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十顆人頭:1870年「天津教案」的歷史悲劇

二十顆人頭:1870年「天津教案」的歷史悲劇

原標題:二十顆人頭:1870年「天津教案」的歷史悲劇


1870年夏,天津疫病流行,法國天主教育嬰堂所收養的嬰兒大量死亡,約有三四十人之多。


天主堂神甫和修女派人用藥迷拐孩子去挖眼剖心製藥的謠言,遂迅速大面積流傳開來。


不久之後,兩名「人販子」落網,官府在告示里暗示其行為可能是「受人囑託」,民間組織「水火會」受到鼓勵和煽動,開始四齣抓捕嫌疑之人。經群眾公審,一名叫做武蘭珍的迷拐犯迎合「民意」供稱,其作案所用迷藥是法國天主教仁慈堂提供。


消息傳出,民眾與士大夫群情激昂。鄉紳於孔廟集會,書院停課聲討,憤怒的民眾約萬人之多聚在教堂之外,與教民口角相爭,且向教堂拋擲磚塊。

仁慈堂修女本擬請民眾派代表入內調查真相,但被法國領事豐大業所阻。豐大業豐不願與民眾直接交涉,他帶人闖入三口通商衙門和天津府衙門,要求地方大員崇厚、張光藻調兵彈壓。遭拒後,豐大業在獅子林浮橋上遇到靜海知縣劉傑,爭論中,豐開槍恫嚇,射死了劉傑的家人劉七。此舉點燃了一觸即發的民憤,圍觀百姓打死了豐大業及其隨從,又沖入法國教堂,扯碎法國國旗,打死法國神父、修女、洋商、洋職員及其妻兒等計20人(還包括幾名俄國人)、中國僱員數十人,焚燒了法國望海樓教堂、育嬰堂、領事署及英美教堂數所。


此即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圖:天津望海樓教堂廢墟內部。約翰·湯姆森於1871年拍攝。


左宗棠反對殺百姓為洋人償命


教案發生後,清廷第一時間派了直隸總督曾國藩前往天津。


教案如何了結,中外皆拭目以待。


在內閣中書李如松看來,教案的實質是:

「教匪迷拐幼孩,繼因豐大業向官長開槍……斯時,民知衛官而不知畏夷,知效忠於國家而不知自恤罪戾。」

進而,他建議朝廷:天津人民是為保護官吏而擊斃洋人的,非但不可懲處,還應該善用民心,「乘此機會,盡毀在京夷館,盡戮在京夷酋。」

醇親王奕譞的態度,要略微緩和一些,他對殺洋人興趣不大,但希望朝廷藉機禁止洋人來華傳教、與法國斷絕往來:

「正可假民之憤,議撤傳教之條,以固天下人民之心」;「縱不能乘此機會,盡焚在京夷館.盡戮在京夷酋,亦必將激變之法國,先與絕和,略示薄懲。」

在回復徵求意見的密函里,左宗棠也在鼓勵朝廷:不必害怕事態擴大,外國人喜歡通過威脅政府官員去壓制老百姓,如果群眾起來鬧事,他們就會變得慎重,不敢遽爾挑起戰爭。左說:

「泰西各國與中國構釁,類皆挾持大吏以鈐束華民,至拂輿情,犯眾怒,則亦有所不敢。」

左給朝廷提供的應對底線是:事件起因於豐大業先向中國官員開槍,咎在法國,老百姓鬧事事出有因。如果只是索取一些賠償,可以允許。但反對以無辜百姓的性命抵償。他說:

「法國教主,多半匪徒,其安分不妄為者實不多見。」「津郡事變之起,由迷拐激成,百姓群起與之為難。雖受迷無據,而幼孩百許童貞女屍從何而來?王三雖不承招,武蘭珍則生供俱在,不得謂無其人無其事也。百姓之哄起,事出倉卒,非官司授意使然。豐領事且以洋槍擬崇大臣、天津令從人已受傷矣;其時欲為彈壓,亦烏從彈壓之?愚見法使所稱四層,如志在索賠了結,固無不可通融;若索民命抵償,則不宜輕為允許。一則津郡民風強悍,操之過蹙,必起事端。萬一如該公使所言,激成變亂,中國蕭牆之憂,各國豈獨無池魚之慮?」

左宗棠告誡朝廷,萬萬不可拿百姓給洋人抵命,以免失了天下人心:

「津民哄然而起,事出有因,義忿所形,非亂民可比。」「正宜養其鋒銳,修我戈矛,隱示以凜然不可犯之形,徐去其逼。」


圖:天津望海樓廢墟前的中國百姓。約翰·湯姆森於1871年拍攝。

朝廷玩弄曾國藩


59歲的曾國藩,右眼失明、肝病日重,久受眩暈病症的折磨。


這年的4月19日,他在給兒子曾紀澤的家信中寫及:「十六日余患眩暈之症……十七、十八日病狀如常,登床及睡起則眩暈旋轉,睡定及坐定之時則不甚眩暈,仍似好人。」


「床若旋轉,腳若朝天,首若墜水,如是者四次,不能起坐」之類,是他這段時間的日記中,常見的內容。


「天津教案」發生之時,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正真切地感受著自己大限的臨近。他讓自己的學生、兩江總督李鴻章替自己運來了做棺材用的建昌花板木材,以備後事。結果,花板與朝廷的諭旨同日抵達了保定府。諭旨里殷切關懷他「最近身體如何」,卻又意味深長地問他「這個事件你能處理嗎?」


教案發生在直隸境內,曾國藩沒有置身事外的可能。在給長子曾紀澤的遺書里,他如此表述了自己對處理教案一事的悲觀: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辦毆斃洋人,焚毀教堂一案。外人性情兇悍,津民習氣浮囂,俱復難和解,將來構怨興兵,恐致激成大變。余此行反覆籌思,殊無善策。余自咸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自負其初心,恐邂逅及難,而爾等諸事無所稟承,茲示一二,以備不虞。」

7月8日,曾國藩抵達天津。十幾天後,7月21日,他的一封《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引爆了全國輿論。曾本人迅速從道德聖人,淪為了舉國士大夫口誅筆伐的對象。如其日記所言:

「詬詈之聲大作,賣國賊之徽號竟加於國藩。京師湖南同鄉尤引為鄉人之大恥。」

京城的湖南會館中所懸曾國藩「官爵匾額」 ,也「悉被擊毀」,且將其名籍削去,不再承認他是湖南人。

這位「中興名將」、 「曠代功臣」,轉瞬之間成了「謗譏紛紛,舉國欲殺」的漢奸、賣國賊,「積年清望幾於掃地以盡矣」。


事情本來可以不至於如此嚴重。


問題的關鍵在於:朝廷在公布曾國藩的調查奏摺時,刻意刪去了其為天津紳民辯護的五條理由。


曾國藩認為,指責教堂「挖眼剖心」,純屬荒謬,但天津民眾如此激憤,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其實,曾國藩至少還遺漏了一條非常重的文化背景:民眾之所以如此「愚昧」,亦是朝廷和知識分子多年「教化」的結果。


事變發生之前,天津府貼出的告示宣稱:「張拴、郭拐用藥迷拐幼童。風聞該犯多人,受人囑託,散布四方,迷拐幼孩取腦剜眼剖心,以作配藥之用。」作為政府公告,如此不負責任地把「風聞」寫在上面,並動用政府力量,將之貼滿天津的大街小巷,其造成的煽動效果,可想而知。


更何況,當時的知識界也樂於傳播這類謠言。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啟蒙著作之一,魏源的 《海國圖志》內,即載有關於洋教用藥迷人信教、挖華人眼睛製藥等內容。


指責民眾「愚昧」是容易的,追問民眾為何「愚昧」,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朝廷刻意刪掉曾國藩為民眾辯解的這段文字,其用意是意味深長的。


藉機打擊聲望如日中天的曾國藩,自是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動機還在於:派遣曾國藩前往天津之前,朝廷就已定下了處理事變的基調——不可與洋人開釁,不可重蹈咸豐皇帝逃往承德的悲劇。刪減曾國藩奏摺中為民眾辯護的內容,然後將其公開披露,給曾國藩戴上「賣國賊」的帽子,也就給朝廷的媾和政策提供了操作空間——對比曾國藩的「賣國行徑」,朝廷的處理措施也就變得可以接受了。

所以才有了如下耐人尋味的情節:


7月25日,曾國藩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北京,朝廷又一次召集會議,就教案進行了大辯論,慈禧太后表態說,「此事如何措置,我等不得主意」。同如,在給曾國藩的諭旨里,慈禧對處理教案的具體方案一無所及,只是一再強調自己的期望:「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也是在這一天,由慈禧授意,刪減了曾國藩「論說持平」的奏章,然後將其公開披露。隨之,曾國藩被打成了「賣國賊」。


「我等不得主意」的慈禧,當然早就「得了主意」。


有了曾國藩的「賣國」墊底,朝廷接下來的措施,就會特別顯出「公正」,更容易獲得朝野內外的「民心」、「士心」的認可。



圖:「天津教案」會審照片


二十顆人頭


曾國藩到天津後的調查,基本上反映了教案的事實。


迷拐、挖眼、剖心等,均系傳言。如被指為教會裝滿嬰兒目珠的兩個瓶子,經清廷官員打開一看,原來是腌制的洋蔥。


但事實的澄清,無助於減輕曾國藩所承受的空前壓力。一方面是國內輿論,激憤的民眾根本不相信曾的結論;另一方面是列強的威脅,事件發生後,法、英、美、俄等七國聯合抗議,並揚言要出動兵艦。

如李如松們那般在朝堂上高呼「民心可用」,自然只是圖嘴上快活。


1870年的中國,實在無力與列強作魚死網破之斗。後來接替曾國藩處理事件的李鴻章,表面上嘴硬說什麼「彼既挾兵船而來,似不能禁我之不調兵」,還把郭松林軍放在河北彰德、周盛傳軍扎在山西平陽,以壯膽迎合民意,私下裡卻也曾對人訴苦:

「目前只求不開兵端,免得中外騷動,牽掣大局。」

且悲觀表示,若議和不成,真與法國開戰:

「(淮軍)未足當勁旅而操勝券」。

這些事實,曾國藩自然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對教案的處理,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種進退失據:

這20名百姓,本是憤慨於「自己的官員」(至少他們自認為是「自己的」)被洋人欺負,「聽說法國人打官鬧事,心生氣忿」,故隨手抄起家什「趕去護救」。如今,朝廷選擇了摘走他們的人頭,去給洋人賠罪(李鴻章接手後變更為處死16人,其餘4人緩刑)


這實在是一種莫可名狀的悲劇。


天津教案,只是此類悲劇的一個典型案例罷了。


1875年,四川的一份無名告示里,民眾痛罵「洋鬼子……今又欺害清朝命官……如此無理太過」,勒令他們「要與清國年年進貢,每歲禮朝」,否則將「斬爾鬼國人等寸草不留」。

1879年的延平告白里,鄉民對「(洋鬼子)欺我幼主,謀我中國」之事痛心疾首,宣布與之「仇不同戴天」。


1891年,一份名為《玉差巡查中國事務前唐封齊天大聖平堅猴孫示諭》的揭帖,號召民眾起來對抗洋人洋教,以「求保社稷」、「報答大清聖皇」


……


1870年那二十顆人頭,並沒有變成歷史的教訓。


圖:「天津教案」押赴刑場「抵命」的「中國人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公談史 的精彩文章:

遊俠郭解 為何非死不可?

TAG:少公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