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學會這四種思維模型,讓人生走得更快

學會這四種思維模型,讓人生走得更快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如果用系統思維來解釋,本質,就是系統所要「轉換」的那個東西,也是系統所能夠存在的理由。

另外,36氪發起了十一闖關計劃,一次性縱覽2018互聯網大勢,點擊即可參與。

來源 |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文|Lachel

這一篇,會繼續探討這個話題,向大家介紹幾個常用的思維模型。

今天的主題是「找本質」。

大多數問題,當我們思考和討論的時候,許多人常犯的錯誤,其實是沒找准「本質」。

這會導致什麼後果呢?你可能鑽研了半天,花費了大量力氣,到頭來,卻發現所糾結的東西,都是邊邊角角,對結果和整個系統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這種情況,通常就是沒找准本質,而把精力放在了周邊。

那麼,究竟什麼是本質?

答案也非常簡單:本質,就是一個事物在變化的過程中,或者窮盡各種可能性的前提下,所維持不變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它「之所以」是它的原因。

如果用系統思維來解釋,本質,就是系統所要「轉換」的那個東西,也是系統所能夠存在的理由。

舉個例子:公司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整合資源。無論什麼行業、什麼領域,只要資源存在錯配和空缺,公司就得以存在;而一旦資源能高效運作、對接起來,公司就沒必要存在。

同樣,汽車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出行。在這個過程中,保證便捷、安全、高效,才是汽車最核心的存在理由。其他一切,都只是建築在這個本質上面的淺層需求罷了。

抓住本質,是討論問題的基礎,也是我們真正得以理解一個問題、一個事物的前提。

那麼,有哪些簡單的思維模型,可以幫我們理清事物的本質呢?


輸入 - 輸出模型(IO模型)

這個模型其實在系統思維時已經點過,今天會更深入來講解。

這是「找本質」非常好用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去思考:

一個行為、過程和系統,它的初始形態是什麼?它的最終形態又是什麼?

結合這兩點,我們就能夠得出一個「轉換」的過程 —— 而這往往就是問題的本質。

《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提到過一個案例:

一家餐廳想提高奶昔的銷量,於是,他們聘請了營銷顧問來幫忙。顧問們做了焦點小組和訪談,認為奶昔的高熱量可能會造成影響,於是據此改進了產品,推出了多種健康套餐。但是,銷量仍舊不見起色。

他們決定換種方式。顧問們統計了奶昔的銷售,驚訝地發現,超過40%的奶昔是在早晨賣出的。這些顧客沒有買任何別的東西,只買了一杯奶昔。而這跟他們的分析背道而馳。

於是,他們採訪了那些早晨來購買奶昔的顧客,並問他們:你們購買奶昔是為了什麼?如果這裡剛好沒有奶昔了,為了達成同樣的結果,你可能回去買些什麼?

結果他們發現,這些顧客購買奶昔根本不是為了充饑,而是出於這麼一個場景:他們開車上班,需要度過一段乏味的時光,能打發一點空閑、又能避免在10-11點時餓肚子最好。

於是,奶昔成為了最佳的選擇:只用一隻手,不會影響開車;用吸管吸,需要20-30分鐘;又能適當提供飽腹感,避免飢餓。

至於奶昔是否健康、高熱量,口味如何,並不在顧客考慮的範圍內。

所以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把吸管做得更細,在奶昔里加入一點果乾,會是更有效的做法。

所以,克里斯坦森說:不要去關注產品,而是要去關註:消費者想通過這個產品,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狀態?這就是創新的要義。

這其實就是一個應用IO模型的案例 —— 購買奶昔是一個「輸入」,打發時光、順便填飽肚子,是一個「輸出」。把目光聚焦在這個輸出,我們就可以知道:真正能對這個系統造成影響的做法是什麼,而不是盲目嘗試。

這就是事物的「本質」。

再舉一個例子:書店。

你會去書店買書嗎?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我們早已習慣了從京東、亞馬遜買書,方便又便宜。那麼,去書店的意義是什麼呢?如果你開了一家書店,要如何存活下來?

很簡單可以想到:消費者選擇去書店,要麼是想看看有什麼感興趣的書,要麼是想擁有一個休息、放鬆、安靜的空間 —— 他一定是想帶著閑適、愉悅的心情離開的。

所以,你可以做的是:在店裡設立閱讀區,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茶飲,讓讀者能舒服地、免費地看書。

乍一看,這會大大減少營收 —— 都能免費讀書了,誰還買?但實際上,這既然滿足讀者「了解一本書」的需求,又能提高讀者對這家店的粘性和喜愛。而一旦喜愛了,他喝點東西、吃點下午茶,或是拉朋友過來小聚、敘話 —— 這些才是收入的來源。

這就是一種思維的轉變:書店是一種文化和休憩空間,而不是賣書的渠道。

星巴克其實也是同樣的思路:大街上有那麼多的咖啡館,咖啡做得好的比比皆是,為什麼我要進星巴克?因為我知道:無論哪家星巴克,它的環境、空間都是統一的,很舒適。我可以在裡面坐一坐,上上網,辦點公事,順帶喝點咖啡,哪怕並不好喝。

它賣的是場所,是整體的體驗感,而非飲品。

在生活中,也不妨做做這樣的練習:忽略那些紛紜複雜的過程,去關註:一樣事物,它變化之前是什麼,變化之後又是什麼?

這樣,可以讓自己更清晰地,看到它真正的意義、目的和價值。

供給 - 需求模型(SD模型)

供給(Supply)和需求(Demand),可以說是商業社會運行的基礎,也是一切商業鏈條能夠承接起來的核心。

時時刻刻練慣用SD模型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商業嗅覺和思維。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朋友問我:我也想做自由職業,可以做點什麼呢?如何才能靠自由職業活下來呢?

我的回答通常都是,想清楚這三個問題:

我有什麼?

誰需要這些東西?

我如何能把已有的東西,轉變為別人需要的東西?

想明白了,基本上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哪怕解決不了,你也有了思考的方向。

像我一開始做公眾號,在摸索方向的時候,就找到一個點:我懂職場,懂思維,也懂心理學,為什麼不做一個用科學的方式來解讀思維、學習、職場成長的產品呢?

大家肯定是需要思維提升和職場成長的,但現有的號,要麼從個人經驗出發,要麼過於假大空,大家其實是需要這麼一些「靠譜」的內容的。

這就是一個切入點。

再比如:做訓練營,其實是一個非常吃力且辛苦的事情,很多人都勸我直接賣課就好,但我一直沒這樣做,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賣課,滿足的只是知識的需求。但做訓練營、做社群,至少可以滿足三種需求:

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有一個鍛煉的機會;

用高強度的訓練,培養起自己學習、思考的習慣;

找到一個有相同愛好和志趣的圈子。

我覺得,這幾點,比起單純灌輸知識,重要得多。

像結營之後,有不少同學都會告訴我:

結營後沒有聽課和作業了,感覺很不習慣;

這是我所有群裡面最高知的群;

聽完課,做完作業,再對比精選,才發現自己的理解很膚淺。

這樣立體的需求滿足下來,整體的效果,會比單獨講授課程好上10倍。這才是真正全方位的提升。

同樣,在生活中,有許多場景,都可以問自己:它們為什麼可以連接起來?彼此的供給和需求是什麼?

這可以不斷提高你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動力 - 阻力模型(PO模型)

我在許多文章里都講過:很多問題的本質,其實都是動力和阻力的博弈。

動力超過阻力,改變就會發生,行為就會成立,反之,就會停滯 —— 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像我強調過很多次的:我們都在說「自律」「意志力」「自控力」,但實際上,它們真的有用嗎?意義不大。

為什麼很多人「堅持」某個習慣,總是難以堅持下去,或者不知不覺就放下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些習慣只是來自於外部,而不是發自內心地想去做,從而缺乏最根本的「動力」。

所以,我的主張非常簡單:不要去強迫自己堅持某個習慣,而是要去發現:

我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危害?

我這樣做了會有什麼好處?

我可以採取什麼簡單的步驟,一步步逼近目標?

讓自己的大腦接受這個理由,慢慢的,一步步的,向設定的目標靠攏。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克服「晚睡」。如果你每天都睡不夠,又沒辦法早睡,老是不想上床,不妨可以這樣思考:

能不能給自己一個充分的理由結束這一天?讓自己可以安心休息。

能不能給明天安排一點小驚喜、小挑戰?讓自己有興趣迎接新的一天。

前者,比如寫日誌,記錄待辦事項,清空大腦,採取一些儀式性的行為;

後者,比如給自己設置一些小任務,一些新奇的嘗試,一些能調動興趣的行為,比如「明天起床之後,我要……」

很簡單的方法,但往往能奏效。

讀書也一樣。要想堅持讀書,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是輸出。

只有從輸出中感覺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它們才會反過來成為你去堅持讀書的動力。而不是靠「讀書有用」「讀書是好的」這些別人所灌輸的理念,去強迫自己每天讀1小時、2小時。

不僅僅是個人習慣,很多更宏觀的問題,其實本質上都是動力-阻力的博弈。

比如,為什麼很多好的政策,總是很難得到實施?原因很簡單。好的政策往往意味著改變,而改變會影響到現有的既得利益者,但未來的受益者又尚未得益,存在不確定性,所以,前者的阻力往往比後者的動力更高。這就導致了政策施行困難。

為什麼很多施政者,上台後都會向「中間」靠攏?也很簡單。施政者想獲得連任,對基本盤來說「不犯錯」就好,而需要竭力爭取的是搖擺不定的那部分人,這才是他的動力。因此,他往往會表現得更溫和、更包容些。

這當然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但再複雜的現實,無非就是多添加了幾個變數,本質都是一樣的。

推動一件事情的動力是什麼?如果它發生了,阻力又是什麼?

不妨試著用PO模型,試著思考一下各種行為、政策和規範。你會更容易發現其中的癥結和根源。


改變 - 不變模型(CS模型)

最後,簡單聊聊「改變 - 不變」模型。

這個模型也很簡單。對於生活中的現象和事實,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經歷了這些複雜的過程,它改變的是什麼?不變的又是什麼?

這些不變的東西,很可能就是它所賴以持存、構成其本質的部分。

這其實也是學習一個新事物很好的方法。

舉個例子:當你接觸到一個陌生領域時,如何快速了解它呢?

你不妨多搜集一些相關的材料,然後,去觀察:在這些材料裡面,有沒有哪幾個關鍵詞、哪幾個概念,是一直都存在,沒有改變過的?

如果有,它們往往就是這個領域的關鍵節點。試著去把它們「連接」起來。

這種思維比起前三種,會更基礎一些 —— 前三種模型其實也可以看作CS的變種,它們的本質,都是從紛紜複雜的現象裡面,找到穩定的、不變的結果,需求和動力。

希望這些思維模型,能夠幫助你,更加抽絲剝繭地,看到事物背後的本質。

十一闖關計劃

國慶假期7天,36氪帶你揭秘21家最具爭議、最有料的大公司。這個假期加入闖關計劃,一次性縱覽2018互聯網大勢。

同時還有機會獲得Apple Park定製周邊、精美洗臉儀、熱門互聯網書籍等精美禮品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矽谷投資人顛覆傳統VC模式:不設退出期,不分carry分股票
投入10億元扶植生態公司,釘釘會成為資本掘金的新陣地嗎?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