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小朋友品格培養的重要階段!父母別錯過

小朋友品格培養的重要階段!父母別錯過

這是一個有關品格養育的好故事。

一位三歲小男孩,跟隨媽媽到菜市場買菜回家時,在路上撿到了一分錢硬幣。

小男孩說:「媽媽,幼兒園老師說,小朋友要拾金不昧,撿到錢要等待失主。」然後便要求媽媽陪同自己,認真地等待失主。

媽媽曾經要小男孩坐在路邊等,小男孩還拒絕了,他回答得有板有眼:「我坐下來,容易被失主看不見,我要站著。」

結果一站就是一小時。

在等待的這一個小時中,媽媽內心經歷了無數煎熬:1分錢,不會有失主;孩子助人為樂的想法很好,不能被否定;可是這麼等待,結果一定是浪費時間……怎麼辦?

小朋友品格培養的重要階段

一般來說,小朋友的品格培養,在6歲前是非常重要的階段。為什麼?

正如知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說,孩子4歲前屬於「他律」階段,即4歲前,孩子的品格行為需要父母的引導下進行。孩子4歲後,道德規範和品格習慣慢慢建立,6歲後,小朋友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初步的品格標準,即「自律」階段,什麼事情是好事,什麼事情是壞事,他們內心基本有初步的判斷。

然而,他們這時的品格標準可能存在錯誤,所以,小朋友在行為上表現出品格方面的錯誤,父母需要及時指正;當小朋友在行為上表現出品格方面的正確,父母需要及時鼓勵和強化。

從小便養成好品格的小朋友,到底多麼幸運?

當人做出善良行為時,大腦會釋放類似內啡肽的激素,人便會感覺良好。當孩子總是做出良好品格的行為,總能帶來愉悅感和幸福感;當孩子把做好事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獲得幸福感。知名哲學研究者小川仁志也說過,人會為做好事感到快樂,這種快樂比別的快樂更好,更值得追求。因為當人做好事時,會有一種身心寧靜平和的感覺。孩子們也不例外。

智慧媽媽做的兩件事

1、「1分錢,到底多大?」

學齡前小朋友,一般對額度感覺抽象。陪伴小男孩等待1分錢失主的媽媽,跟小男孩說了兩個故事:

「媽媽去年取護照回到家後,發現文件袋不見了。文件袋裡,除了新護照,還有很多重要證件,如果丟失,重新補辦起碼要半年,這一定會影響了工作行程。想到這裡,媽媽急匆匆地原路返回,一路尋找。走出沒多久,就發現一位老伯站在路邊看著行人,他手上拿著的,正是我的那個文件袋——證件一件不漏。媽媽非常感恩,還給老伯塞了一袋水果作為感謝。

後來,媽媽有一次外出,回家後,發現錢包少了10塊錢,心想可能是在小店鋪付錢時不小心丟了。媽媽不想返回原路尋找,因為金額太小,如果坐車回去也要花幾塊錢,浪費時間還不划算。

所以,面額小的錢,和價值不大的物品,丟失後,一般沒人尋找。面額大的錢,和價值大的物品,才會有人找尋。」

小男孩點頭。

媽媽接著舉例子:「記得有一天,你帶了一隻紙飛鶴到外面玩,回來時發現忘記帶回家,你讓媽媽幫你再摺疊一個;後來有一天,你帶了一個新買的機器人玩具到外面玩,回家時發現玩具不見了,那是你最愛的玩具,所以你要求媽媽帶你外出尋找。」

「嗯,這1分錢的價值,跟一個紙鶴差不多……媽媽,我明白了。」

2、稱讚孩子品格,還是稱讚孩子的行為?

「可是,媽媽還是非常高興,因為你是一個愛做好事、有好品格的小男孩。」媽媽繼續說。

小男孩臉蛋紅撲撲,眼睛裡閃爍著快樂的光芒。

稱讚孩子的品格,比稱讚孩子的行為,更能跟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為什麼?

兒童發展心理研究專家克里斯托弗.布萊恩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當人把孩子的某種積極行為歸類為孩子的一種正面品格時,孩子會更有動力,並能推動孩子發展更多優秀的品格。這其實也是心理上的馬太效應。孩子的好品格被認可後,容易帶來孩子更多的好品格,父母們可以試試。

「別人的東西堅決不能要,即使是1分錢。要不,我們幫ta做好事吧?如果這位失主,知道自己無意中做了善事,一定會很高興。」媽媽這樣提議。

小男孩點頭,最後,他把手裡那塊已經捂得發熱的一分硬幣,投進了街邊的募錢箱……最後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這個故事,是我的老師與她年幼的兒子曾經的親身經歷。

有人說,孩子複製父母的行為,是可以複製思維的,當父母行為善良,孩子便能複製到善良。

關鍵字:品格培養、道德習慣、親子養育、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愛刷手機的父母會變得不快樂?一項心理研究道出痛點
六種熟悉的家庭用品被譽為「披著羊皮的狼」,傷娃無數!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