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這個曆法,比陰陽曆還要精準,揭示了陰陽、五行的來源

這個曆法,比陰陽曆還要精準,揭示了陰陽、五行的來源

五行十月曆

文/滇三

樓主滇三以前在學習《黃帝內經》的時候,發現很多地方用現行的陰陽曆解釋不通。《內經》這本書是由唐朝李冰整理而成,彙集了不同時代和地區的文章。

經過多番研究,發現《內經》裡面至少包含了6種曆法。

華夏歷史上,伏羲氏採用三圓歷、祝融氏採用共工歷、蚩尤氏採用五行歷、帝顓頊採用十二月陰陽曆。

堯時代,五行歷基本成熟,到了舜的時代,依據五行歷,並融合三圓歷,發展出了九圓歷;大禹時代,六氣歷和九圓歷融合,發展出了五行十月曆,並定為夏朝正式曆法。

漢朝之後,重新採用了顓頊歷(農曆),中華民國成立後,採用西方紀年(公曆)。

自此,農曆和公曆共同使用,沿用至今。

五行最早源於天文曆法,是遠古先民對宇宙自然樸素的觀察認識。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史記

五行並不是集中具體的物體,而是五類特性:

木,具有生髮、條達的特性,屬東方、屬春;

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屬夏;

土,具有常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屬長夏;

金。具有清凈、肅殺的特性,屬西方、屬秋;

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屬冬;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

分為陰陽,判為四時,

列為五行。行

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

——董仲舒

在古人看來,五行實為五個季節的運氣。是天地間陰陽二氣的運行變化,是一年周而復始的循環往複,是陰陽之氣相互交融、滲透、對應、影響之下而形成的寒來暑往、季節更替。

至今依然在西南彝族地區使用的一個曆法——五行十月曆。處處都透露著陰陽五行的樸素觀點。

他們民族傳說:

地球最初是由一個叫「塔坡」的神獸推動著,有一天,大塔塔餓了,到處去找東西吃,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吃的。

這使得地球的運轉雜亂。天神一怒之下,把大塔塔殺了,然而塔坡被殺後並沒有死掉,他化為三個塔坡,即:公塔坡、母塔坡和仔塔坡。

從此,由三個塔坡一起推動地球運行。

公塔坡負責一個屬相周轉一個方位;

母塔坡負責三個屬相周轉一個方位;

小塔坡負責每天周轉一個方位。

這樣,地球上就有了一年10個月、一個月36天,一天12個時辰。

十月曆是將一年360天均分為10個月,每月36天。然後以以天干為月份命名,再與五行結合。

以:老虎、水懶、鱷魚、蟒蛇、穿山甲、鹿、山羊、猿猴、豹子、四腳蛇,等10個動物來記月。

每一個月又分別對應不同的五行,五行又分公母;

一月,老虎,五行土公;

二月、水懶,五行土母;

三月、鱷魚,五行銅公;(銅為金)

四月、蟒蛇、五行銅母;

五月、穿山甲、五行水公;

六月、鹿 、五行水母;

七月、山羊、五行木公;

八月、猿猴、五行木母;

九月、豹子、五行火公;

十月、四腳蛇、五行火母;

雌雄、公母,都是陰陽的同義詞。五行十月曆將一年分為兩截,上半年為陽年,下半年為陰年。

上半年是植物由萌芽到生長的過程,下半年是由植物從枯黃到收穫的時候。

出土的夏朝曆書《夏小正》中,記錄的便是這個曆法,上面還有「五行」即「五季」的說法。

上古之「五行十月曆」,到漢朝失傳,五季逐漸演變成「五氣」、「五行」,由最開始的五個季節演變成了五種物質,或者是五種氣。

到了此時,只有《淮南子》、《管子》等典籍中還有對於十月曆零星的記錄,但人們仍然知道,五行和五種季節有關。

十月曆的完整版,上世紀20年代在整理少數民族資料中,在彝族《土魯竇吉》中發現。

十月曆即將一個太陽回歸年減去尾數作為過年節後的360日等分為十個月的曆法。

《內經·素問》「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依照的就是「五行十月曆」,一年分為10個月,360天是這個曆法最大的特點。

將一年從冬至和夏至劃分為兩半,上半年為陽,下半年為陰,以此以木、火、土、金、水記錄,每一年所余的5~6天用於2次(分冬至和夏至)過年節,不計入月數的劃分。

《內經》的陰陽五行基礎,與十月曆關係密切,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陰陽兩極,一年一寒暑,植物一年一榮枯。

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

——《內經》

天地間的陰陽二氣升降消長,依賴的是太陽,太陽在南北回歸線的一個往返,形成了地球上的寒暑交替,決定著萬物生長發育。

人是地球上的萬物之一,人的生理也受到天地間的陰消陽長影響。

十個月在日常生活中也被稱為歲首一月狩獵月,二月蓋房月,三月花開月,四月鳥叫月,五月山火月,六月飢餓月,七月採集月,八月蕎黃月,九月閑散月和十月醉酒月。

以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為序紀日,三個生肖輪迴日為一月,很好計算。

十月太陽曆詮釋了五行、八卦的劃分,將36天昰和72地煞的出處闡釋得十分有條理。又把地球自轉和太陽公轉的時間把握得極為準確,充分體現了上古時期文明所達到的高度。

十月曆起源於一萬年前,是以北斗七星的斗柄變化分季,以太陽運動的軌跡區分夏至和冬至。並不以月亮的盈虧分年月。

可能,一萬年前,根本沒有月亮。

歡迎關註:滇三有話說

——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落書香 的精彩文章:

毛邊紙該用哪一面?我是這麼看的
宋人書法的「尚意」,和當代丑書有什麼關係

TAG:花落書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