所的土地被少數民族侵佔,導致衛所耕地減少,在加上第一點中被軍官和太監所佔領的土地,衛所的土地越來越少。


第三,明朝後期,明朝的戰事更加頻繁,如萬曆三大征、天啟時期的對清(後金)作戰、崇禎時期同時對清和農民軍作戰,戰事頻繁導致軍戶沒有時間進行農業生產,自然糧食產量會降低,也就無力供應軍餉,這也導致了衛所制度的瓦解。

所以,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以後,朱元璋引以為豪的這套制度也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而明朝也再也無力承受同時進行兩場戰爭,最終走到了末路。


參考文獻:《明末農民戰爭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涯看點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名將盧象昇平定農民軍功虧一簣,因崇禎用人多疑,將其從前線調離
皇帝吃剩的菜怎麼處理?除了賜給妃子大臣,還能用來賺外快

TAG:天涯看點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