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前不久,好友中良給我傳來一組白石老人的照片,這是一組異常珍貴照片。我看後愛不釋手,沖洗成冊,並作了「白石老人辭典」一文,是為緣起。感謝陳昌平兄抬愛,此文又在《鴨綠江》2014.5期刊發。——王登科

形容與氣質

大凡評介白石老人,都以「布衣」、「雕花木匠」而起興,這似乎是為描述其日後的大成做一個鋪墊,這也彷彿舊時說話人口中的人物,大都是「出身微寒」便為後來的「加官進爵」與「發達富貴」留下一個突兀的懸念,也使得故事更加的動人與好聽。

其實,就老人的形容與氣質而言,卻不見得一點卑微與村俗之氣。尤其是老人晚年,形容更見豐闊,白髯飄拂,雙目炯炯,其氣質更見從容與剛健。這一切從腕底間所流出的自然是與其心理頗類的東西。

人們常說,人是「從小看大的」,白石老人便如此。那些以「布衣」「村夫」來說白石的,不是附會就是缺少了灼見與真知。

無論就其形容還是氣質,白石老人都極具大畫家的范兒與派頭。這也是齊白石會成為齊白石的真正原由。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姿勢

在所見到的影像文獻中,白石老人所有的姿勢都表現得如此的泰然與自若。我由此想到了當下的畫家作品集中扉頁上的肖像,要麼手掐香煙故作沉思狀,要麼是油頭粉面地生硬地擺個造型。每每看到此,也不想再翻開內頁,因為那也就可想而知了。

白石老人的姿勢的確是優雅地讓人難忘。無論其手持拐杖的立姿,還是手持畫筆中的坐式,就連同他倦卧在逍遙椅上嗑著瓜子的閑散神情,都會使人油然地升騰出一種奇異的感受。仔細地瞧他的執筆,大都是筆管欹側、倒向一邊,無意中的經營、經營中的無意,在他遲緩、踟躕的筆下,竟躍然出如此的一片生機。

其實,老人的作品,又何嘗不是他優雅的姿勢。或者說這種姿勢是他心靈的常態。它無論從坐卧中生髮,還是從手臂間延長過去,它永遠都會悅人耳目、震撼心靈。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素樸

素樸,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簡約和概括。一個人能夠持一種素樸的生活觀,說明他具有一種能將紛繁而簡約的能力。白石老人出身農家,從小過慣了緊衣縮食的光景。因此養成了他愛惜物命、素樸簡約的生活理念。據說,老人晚年居京日,連米櫃的鑰匙都系在自己的腰間,每日煮多少米,都需要精心地權量。又據李可染先生回憶,老人偶爾拿給他們菓匣子中的點心都是發霉且堅硬無比的。可見老人對於物命的憐惜似乎近於貪婪了。這也是時人談及白石老人佚事的重要內容。

據說,白石老人在暗下了「變法」決心以後,尤其是作品從東瀛展出後,畫價倍增,求畫者每日盈門。乃至於照片中所見的紅木框內鑲有「……止收畫件」的告白。事實上也如此。與同時代的畫家相比,當時的白石老人可謂是其中的「大款」了。加之,老人正如同經營他宣紙上的布局一樣地善於理財,在他健在的日子中,已享用了聲望與畫作帶給他的富庶的生活。

但老人仍然故我地踐行素樸的生活理想,不鋪張、不奢侈。像一位農民耕作一樣地終日寫畫。儘管是收成甚好,但仍不露聲色地日作夜息。不像當下的「暴發戶」,穿金戴銀,唯恐世人不知的「炫耀」作風。

所以,當我剛見到這組照片時,腦中映現出的第一印象和辭彙便是「清貧的詩意」。那斑駁的牆垣、散落著的案頭、他身上寬鬆的布衣,無不引發出如此的噓嘆。

的確,白石老人在生活中一直固執地恪守他「素樸」的藝術觀念。簡約而概括,力戒浮華與瑣碎。生活與藝術,在他心靈的通匯中,是那樣如此地恰到好處。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詩情

白石老人自幼著實在詩上下了不少的笨功夫。正如他曾描摹過幾遍的《芥子園畫傳》一樣,他也曾背誦過不少韻譜與詩律的書。但老人的個性最終使他無論在詩與畫還是書與印,都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職業化容易使人掉進技術的泥淖中,職業的詩人也如是。合轍押韻,但就是沒有真情的投注。所以真正的藝術家,包括詩人與畫家,從來都是「非職業化」的。白石老人一生便是如此。早年對詩的痴迷,漸至成為一種載記生活中休戚的手段,而且成為一生的習慣。說穿了,與其說是一種生活習慣,倒不如說是一種以詩心觀感世界的習慣。對大自然的觀察、對故鄉風物的眷戀,對童年舊事的繾綣與追緬,這是白石老人詩性氣質與人格的特點。也是他「出身微寒」卻能超逾儕輩的核心所在。

世俗認為:白石老人自謂詩第一、印第二、書第三、畫第四是自譽其畫的手段。其實則不然。他正是以自己的痴迷程度和心的歸屬感而道出的一段歷史的真實。

詩,是一切藝術形式的緣起。詩情,也是健全人格的真實映現。

白石老人作品的動人和可愛之處,正是其詩情的呈現。它猶如童心觀感世界的當下瞬間,永遠是那麼神奇、永遠如同第一次的觀感。

白石老人藝術對於當下畫家的啟示在於:我們不是缺少了技術,而是匱乏了一些詩情與童心。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書法

和那個時代的其他畫家一樣,白石老人的書法是與他的繪畫相伴而開始的。但由於老人獨特的人生經歷與境遇,又使得他不可能像一般文人畫家那樣對傳統進行系統地消化與理解。一如他的吟詠和寫畫,以最笨的方法進入,但即使是這樣,他仍離文人的境界相差甚遠,這也是他在「變法」之前曾一度被冷落於京華的原因之所在,更是老人一生中不便道出的一段隱隱的痛。

白石老人的書法曾有過學習李北海、金冬心、何蝯叟的經歷,但僅僅是停留在形似的層面上。篆隸似乎得益於《天發神讖碑》《三公山》的居多,但也還是字型與體式的借鑒。因此說,老人在書法上的成就,更得益於自家的琢磨和個性層面的發揚。當然也一定與他勤於繪事中對線的體會和熟練攸乎相關。

老人是畫家當中最擅長題跋書法的一位。甚至可以說他創造和發明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題畫風格與面貌。書與畫的渾然,是他作品中所極具的特色。

老人畫中的大字署題多用漢篆。這種書體由於是篆隸相間,較佶屈聱牙的大篆、金文更加通俗易識,這樣也更為買家所接受。此外,漢篆體式宜長宜扁,題跋之際可依據畫面的章法隨意構成。其實,老人的行草題跋也是在對畫的呼應和觀照中漸漸形成了自家的面目與品質。如他喜歡沿著紙的邊緣加以長題,因此便強化了字的縱勢,在章法的避讓與諧調間,在對畫麵線質與色調的突出中,客觀上便形成了他書法的風格與特色。

白石老人的書法是在對繪畫的應照中漸至完善的。是一種不期然而然的大境界,是一位天才的踽踽獨行。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白石老人曾一度以「印人」自謂。這與他對印章的痴迷和喜愛不無關係。

和書畫的進程一樣,白石老人刻印是從遊藝開始的。從各種文獻資料來看,早年他似乎並未對漢代印章留意過,至少是未加系統地揣摩過。倒是對浙派中的丁敬、黃易有過借鑒,其次便是受到趙之謙與吳昌碩的影響。

但或許是天性使然,從老人留存的印譜中,幾乎很難看到前人的痕迹。如果說,他的書法早年尚有李北海、金冬心與何蝯叟的影子、繪畫尚有八大、李鱓、吳昌碩的遺意的話,那麼,他的印章則是他獨抒己見、一意孤行的天地了。

詩、書、畫、印是世俗間權衡文人藝事基本操守的幾項標準。尤其是詩、書、畫,其歷史悠久、體系森嚴。文人的個性與創見必然會受到來自傳統的消解,從而形成了一種共性的普世審美價值觀。其實印章也如此,只不過它被納入文人的視野相對晚一些。明清流派的印章似乎強化了這種印學的傳統,但對於純粹的文人階層還仍把刻印視為匠制的行列。

白石老人匠人出身,一開始接觸藝事,便與文人的游於藝有了些本質的區別。因此,出於繪事之餘的刻印,便更多地成為他率性使氣、一任身手的平台了。

白石老人一生中幾乎是以鬻畫謀生,因此,他的畫始終刻意保持著一種雅俗共賞、祥和吉慶的風尚,其中不乏於題材與視覺觀念上的討巧。但老人刻印卻全無客氣,也無論是「好」與「壞」,可貴的是具有「自家門面」。

從此意義上說,印是白石老人的真性情。

粗頭亂服、單刀直入,它雖與世殊,但卻能任情恣性、會心而由衷……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應世

世人皆謂白石老人樸質與執著。一生心無旁騖地「筆如農器忙」。事實上,應當說老人極具生活的本領與應世的能力。這在他青少年時代的事迹中便可證明這一點。在他交友中,不乏當時的顯貴與政要、鄉紳與商賈。他在與他們的交遊中,恰到好處地展示自己的優長,客觀上贏得了上好的名聲。老人儘管出身農家,卻絕無「農民式」的保守與蒙昧。為了滿足鄉紳的偏好,他以幾斤的青綠色畫就的山水條屏,為他淘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應世的隨順而不討巧、原則中的通達與方便,在他生活中應當是隨處可見。

白石老人從青壯年後,便開始廣泛的遊歷名勝山川,所謂的「行萬里路」也正是他交遊與應世的過程。不僅增長了見聞,而且又結識了朋友,同時也擴大了聲望。尤其是他能夠在天命之年後,毅然決然客居京華,成為畫家「北漂」的第一人,這絕不是一般的所謂「農民畫家」可望其項背的。

之後老人與陳師曾、徐悲鴻的莫逆,與梅蘭芳的契結以及與同鄉毛澤東交往的枝節,都無不體現出老人的機敏與睿智。

白石老人的書與畫,朴茂真率中又不失精緻處,這應與老人應世的本領做等量齊觀了。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這是一張白石老人執握毛筆的手。

手指的皮膚已漸褶皺,但拇指與食指還是蠻有力氣地把握著筆桿。看不出是否有抖動,但按常理而言,一位耄耋之年老人的手,應當不會如一支年輕的手。

我開始時,曾為這張手的特寫所動容。也止不住開始了我內心深處豐富的聯想。比方說聯想到老樹的年輪啦、什麼飽經風霜的滄桑啊、它所創造出的種種神奇與神話呀!但轉念又一想,的確,它終歸是一支手。於是乎,這支手,又回到了手的本身。剛才所有關於白石老人的隱喻與聯想,又不見了蹤影,而我的眼前,漸漸變得清晰和洞達。

其實,在我們的思維中,經常會泛起諸如剛才我所說的那種感受與體驗。它來自於我們的習慣,或者美之曰「文化」,這也是一種認知的模式。它以極為神聖和崇高的名義障礙了我們的直覺和審美,它也時常以義正言辭的氣象在模糊真理的視線。

我不知道攝影師的真正企圖,究竟為什麼要拍老人關於手的特寫。但觀者更多地會從文化與習慣去闡釋和解讀它。當人們在放棄解讀、消解意義的剎那,當人們極不習慣這支手僅僅是手的瞬間,這支手,這支關於白石老人蒼老的手的意義才愈加豐富與多元。

不僅僅是對白石老人的手,對他的人生閱歷以及繪畫作品,皆應作如是觀。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聲名

近一個世紀以來,沒有任何一位畫家的聲名會如白石老人一樣響亮。他生前便顯赫,名揚四海,曾榮獲國際和平金獎和「人民藝術家」的稱號,甚至連畢加索也聲稱要追隨他的足跡。沒後熾然,可謂是婦孺皆知。兒童學畫大依此入門自不必說,連藏家商販也是以之居奇,因為他的畫雅俗互見,人人皆能道得。尤其是今夏的拍賣,其以四億三千萬的天價拍出,更加刺激了國內外的齊白石市場。其實也更加刺激和引發了人們談論白石老人的熱情和願望。在這段時間裡,白石作品「天價」拍出這一新聞,似乎成為人們見面時寒暄和導入正式的話題。

市場的奇蹟,一定會引發出市俗間經久不息的嘩然和噓嘆。在這片嘩然和噓嘆中,一部分是為巨大的數字而稱奇與喝彩;另一部分也是如矮人觀場、閑來無事地人云亦云。客觀上,也起到了藝術在勞苦大眾間的迅速傳播與普及。

白石老人生前曾有過「藝術之道乃寂寞之道」的感喟。如果老人倘若能一覺醒來,面對著空前的嘩然與榮光,可以設想,他老人家還能否一如照片中的氣度、泰然自若、從容不迫般地寫著與畫著?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生命力與創造

白石老人享有94歲的壽考,這似乎是人們評價其藝術成就時常常提及的事情。一般說來,活到九十幾歲的書畫家並不足奇。但是能夠在晚年愈發勇猛精進地展示其創造力的畫家恐是鳳毛麟角。「衰年變法」是老人享譽畫史的奇蹟。這位一生「不使一日閑過」的勤勉畫家,其旺盛的生命力著實讓人艷羨和嫉妒。

世上所謂的天才,便是指天造之才。上天賜予他以生命的長度和創造的激情,從此一點上看,白石老人便可稱為一位罕見的「天才」。

老人一生並沒有刻意地想創造什麼。他只是僅僅做了些自己能做和願意做的事情。但恰恰是他無意間的任性與執拗,反而成就了他創造的事實。西方人稱莫蘭迪是「畫家中的畫家」,這話用在白石老人的身上,也同樣合乎情理。

其實所謂的創造與發明,正是屬於那些無意於創造與發明的人的事業。沒有禁忌、沒有框框、更沒有所謂法所帶來的束縛和限定。一任身手、一任天真與爛漫的心性,這是白石老人對於藝術的一貫祈尚。

白石老人及其創造,對當下的啟示在於:藝術的最終目的不是在追求美與外在的浮華。而恰恰在於展示生命的自由狀態與合乎自然的心襟氣象。這是藝術中可以稱為「大乘」的美。

【附齊白石晚年珍貴照片(23張全)】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王登科|關於白石老人一組舊照片的臆想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品秋|趙孟頫28歲時作品《杜甫秋興八首》,筆圓墨潤,筋豐骨健!
「音頻」陳洪武——「現狀與理想·烏海論壇」學術發言(上)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