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科索沃與塞爾維亞劍拔弩張,「歐洲火藥桶」閃現大國角力影子

科索沃與塞爾維亞劍拔弩張,「歐洲火藥桶」閃現大國角力影子

原標題:科索沃與塞爾維亞劍拔弩張,「歐洲火藥桶」閃現大國角力影子


近日,巴爾幹這個曾被稱為「火藥桶」的地區再次冒出火星。據塞爾維亞總統辦公廳的消息稱,此前自行宣布成立的科索沃共和國內務部ROSU特種部隊派出一支精悍戰術分隊,佔領了該國重要的加齊沃達水電站蓄水湖附近陣地,並進入到科索沃地區北部堤壩附近的生態和體育中心,而這一地區原本一直由塞爾維亞軍隊所控制。塞爾維亞9月29日宣布,由於「自立」的科索沃特種部隊突然佔領重要電力設施,全國武裝力量已進入最高戰備狀態。據新南斯拉夫通訊社29日報道,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已經將戰備命令交給該國軍隊總參謀長。無疑,雙方的舉動再次讓巴爾幹地區成為了熱點,當年的「科索沃戰爭」陰影又再次襲來。


「歐洲火藥桶」的上一場戰爭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夾在亞得里亞海(地中海東北部海域)和黑海之間的陸地區域,由於巴爾幹半島位於亞、非、歐三個大陸的交匯區,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自古以來地緣位置便十分重要。 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和分贓談判的法碼。再加上這裡民族成份複雜,宗教多樣,所以巴爾幹一直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並且戰亂不斷,號稱「歐洲火藥桶」。


而在巴爾幹地區爆發的最近一場戰事,是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一場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推動下發生在一場高技術局部戰爭。


科索沃位於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西南部,面積10887平方千米,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相鄰,人口200餘萬,其中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在南斯拉夫聯邦時期,科索沃是塞爾維亞共和國內的自治省。1980年鐵托去世後,以獨立為目標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逐步興起,並得到阿爾巴尼亞的支持。


波黑戰爭以後,1996年阿族激進分子成立武裝組織「科索沃解放軍」,採用暴力手段分離科索沃。而以米洛舍維奇為首的南聯盟和塞爾維亞當局採取強硬鎮壓措施,派遣大批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進駐科索沃,試圖消滅「科索沃解放軍」,致使科索沃的戰火越燃越旺,傷亡人員日趨增多,約30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

1998年底,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介入科索沃危機。1999年2月6日,在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下,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代表以美國特使希爾草擬的方案為基礎舉行和平談判。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尊重南聯盟的領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按當地居民人口比例組成新的警察部隊維持治安,北約向科索沃派遣多國部隊保障協議實施。


這個方案對雙方來說都難以接受,阿族堅持要最終獨立,並且不願解除武裝,南聯盟則不同意科索沃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亦反對北約部隊進駐科索沃。在談判陷入僵局後曾一度休會,3月15日復會後,阿族代表於18日簽署了協議,但塞爾維亞方面仍然拒絕簽字。3月19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最後通牒。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對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格局和軍事理論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戰爭中,美國為首的北約憑藉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以大規模空襲為主要作戰方式對南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最終迫使南聯盟簽下「城下之盟」,首開僅靠空中力量就決定戰爭勝負的先河。戰爭結束後,俄羅斯徹底被擠出了東歐原有勢力圈。


敘利亞現曙光,巴爾幹起波瀾


自科索沃戰爭結束後,科索沃地區成為聯合國保護地,其在2008年宣布獨立。不過科索沃的獨立並沒有得到塞爾維亞、俄羅斯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承認。塞爾維亞10年來堅持對所有與科索沃「建交」的國家降低外交關係級別,以示對科索沃「絕不放手」。

有分析認為,此次科索沃主動出兵挑釁塞爾維亞軍隊控制區,直接原因可能是為了「搶電」,因為科索沃一直存在嚴重電力不足的危機,而且境內只能靠火力發電,因此對近在咫尺的加齊沃達水電站垂涎已久。不過其行動的背後也難保不會有大國的影子。


科索沃這些年一直與北約走近,北約維和部隊也長期為其提供保護。而且科索沃又是美國樹立的「民主建國」的樣板,美國宣稱「科索沃獨立不可逆轉,獨立的科索沃的成功是美國政府的優先考慮」。因此,美國政府千方百計維持科索沃「國家」的生存。


2016年,美國副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助理紐蘭均走訪了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納,並承諾:如果科索沃「玩得漂亮」,美國將提供22億美元的援助,條件是科保持社會安定,堅持走歐洲道路。同時有俄羅斯專家指出,科索沃由於所在的優勢地位,正是美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絕佳位置」。北約,特別是美國希望把科索沃打造成在巴爾幹推行軍事和政治計劃的中心,成為導彈防禦系統基地。美國在科索沃的邦德斯蒂爾軍事基地是迄今為止它在歐洲的最大基地。尤其自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逐漸改變過去在巴爾幹地區實行收縮的戰略,積極策劃和推動北約東擴,接納黑山為北約第29個成員國。所以此次科索沃軍隊的行動或許存在大國的暗示或慫恿。


同時,塞爾維亞方面在第一時間宣布全國軍隊進入最高戰備狀態,典型是不想息事寧人,反而有越鬧越大的勢頭,也可能是想藉機「收復故土」。無疑,一旦這個「火藥桶」再次被點燃,美俄歐等勢力也很難獨善其身。而現在的俄羅斯已經不比當年,參照其在國內經濟條件嚴峻的前提下依然在敘利亞以及克里米亞地區的強勢表現,斷不可能在巴爾幹再次「窩囊」。


綜上,在敘利亞亂局已見曙光之際,也許巴爾幹地區又要「不甘寂寞」了。

(作者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印度實現同性戀非罪化:右翼保守派為何支持同性戀平權?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