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怎樣臨摹漢印?

文/祝竹

文人摹仿漢印風格治印,如果從宋代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通過臨摹漢印學習篆刻的方法,盛行於明代,至今也已有五百年。因此,以臨摹漢印作為學習篆刻藝術的入門途徑,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的學習方法。怎樣臨摹漢印,也已經是一個古老的話題。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近代印人學習篆刻,有人從漢印入手,也有人從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當,都能有所成就。但是,由於篆刻藝術最基本的一些審美習慣、創作原則和創作技法都包含於漢印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植根於漢印,是在漢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從漢印入手更接近本源,取法更高,發展的路子更寬,並且可以避免沾染某一流派的積習,不為門戶所囿。所以,大多數篆刻家都認為,從臨摹漢印入手而後博涉各家各派,是學習篆刻藝術的最佳途徑。

至於怎樣臨摹漢印,正如俗話所說的,「各師傅各傳授」,方法靈活,可以因人而異,不必拘泥。關鍵在於明確學習的目的,從臨摹中學到應該學到的東西,得到應該得到的訓練。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張九私印

一、臨摹漢印的目的

漢印垂範後世,對明清兩代直至當代印人的典範意義,一是漢印總體風格的審美指導意義,二是它文字的規範和章法的程式。這也是我們從漢印中應該學習的最主要的東西。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傳世數以萬計的官私漢印,是漢印風格的載體,每一方印都能傳達當時印風的古老信息,都有其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意義。但也應該看到,在漢印風格流行的八百年間,出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印人之手的作品自有風格差異。毫無疑問,水平也會有高下之分。其中會有相當多的作品屬於平庸之作,甚至是有缺陷的作品。為了獲得最佳效益,臨摹漢印時必須根據學習目的選擇漢印中的精品作為臨摹範本。因此,明確學習目的顯得尤為重要。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那麼,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主要應該學習些什麼呢?

第一,學習繆篆文字,養成入印文字規範的良好習慣。漢代繆篆文字,是用於治印的專用字體。後世文人治印師法漢印,繆篆也就成了用以入印的最主要的字體。儘管元明時期元朱文印是取小篆入印,而隨著篆刻藝術的發展,清代印人又「以書入印」、「印外求印」,甲骨、鐘鼎、碑額和各類銘刻文字均采以入印,但繆篆仍是篆刻創作最基本的字體。熟練掌握並靈活運用繆篆,是學習篆刻的必修課。臨摹漢印,是學習繆篆的最好方法。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習繆篆的規範寫法和變化規律,還要體味在不同的印面環境中選擇和組合繁簡不同的文字,培養篆刻創作的配篆能力。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第二,學習漢印的章法,營造平衡穩定的印面。漢印章法的基本特徵是平正方整。印面布局的基本手法,一是文字或筆畫基本平分印面,二是印面文字疏者任疏,密者任密。學習漢印的章法,需要有老實的態度。許多平正的漢印,會讓初學者感到章法很簡單、很平淡,對當代年輕人來說,不容易提起學習的興趣。因此,必須用心去體味漢印平淡中的深義和平正中的變化。感受平正,讀懂平正,是學習漢印的第一步,也是學習漢印最重要的一步。臨摹漢印,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掌握漢印布局以平正為主的基本程式,學會營造平衡穩定的印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現在許多談論漢印章法的讀物,往往過多地強調漢印章法的變化手法,而不注重對漢印古樸平正風格的探討。他們所津津樂道的許多漢印章法的變例,往往都是東晉以後的作品。這些作品,其實只是漢印風格的餘韻。這裡只想指出,臨摹漢印主要應當選擇臨摹那些平正工穩的作品,而對東晉以後那些變化花哨的作品,只要看懂就行,是不需要下功夫臨摹的。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第三,訓練嚴謹的規矩,蒙養博大的氣象。臨摹漢印的過程,實際上是基本功訓練的過程,也是傳統說法中的「養氣」過程。注重練功和養氣,是前人臨摹漢印的基本心態。而當代印人臨摹漢印,往往存有過多的功利心,過多地強調學以致用,希望臨一方印就有一方印的用處。還沒有走進規矩,就想著要走出規矩;還沒有弄懂漢印,便大言「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便想創新發明,超越古人。這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浮躁病。因此,今天我們要特彆強調靜下心來,練功、養氣,與古人對話,感受古人的氣息,學習古人的規矩。當今社會,充滿了勃發的創造精神和各種奇思妙想,而缺失的正是古人的嚴謹與從容。當代學習篆刻的青年,只怕進不了規矩,不怕出不了規矩。許多青年印人的作品,才氣橫溢,極富新意,有旺盛的創造精神,但由於傳統功力的缺乏,顯得氣象澆薄。形式上的張狂掩飾不了內在氣質的怯弱。對這些人來說,扎紮實實下功夫臨摹漢印,不失為一劑良藥。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第四,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篆刻創作水平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情趣的雅俗。而高雅情趣的培養,又取決於作者的氣質和學養。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接受漢印平和高雅氣質的熏陶,提高審美的眼界,培養可以造就大家的品質和境界,抑制逞智弄巧的低級趣味和小家氣息,對藝術欣賞和藝術創造都是大有裨益的。臨摹漢印,不單要學習漢印的經典技法,更要在臨摹中潛移默化,陶冶性靈,這對於每位認真臨摹過漢印的人,都會是終身受益的收穫。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魏霸

二、臨摹漢印的方法

臨摹漢印的具體做法,在許多基礎讀物上都能見到,都可以參考,這裡不再贅述。筆者年輕時學習篆刻,也曾臨摹過數百方漢印,但隨刻隨磨,多已不存。現在可以找到的若干方,都是四十年前所摹,也算不上精彩。以筆者臨摹漢印的體會,這裡對有興趣臨摹漢印的讀者提出一些建議: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首先,臨摹漢印前應當有一些必要的基礎訓練。學習刻印的初始,還是要刻一些簡單的線條,了解石性,掌握用刀的方祛,進而能把簡單的文字刻成形。待有了一定的控刀能力,再開始臨摹文字較少、筆畫簡單的漢印。這樣由簡至繁,循序漸進,有利於提高學習興趣。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第二,盡量不要採用取巧的辦法。現在許多指導臨摹漢印的讀物上都介紹一種方法,即先用透明紙蒙在臨摹模板上,用濃墨將原印描在於從一開始便能做到文字形體比較準確,又可以避免將印稿反寫到石面上的困難。但這種做法的弊端是容易產生對「渡稿」的依賴。而將印稿直接反書到印面上,是每一位學習篆刻的人都必須過的一關。所以,最好是在臨摹漢印的階段,就直接在印面上作反書印稿的訓練。開始的時候,自然不可能寫得很準確,但可以用鏡子照著看。石面上反書的印文,在鏡子里可以看到正書的效果,對照臨摹模板,反覆修改,力求準確。臨摹多了,熟能生巧,自然能找到感覺。這時就可以丟掉鏡子,直接在石面上修正反書的印稿。不用渡稿的方法,而用毛筆直接在石面上寫稿,並且能從反書的印稿中判斷文字和章法的效果,是從事篆刻創作的基本功。而這種基本功如果是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訓練出來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出手好」,好的出手是可以終身受益的。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第三,臨摹漢印,要重視形似,重視規矩與法度。對於臨摹漢印,許多人會說,既要形似,更要神似,這種說法無疑是不錯的。但實際上對大多數初學者來說,對漢印之「神」,是難以捕捉的。特別是對那些以臨摹漢印為入門初階的人來說,形是最基本的入門途徑。要做到「形神兼備」,只能是一句非常正確的廢話,是不切實際的要求。因此,對初學者來說,臨摹漢印一定要用心追求形似,追求規矩精嚴。一舉一動合於法度,一顰一笑酷似古人,忠實於原作的每一個細節,不妄加改動。而漢印的精神與氣質,則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染與陶冶,是由不自覺到自覺的一種引導,是不期而然的結果。而一旦你對漢印的精神和氣質有了認識和領悟,懂得了怎樣形神兼備地臨摹漢印,實際上你已經獲得了初步的成功.已經可以不用臨摹的方法來學習漢印,而可以用創作的方法來借鑒漢印了。創作中對漢印的借鑒則需要遺貌取神,重在神似,與臨摹學習的階段完全不同。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在臨摹學習的過程中,追求的是對漢印體貌的形似,而得到的卻是高雅的精神和氣質,這是由漢印自身的高貴質量所決定的。古人對人的行為舉止有一種要求,叫「坐如鍾,立如松」,這看上去是一種行為規範,但它的實際意義卻存在於精神與道德之中。一個坐如鍾、立如松的人。大體上不會是什麼雞鳴狗盜之徒。筆者在這裡特彆強調對漢印形體規範的形似追求,其實質是在針對時下流行的弊病。一些人坐不穩,站不直,便學著搔首弄姿,以為這就是好的神采。並且以為只要有了這種神采,形體再丑也可以不顧了。殊不知,這種做法只能嘩眾取寵於一時,而最終失去的卻是走向藝術高峰所必備的一些基本素質。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楊武私印

第四,臨摹模板的選擇,平正、工穩、清晰、完整是最基本的原則。在此基礎上,選擇你所喜歡的作品。在臨刻漢印的初期,對漢印風格的認識自然不可能很深,自己的喜好也總有局限性。漢印作品有的精美,有的渾厚,有的氣象博大,有的富有情趣,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任何一種風格的漢印臨摹學習,都會有所收穫,並且都不會有不良的後果。臨摹得多了,對漢印的認識加深了,個人興趣自然會逐步拓展.選擇的範圍也會更寬。從技術的角度來說,要注意由簡入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是重要的,但興趣更重要。如果你特別喜歡某一方印,又特別想臨刻一下,則不論繁簡,都可以嘗試。起初刻得不像沒有關係,但應該認真分析比較,找出差異。好的範本不妨多次臨刻。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第五,多讀、多寫比臨刻漢印更重要。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多讀漢印,廣泛瀏覽,深入品味。讀印和摹刻結合起來,心摹手追,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讀印重在思考,要從技法、風格和歷史幾個層面學習,對漢印作由淺入深的分析和研究。技法的層面主要研究漢印文字的寫法,文字筆畫方圓曲直的變化,文字間的相互關係,印面布局的特點,等等。風格的層面主要體味不同漢印所呈現的不同意趣和神采。這種對漢印意境方面的領悟,開始的時候往往比較模糊,在臨摹中也難以把握,但作為一種眼力的訓練,是十分重要的。歷史的層面則是進一步了解不同歷史階段漢印的面貌特徵,從藝術發展的視角認識漢印的發展變化,大體上能分辨西漢時期,新莽時期,東漢時期以及兩漢以後印章的不同形態和風格變化。對於初學者來說,讀印的重點主要在技法的層面,但對於風格層面和歷史層面也應有一定的關注。對歷史層面的學習,主要依賴學術界現有的研究成果,對這些成果的學習,可隊提升學術研究意識。對任何一種傳統藝術的學習,最終都需要提升到歷史的層面進行研究。在臨摹漢印的階段,注意培養這種研究興趣,就會使學習的起點大大提高一步,這對於篆刻技法和篆刻風格的解悟,都是大有裨益的。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寫印是臨摹漢印的另一種方法,是不用刀與石,只用紙和筆的臨摹方法。寫印如同學習書法的臨帖,最初階段可以用拷貝紙蒙在漢印上依樣描摹.進而可以對著漢印摹寫,較之用刀用石臨刻更為簡便,也節約時間和精力,因此可以每天寫,反覆寫,不拘條件,大量摹寫。這對於學習文字的篆法和章法的排布,都是一種便捷的方法。寫印其實也是讀印的一種方法,手眼並用,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加深記憶。寫印不能代替用刀用石的臨刻,但如果配合運用,自然會相得益彰。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廣陵王璽

三、由臨摹到創作

一般說來,在學習篆刻的過程中,臨摹和初期創作是同步進行的,不可能等臨摹好了才開始創作實踐。創作是一種自發的慾望,而臨摹則是出於理性的選擇。在創作中遇到的困惑可以在臨摹的過程中尋求解悟,而在臨摹中得到的感受自然也會用以指導創作。善於學習的人,就在於能在二者之間的關係上找到結合點,相互推動,以漸進的方式得到共同提高。並且這又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介於臨摹和創作之間的是摹仿。創作是從摹仿開始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摹仿已經是創作的一種初級形態。而且,即便是成熟的印人,在創作中也還免不了要摹仿漢印。歷史上的許多大篆刻家,都把自己的一些創作稱之為「仿漢印」。例如丁敬,直到晚年,還在許多印作的邊款上標明為「仿漢」,實際上,這些作品已經是成熟的浙派風格了。古人和今人,在觀念上很不相同。今人崇尚創新,從古人那裡抄襲一點皮毛,也能標榜為創新之作。古人重視學有淵源,所以創新之作也貼上「仿漢」的標籤。當然,古人所說的「仿漢」更多的是對漢印風格的傳承與借鑒,這與初學者對漢印形式的摹擬是有區別的。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清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記述著名印人董洵刻印的情況:「余觀其奏刀,卻無時習,輒以秦漢為宗。然必依傍古人,如刻名印,必先將秦漢印譜翻閱數四,而後落墨。」在刻印之前反覆翻閱漢印譜,不單是尋找篆法、章法方面的參考,更多的應該是感受漢印的精神和氣息,讓漢印的風骨、漢印的神采潛入自己的創作。這就是前人摹仿漢印的方法。從對漢印形跡的追摹進入到對漢印意象的感悟,從著眼於搬用漢印的文字,套用漢印的章法,進入到氣息精神上的與古相通,這是由摹仿進入創作的一種質的變化。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廣陵王濤

在摹仿與創作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界限。能在摹仿中融入自己的個性,或在技法上有所創造,在作品面貌上有獨特的風格特徵,這便是一種創新之作。完全絕去摹仿,一切出於心造,這固然是一種創新。但利用漢印的程式、舊瓶裝新酒,也未嘗不能實現創新。即便是在藝術成熟以後,也不必完全拒絕對漢印的摹仿。運用之妙,存乎其人,關鍵在於其作品能不能為人們提供藝術上的享受。最近,筆者為揚州畫家王濤先生刻了一方印,文曰「廣陵王濤」。廣陵是揚州的古稱,著名的「廣陵王璽」金印就出土於揚州。筆者在這方印中摹仿了「廣陵王璽」中的三個字,只將「璽」字換成了「濤」字,但兩方印的整體趣味並不相同。這是一種摹仿,也是一種創作,筆者認為,更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因此附錄於此,供讀者批評。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在中國,印章有著幾千年歷史,從事篆刻藝術創作的印人們總是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徘徊。現在的人們更看重的是創新。但創新的作品多了,回過頭來看看,就會發現,我們這個時代的篆刻藝術所缺失的,其實並不是創新的意識,而是創新的本領。和許多傳統藝術一樣,創新的本領是在對經典的反覆摹擬中磨鍊出來的。因此,創新不要操之過急,更不要認為摹仿都沒有意義。歷史上許多在藝術創新上很有成就的篆刻家,總還是在叨念著「仿漢印」,這對我們或許是有益的啟示。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清|伊秉綬專題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