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一位現場調音錄音師的音響與HIFI路

一位現場調音錄音師的音響與HIFI路

編輯序言:

黃鵬老師是因為qdc耳機認識的,他的身份很有意思,首先他是一位發燒友,其次他的頭銜應該是:深圳市其力音頻應用有限公司(qdc耳機)副總經理、山谷里的小娟樂隊現場調音師、也做過現場的錄音師。跟他約稿原因很簡單,發燒友、專業音頻人、廠商代表,三個身份集於一身的人還真不多,並且專業圈玩HiFi可真是少之又少。遂有了這篇文章,內容非常精彩,廢話不多說,祝各位讀的過癮。

前幾天,接到中關村在線於主編電話,希望我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像我這樣從事專業音頻的人玩HIFI這麼多年是怎麼過來的。

到底從哪說起呢,回想了一下自己這幾十年的音響路,首先應該是我父親的影響吧,因為父親是位物理老師,他自己會做電子管收音機,所以從小家裡就沒缺少過音樂,從父親那部自製的5燈電子管收音機里,我聽到很多不同的音樂和歌曲,父親因為年輕時學習俄語的關係,很喜歡俄羅斯作曲家的音樂,尤其像柴可夫斯基這類的芭蕾舞音樂,他曾在我小時候就帶我去看中央芭蕾舞團的演出,現場交響樂隊伴奏的芭蕾舞劇給我打開了古典音樂的啟蒙,到了深圳後家裡還買了帶黑膠唱機的組合音響,父親帶著我坐火車到廣州中圖買黑膠唱片,可以說是受父親的影響使得我學習了電子專業,畢業後選擇了音響這門專業,一直到現在也沒離開,我運氣很好,第一份工作就是籌建深圳華夏藝術中心,從接觸音響行業開始正是模擬音源最高峰並向數字轉型的年代,單位用的是REVOX/STUDER開盤機,也有REVOX CD機,TASCAM三磁頭卡座,TASCAM DAT,所以我在90年代接觸這些高端專業器材,長達30年的音響專業生涯,也使得自己有了一個相對專業的聽音感官。

身邊很多專業行業的人極少像我這樣回家還聽古典音樂的,可能算異類,了解HIFI器材我和很多在廣東的發燒友一樣,都是通過雜誌和深圳當地的音響市場接觸到的,當然,和多數人一樣,基本是看得上的買不起,買得起的看不上。不過自己選擇器材多多少少離開不了專業器材,一來專業器材比HIFI器材聲音修飾度少一些,聲音更準確,二來專業器材價格相對高端HIFI器材便宜,早些年我酷愛模擬音源,玩了好幾年的卡座,像NAKAMICHI ZX7 ZX9、LUXMAN K05、TASCAM 122MKII等等頂級的三磁頭卡座,在當時的卡座論壇還當過中道版的版主,下圖自上而下是REVOX 795黑膠唱盤,LUXMAN C-05唱放前級,中道ZX-7卡座,中道CR-7卡座,TASCAM 122MKII卡座,山水A701收音頭,完全的模擬控:

LUXMAN K05是卡座里的神話級產品,香檳金外觀,自動偏磁設計,產量很少,音色溫暖甜美:

古色古香的英國天朗音箱和這堆老機器陪伴我很多年的時間:

人總是會改變的,在大約2010年的時候,深圳音樂廳的錄音棚建成投入使用,丹拿聲學的M3是主監聽,這對音箱的真實度及現場感讓我為之震撼,自己多年使用的監聽音箱不在少數,JBL,ATC,GENELEC等,從來沒有這種真實度的展現,全數字的Euphonix System-5錄音調音台,PROTOOLS HD192錄音設備都是當時錄音頂級設備:

2011年深圳交響樂團在音樂廳錄音並出版這張勃拉姆斯雙協奏曲和舒曼第一交響曲獲獎專輯,出版公司請了日本JVC浜田純伸先生擔任錄音及合成:

當時我負責錄音統籌和同事一起全程布置整個錄音系統工程,這是當時的話筒,使用NEUMANN M49做DECCA TREE主拾音,DPA和SCHOEPS話筒做點拾音:

話筒安裝完畢自己留個影,後面是累趴了的同事:

指揮和兩位演奏家在錄音室回聽,從右到左分別是錄音師浜田純伸,製片人閻華,指揮克里斯蒂安 愛華德,大提琴聶嘉鵬,小提琴兼首席張樂:

錄音現場:

深度中毒的我將這對龐然大物的M3請回了家裡,之後幾年我放棄了所有的卡座和卡帶,潛心開始玩數播,模擬只守住了黑膠唱片,因為南方實在無法保存卡帶,黑膠唱片就沒問題,數字水平的發展使得專業音頻產生大革命,數字系統的聲音已經做得非常好,加上高格式的普及,我也很熱衷於研究數字播放在HIFI系統的應用,升頻時鐘等等玩的不亦樂乎,下圖這套系統是LUXMAN D500轉盤,瑞士WEISS Medea 解碼,英國Prisimsound Lyra2音頻介面,DCS 972升頻,BCD-8時鐘,AMEK BCII調音台,VPI TNT唱盤,ASR唱放等等:

好景不長,由於這M3實在太大,而且黑乎乎的家人說不好看~~~~客廳黨的我只能妥協換了略小的丹拿聲學C3A,這對音箱和M3不一樣,它產自丹拿聲學的設計師Andy Munro在英國的公司Munro Acoustics,這是一套三分頻的電分系統,C3A與M3的不同在於C3A屬於Master母帶製作監聽,用於後期母帶製作,聲音趨向於HIFI系統的定位,比M3素質更HIFI一些,當然由於每邊少了一個12寸低音,聲音的寬鬆度是要比M3遜色一些,外觀是訂做的橡木皮面板,整體做工十分優秀,背後還有Andy的親筆簽名:

外置兩台MC?原廠定製的功放,功放內置分頻器:

這是我測試傑士銘電子管唱放的時候留下的照片,VPI TNT唱盤加上傑拉德301唱盤,測試不同唱頭和兩台馬克ML-7唱放的聲音對比:

長期客廳黨騷擾到家人,所以在努力之下也組建了一套書房小系統,由於書房只有10個平方左右,音箱只能是一對書架箱,器材不能太複雜,連器材架也省了,黑膠唱盤也只能找專用牆架固定在牆上,唱片架當器材架,十分的不講究,但是這套小系統卻是是我聽的時間最多的,我幾乎每天上午上班前會聽一個小時:

音箱是德國NEUMANN KH310有源三分頻監聽,這音箱是十分適合聽古典的監聽有源音箱,我常常跟別人說,這箱子就像加大號的ROGERS 3/5A,小箱體三分頻,中頻做得十分飽滿,高頻細膩有些許金屬光澤:

英國經典軟盤LINN 12唱盤放在專用的唱盤牆架上,下面是我的最愛前級MARKLEVINSON ML-7帶唱放的前級:

除了音箱,當然少不了夜深人靜的時候需要耳機聽音樂,這套HD580和萊曼耳放跟了我十多年,一直捨不得換,耳機插頭都讓家裡的狗咬壞了哈:

前段時間我看到家電論壇有個比較熱議的帖子,發帖人問專業搞音響的和業餘玩音響人耳聽力的區別,大概的意思是是不是只要測試耳朵頻響曲線是比較準的,聽音觀念就準確呢?專業人士的耳朵聽音頻響曲線是不是比普通人更好呢?以人耳的聽覺曲線去判斷聽音準確度是對還是錯?大部分覺得既然器材的指標能測出來好壞,那麼人耳的指標測出來差異是不是就能判斷某人說的聲音的對錯呢?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專業的音響從業人是經過長期訓練的,這種訓練並不是訓練聽覺曲線更靈敏,而是訓練你的分辨能力,就像品酒師訓練味覺一樣,高水平的品酒師能品出葡萄酒的年份,產地,等等,這些並不是你的舌頭比常人更好,而是你訓練過,品嘗對比並記載在大腦里了,所以專業的錄音師和音響師也是這樣,如果他長期聽到現場真實樂器的聲音,錄製和回放都是專業設備,那麼錄音師的腦子裡已經形成了聲音正確的判斷,當他聽到不對的樂器聲音時,他會知道怎麼擺放話筒的位置能修整拾音的錯誤,調音台上修改哪個頻段可以糾正回放頻響的缺陷等等,這些都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有經驗的音響師,在惡劣的聽音環境上都能適應,比如我在做小娟樂隊的演出現場,如果能在觀眾席調音那當然是最好的,你可以和觀眾聽到一樣的聲音,有助於現場調音的素質:

但是,實際場所往往是你需要在觀眾席最後一排甚至在音控室里調音,與觀眾席聽到的音量甚至音色都有很大的不同,那麼該怎麼辦?有經驗的調音師會播放熟悉的音樂,來回在控制室內調音位和觀眾席里聆聽,找到不同點來適應環境,回到控制室里也能想像到現場的聲音,就像俗稱開腦放:

所以,天生一副好耳朵不代表你會聽正確的聲音,你就不用訓練會分辨出哪裡不對,如果你沒有長期聽正確的聲音,那麼你的聲音世界觀還沒有形成,所以,如果你喜歡聽音樂就嘗試多聽好的耳機,多聽正確的音響系統,努力培養你的耳朵吧,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ZOL科技早報 的精彩文章:

擁抱智能化但拒絕手機化 蔡司智能相機ZX1點評
IMAX走進家庭 巨幕以後更要影院之聲

TAG:ZOL科技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