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道:昔日我曾如此蒼老,如今才是風華正茂
敦煌古道
昔日我曾如此蒼老
如今才是風華正茂
文 | 霧滿攔江
(01)
陳老師說:人生很簡單,不過三個過程:
第一是發現問題。
第二是研究問題。
第三是解決問題。
陳老師是哪個?
(02)
陳老師,以前也不是老師。
只是個高中生。
讀高中時,大學的音樂理論系,招不到學生。
就到中學來挖人,發現他很有想法,也有韌性,就把他招入大學,從師於名教授沈知白的座下。
大學開課,沈教授說:那啥,咱們這個系……好像沒有課本哦。
咋辦涅?
老師告你書名,自己去圖書館借,就當教材吧。
小陳就去圖書館借來沈教授指定的書。
拿過來一看,立時崩潰了。
哎呀媽……書是英文版,看不懂耶。
(03)
小陳拿著英文版的書去找沈教授:
全是英文,看不懂咋辦?
沈教授笑咪咪:看不懂好呀,不認識的字母,去找英語教授。不認識的單詞……去查英漢詞典。
唉,這大學念的。
小陳只好一邊查英漢詞典,一邊硬頭皮翻書。
翻著翻著,他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就去問教授:
老師,古琴音律,有兩種說法,各不相同。哪種說法是對的?
沈教授:這個問題問得好。
好就好在——老師也不知道答案。
要不,你花點心思琢磨琢磨?
……什麼呀這都是,這書沒法兒念。
小陳無奈,就硬起頭皮,四處搜查資料,一個人琢磨。
琢磨了大半年,小陳終於弄出眉目來了。
(04)
小陳把自己的研究,寫成篇論文,拿給沈教授看。
沈教授一看:哎喲嗬,原來是這樣:明末清初之前,古人用的是一個律。明末清初後就改了。
所以古琴音韻,有兩種說法。
兩種說法都對,又都不對。
看了論文,教授好開心:小陳,你很有創意。
老師有人脈,把你的論文投遞發表,老師和你一起嗨皮。
這篇文章就投遞了出去。
泥牛入海,杳無消息。
過了好久,突然來了兩位領導,指名要見小陳。
(05)
當年的小陳,大汗淋漓的趕到領導下榻之地,忐忑不安等接見。
兩位領導滿臉嚴肅,手拿他好久以前寄出的論文,憤怒的盯著他:
這玩藝兒,是你寫的嗎?
……是我寫的。
這都寫的些啥呀?人家編輯部根本看不懂。拿給我們,我們也是雲里霧裡……你老實交待,寫的都是些啥!
……那啥,是這樣,這是我一個人……瞎琢磨的……小陳吞吞吐吐,把論文內容和過程,仔細的解釋了一遍。
兩位領導驚呆:同學,你攤上大事辣!
你閑著沒事兒瞎琢磨,把中國的古樂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趕緊,把這篇論文再雕琢雕琢,論據更充分些,資料再翔實些,到時候我們親自給你推薦到名刊。
哦耶!小陳興奮的一跳老高,立即把論文拿回去,仔細雕琢,直到全無暇疵,這才拿出來,興沖沖的去找名刊。
可那家名刊……關門倒閉了。
他的論文,無處發表。
從此擱置20年。
(06)
20年後,小陳大學時期的第一篇論文發表,他已經不再是小陳。
而是上海音樂學院知名教授,陳應時。
這時候他遇到兩個牛人:
東川清一,林謙三。
倆日本人,敦煌研究國際權威。
當年,國際上如果有誰想了解敦煌,都要千里迢迢,飄洋過海去日本。
可陳教授越看越不對勁:有沒有搞錯?敦煌在中國,你們跑日本抽什麼瘋?
還有東川清一和林謙三這倆貨,他們懂不懂中國古樂呀?
陳教授怒了,就花費心血研究敦煌,發表論文專著。研究了一段時間,再抬頭一看,咿,國際上的敦煌粉,都跑來找他,沒人再去日本了。
這就對了嘛。
敦煌在中國。
(07)
9月25日夜,我在敦煌莫高窟追星。
騰訊、QQ音樂、敦煌研究院及上海音樂學院,共同舉辦的《古樂重聲音樂會》。
陳應時的弟子們,用古老的樂器演奏的《傾杯樂》、《又慢曲子》、《西江月》……這些樂曲,是敦煌研究者從藏寶洞中發現了25份古菜譜……不對,是25首古樂譜,經陳應時教授破譯,於今再放華彩。
還有龔琳娜的《月下飛天鏡》、韓紅的《遇見飛天》、尚雯婕的《不鼓自鳴》、許嵩的《飛馳於你》、好妹妹的《自在天》,以及尤長靖的《西遇》。
還有王者榮耀的楊玉環飛天新皮膚……這個不是歌,是騰訊基於新文創戰略,為敦煌研究院輸出的數字文保方案。是騰訊聯手敦煌研究院,共同發起的「數字供養人」計劃,通過互聯網公益、遊戲、音樂、動漫,文創等多元化數字創意方式,鼓勵年輕人了解敦煌,認知傳統,加入到敦煌壁畫的數字化保護中來。
萬里通西域,千秋尚有名。不鼓而自鳴,漫漫千里行。一花一世界,一琴一羌笛……於陳應時教授85年之久的獨自前行,終於在這個時刻,落地花開,古樂覺醒。
(08)
昔日我曾如此蒼老,如今才是風華正茂。
——這句話,直如我們的傳統。
——我們的敦煌。
(09)
龍應台曾鼓勵學生:致力於終生做個人類學家。
……為什麼要做人類學家?
因為,人類學者在長達百萬年的時間跨距上看事情,能看到那些比我們生命更漫長的發展規律。
這個規律,是人類的藝術與技術交替輪換,循環發展的。
——從公元前624年到公元前300年左右,是300年之久的思想與藝術時代。孔子老子及佛陀,在這個階段。古希臘文明也在這個階段。
——此後300年,冶煉技術帶來冷兵器的黃金時代,戰爭規模擴大,文明融合加快。鐵器及治水技術,為中國帶來大一統。愛琴海戰火頻仍,古羅馬帝國進入青春期。
——再300年,公元1世紀到3世紀,藝術時代再起,特點是宗教社團滿天飛,西方的基督,中國的道教,都是這時代興起。佛教也在此階段進入中國。
——又300年,公元4世紀到6世紀,冶煉技術再進一步,摧毀舊邦國。中國走過烈血激飛的南北朝,掌握技術的軍人執政,羅馬帝國崩裂,分為東西羅馬。
——公元7世紀至9世紀,藝術時代來臨。在中國,始建於北涼的敦煌莫高窟空前繁榮,大唐帝國華麗的文化,至今無可超越。世界諸邦國,陸續出現詩歌文化。
——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中國紙幣出現,西方鑄幣業艱難發展,而管制的力量步步強化,時間延續400年之久。
——文藝復興時代,確切的時間是公元14世紀至16世紀,古老的技術走到盡頭,人們重返藝術。
——風水輪流傳,文藝復興而後,終於進入工業革命時代。從18世紀到今天,大約也是300年左右。
——現時代AI崛起,技術的發展已經將人弱化為社會合作鏈上微不足道的鏍絲釘,自由的使命,召喚著思想的突破。有遠見的人先行一步,回歸於藝術,與傳統。
落日黃沙,月滿天涯。付諸無聲,似錦繁華——不短於300年的藝術時代或會來臨。於今的我們,每每在午夜夢回之際,聽到機械行伍的鐵甲入夢,聽到人類轉折時的巨大吁嘆之聲。
(10)
落花虛妄,化盡十方。
萬象歸一,千光無常。
許多成年父母,猶自沉溺於古老的夢囈。希望孩子學一門安身立命的技術,從此一生無憂。
風起於萍末。孩子比成年人更敏感,他們更痴迷於此後數百年不變的傳承。
如傳統,如敦煌,如故宮,如長城,如兵馬俑。
未來於沉靜中等待,萬事萬物自有法則規律。這個法則或規律,無外乎一個時代的發展,猶如活體的生命,總是要走過他的稚嫩期、青春發展期,果熟蒂落,步向終結。
新的時代,實不過是舊時代的重複,說到底是人心的跌宕起伏。
技術改善我們的環境,藝術放飛我們的心靈。人性的需求萬古如一,無非不過是生物性的本能需求,社會性的群體需求,以及內在的心靈需求。不同層次的需求,需要不同類型的產品及服務。我們要適應人類社會,就必須洞悉人心深處,察知其最隱秘的渴望。
唯有走在人類慾望之前,我們才能獲得自如轉寰的能力與智慧。
這就是我們一再強調藝術價值的緣由,也是古老的傳統與藝術回歸時代的必然響應。也是我們於人類百萬年之久的進化史上,確立自己安身立命的依據、與行進方向。
霧 曰
人的一生,其實就一件事:
——突破環境的制約,實現自我成長!
制約我們最大的環境,來自於父母的見識,與那些不打招呼就進入我們人生,強行給自己加戲強扮主角的人。
這些人,如厚重的泥土,將我們的心智深埋。如果你屈服,就會於黑暗的地底,腐爛變質,再無希望。如果你——從未曾忘記自己是粒種子,就會於積壓之中,艱難成長,最終開出你生命的燦爛之花。
莫忘初心。
絕不放棄。
去年今日
《我愛賭博罵老婆,但我是個好老公》
霧鍋鍋為了感謝大家的厚愛,
決定每天在打賞的朋友當中,
隨機抽取一人,
送出一本好書。
讓我想想,這周寄
《我不要忙碌一生,卻始終生活在底層》
哪位會是那個幸運兒呢?
(PS:每周五統一寄出~)
上次中獎的寶寶是:
請這位「歡樂」寶寶
在後台回復四個字
「打賞中獎」
聯繫我們吧!


※龍哥VS反殺男:壞人面前,我們如何保護自己?
※霧滿攔江微文故事大賽|會講故事,人生才圓滿
TAG:霧滿攔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