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知識付費走向線下,「大學」怎麼就成了新風尚?

知識付費走向線下,「大學」怎麼就成了新風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78名不同背景的職場人,在9月的最後一天同時收到了來自「得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得到昨日發布了一份得到大學第0期完整名單,鈦媒體編輯看到了一個由來自不同行業人士構成的「新生表」,從政府公務員、企業領袖、互聯網從業者到教育行業從業者,一共278人。

得到 CEO 脫不花在朋友圈表示,這第0批學員是「從5100份報名申請中」最終篩選而來。

將於10月底開學的「得到大學」,是得到啟動的一個新項目。此前的9月6日,羅輯思維發布了《「得到大學」第0期招生簡章》,在北、上、深三地開放招生,各招100人。

最終收到 5100 人申請,超出了招募300人的計劃。「由於部分地區未錄滿,最終錄取了278人,錄取比例為5%。」

「得到大學第0期完整錄取名單」部分內容截圖

學費 9800 元的得到大學,申請者來學什麼?《招生簡章》顯示,整個學習內容為一套「多元思維模型」課程,共有48個課程;以及「這一產品由各類職業的頂尖高手參與研發完成。」 與在線聽書、買音頻課不太一樣的是,所謂的「大學」是結合了線上、線下課程的授課方式:

「周一至周四進行每天20分鐘的線上學習,周末則開展案例研討等線下活動。」

招生規模不大、限制生源地域、非學科課程,成為得到大學第一輪招生的特點。羅振宇也曾在直播中表示,第0期的設置是為尋找第一批「種子用戶」,未來將對課程「小範圍的反覆驗證,快速迭代」。

事實上,建設一所大學的目標,並非得到專屬,目前已成為知識付費行業的共識。

早在2017年年中,李善友創辦的混沌研習社升級為混沌大學,就開始了「大學」模式的探索。APP的名稱也定為「混沌大學」,李善友教授對其定位是「一所互聯網創新大學」,表明了混沌對於知識付費行業如何做的看法。

「混沌大學」自誕生起就強調線下屬性,帶有商學院基因,針對精英群體推出培訓課程。

無獨有偶,在今年6月初,知乎宣布將原來的「知識市場」升級為「知識大學」,將形成「課+書+營」的知識服務矩陣;同時開始售賣超級會員服務。

但顯得有些尷尬的是,知乎在提出「知識大學」升級後,在產品層面未見新動作,似乎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知乎作為學習社區在場景中植入。

而鈦媒體注意到,「得到大學」招生的同時,得到APP首頁已經進行改版,對其知識產品進行了細分,包括「能力學院」、「商學院」、「視野學院」等六大品類,與其「終身大學」概念的學科專業體系更為匹配。

以上分別為「得到大學」、「知乎大學」、「混沌大學」首頁內容截圖

羅振宇在近日的音頻中再次提到了得到團隊面臨的「基本困境」:不管眼下的產品多麼好,用戶有多滿意,它的業務邏輯都還沒有閉環;它還只是在銷售知識產品,而不是提供知識服務。

這或可解釋為何得到要做大學。得到的業務升級,是出於「對用戶的學習效果負責」。


知識付費定位「尷尬」

在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眼中,知識付費行業的定位一度很「尷尬」。

知識付費被追逐的熱度始於2016年,從2017年末開始逐漸下降。過去半年多,可以用「冷靜」一次來形容這個行業,無甚波瀾。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最早「吃螃蟹」的互聯網用戶對知識付費內容學習效果的詬病。

除了喜馬拉雅代表的流量型平台,仍然在靠融資維持流量之外,「從2017年中知識付費領域找融資就比較困難了。」 一位知識課程創業者告訴鈦媒體。

羅振宇曾在早期把知識付費定義為「出版、教育、傳媒產業之間的邊界和在邏輯發生鬆動出現的新機會」,這一說法,導致這一領域的從業者也無法對其業務進行準確描述

一位早期投資基金的投資人告訴鈦媒體,他們是按照看「教育產品」來看知識付費項目。

而隨著得到推出「大學」業務,顯然,「教育」在其中的比重被再一次放大。

任何一個產業趨於成熟,最終一定會在社會中形成明顯的產業分工,形成新的職業。而至少目前來看,知識付費行業還沒發展到這一階段;過去兩年,業內更多看到的是人才的流動:出版從業者出走跳槽到知識付費行業,而高校從業者投奔知識付費平台,換個姿勢「重新做老師」。

和出版、教育行業纏繞不清,讓知識付費的定位看起來有些「尷尬」;商業模式上,接近於垂直電商,卻又很難證明其「滿足的是剛需」。

而把知識平台定位一所具有互聯網意義的「大學」,這件事,突然讓行業看起來明朗了。

就像「得到」在自己的產品服務中加入了教育的元素,提供的是一種存在學習效果量化和考評的學習服務。這多少我們通常熟知的商學院類似,而同類型的在線平台則可參考混沌大學。這一類教育機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滿足的是成人成為社會分工角色之後的學習需求。

按照羅振宇的說法,「得到大學」未來的想像是,通過「知識整理師」在各地分發課程,突破規模的瓶頸,大量招生,拓展到更多城市。

這一設想,和學習型機構「樊登讀書會」模式十分接近。樊登讀書會目前在中國境內有20多個省級分會,200多個城市級分會、800多家縣級分會以及47個海外分會。

平台們紛紛發起了對於「賽博象牙塔」的想像——或者說,在這一輪想像之前,類似的學習服務已經被「樊登讀書會」驗證和推行了。

而所謂的「尷尬」,知識付費平台們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並不是業務邊界的模糊,而是以怎樣合適和多元的形態來為用戶提供服務。


「大學」何以成為創新產品

不可否認,知識付費,通過互聯網、移動支付,讓知識和學習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但如何給用戶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

大學,成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正在成為整個行業新的風向標。

還記得孵化出「分答」的果殼網嗎?果殼網姬十三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對知識付費進行過兩個發展方向上的預判:

知識付費行業發展,一條就是為終身學習去產生更優質的不停迭代的內容,以來提供最好的學習體驗,甚至是全新創造性的體驗;一條就是基於知識的交易形式,包括它的呈現與支付方式.....這裡面會有各種各樣創新的點出來。

曾經的「知識付費」風口下,真正在產品層面做到了創新的「分答」,早已宣告失敗,幾乎被遺忘;而不斷加重「教育」因素的知識付費玩家們,何嘗不是希望自身的平台在「創新」上更加名副其實?

從全日制大學,成人高校、到商學院,再到如今的「互聯網大學」,我們可以模糊看到一條「效率進階」和「價值進階」的脈絡。

換句話說,建設一所互聯網大學也可以被理解為:用創新的手段把過去的事再做一遍。

從學習者角度而言,未來任何一種「大學」產品,都要滿足其兩個方面的升級:更好的內容,以及更好的體驗。提供更好效果的產品,方可勝出。(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劉煒心、編輯/蔥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一隻竹鼠火了,如何用「土味文化」圈粉年輕人?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