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水流而境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雲不礙,悟出有入無之機

水流而境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雲不礙,悟出有入無之機

為什麼要靜?因為靜極生動,陰極陽生。練拳不懂陰陽,不會使用陰陽,是入不了門的。後天生命始終在消耗,嬰兒時純陽,逐漸過了二十五六歲陽能消耗過半。體現在身體上,就會感到體質體能逐步下降。運動員特別明顯。二十五六歲基本就退出現役。因為生命是客觀地,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你說人定勝天,在後天消耗裡頭是沒指望的。那麼陽能可以補回來呢?當然能!道家講逆反回真,佛家講留形駐世,我們形意拳裡頭出高壽,通過練拳把性命改了,這都是一回事。嬰兒出生後一直生長到十六七歲,這個生長的階段是客觀地,也是自動的,並沒有一個背後的神仙主導他的生長,說哪段可以長哪段可以不長。天地宇宙的規律就是這樣設計的,只要符合了這個規律,生命體就會不斷成長起來。反之,脫離了這個規律,成長就會停止,衰老即會到來,而衰老的終點無疑是死亡。這就是佛道兩家性命雙修最大的秘密了。

那麼這個規律是什麼呢?佛家講空,道家講靜,雖然都是言語般若的比喻,但是告訴世人,唯有在空空靜靜的狀態下,才符合天地宇宙生生不息的規律。因此佛家修行要四禪八定,道家修行講究清靜無為,都是從己身空空靜靜開始的。這裡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故此,佛道同源,拳道一體,都是一個出處,一個歸宿,只是方法不同耳。我們練拳,有所謂形而上道藝,形而下武藝。武藝無非廝殺決勝,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強勝弱。那麼讓身心變強的最有效方法是什麼呢?就是生長!小孩永遠打不過大人。而生長,必須在符合了天地宇宙生長規律的狀態下才會出現。如今的搏擊類武術,通過加大運動量刺激身體被動適應而強壯起來,其實也是體現這個強欺弱的原則,但這種後天鍛煉的方法徒增消耗,等於是預支生命,三十歲過後還有找方法解決傷病問題,故中華武術取內而不取外,取先天而不取後天。

那麼知道了空空靜靜的道理,是不是只要能靜下來就出功夫了呢?不是!因為功夫體現在後天,體現在先天的只是向道體本源的回歸。如果只是為了求解脫,空空靜靜就可以了,雙腿一盤四禪八定,色身自然變化。但其中種種境界危險,需要過來人時時提點。故道藝也不能自學,須有過來人引路。否則於境界中被身心感受帶走,就會誤入歧途了。形而下武藝要強壯身心,就需要通過後天的方法手段結合先天的精神本質,是所謂先後天要相交,也即所謂順中用逆還要逆中行順。體現在一門武術中,就是各種練法。基本上分為樁法和拳法,其中各種細節、關竅、火候,非門內而不能傳授,非過來人而不能掌控。所以武藝也講究師承,就在於性命上的事來不得半點馬虎,練錯了當老師的要有因果。好像《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軒說的,沒拜師情分上就差,人家就是給你講講拳,也都是蜻蜓點水而已。故於武藝一途也不提倡自學,如果僅僅是玩玩就罷手的倒無所謂,若是真想下功夫得到大好處,必須要尋明白人踏實深入。不然得了一點真東西自己就開始玩味探索,你只知道開始是什麼,但過程中的種種變化,靠個人想像是永遠找不到門的。有因為練拳變得神神叨叨的,還有種種身體上的傷害暗疾,不一而足。

每一門傳統武藝都有一整套關於性命雙修的練法,大體上都是易骨易筋洗髓,而形意拳把它濃縮提煉了出來,直奔主題。有些門派不是很系統,但骨子裡也是這個,沒有形成理論。形意拳是既有實踐又有理論,既有道藝又有武藝,既可怡人性情,又可上陣殺敵,真所謂事簡而功大,所以清末以來巨擘頻出,武林事迹層出不窮。相對而言太極拳最高級也最難練,如果是白丁從太極拳起步就比較難,如果在其他拳術上有了較高造詣,最終歸宿到太極拳,就很容易融會貫通。這也就是為什麼民國時很多大師歲數大了都學了一門太極拳的原因。事實上,不管哪一門的武術,練到最高境界,都是太極拳。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一氣者,內勁也。這個內勁,就是中華傳統武術最核心最根本的東西。諸多武士終生追索的就是這個內勁,凡幾十年最後逐漸悟徹,再一接觸太極拳,就會直奔主題了。

所以功夫都是自己起來的,你練對了它就來了。練的不對,它永遠不來。因為不來,所以就到後天上去尋找,練得硬、練得猛、練得快,以為這樣就是功夫,須知這樣的練法都是束縛了自己的身心,不但消耗了元陽預支了生命,而且一到用的時候就使不出來了,這樣的事太多太多。武術致用的原則,是只有極軟才能極硬,只有極慢才能極快,也就是陰陽互易轉換的道理。不懂這個,想著把自己練成一個鐵人刀槍不入,須知戰場廝殺情勢瞬息萬變,兩人對面出手也就是零點幾秒的瞬間,剎那全是依靠本能,全無任何可以思考預設的空間時間,所以一些人到真章就傻了,面對兇猛衝擊手足無措,變成了讓人家隨便捶打的沙袋。

郭雲深把一生拳學所得寫成文章,賦予孫公祿堂以示衣缽傳承。孫公並不藏私,將其全文刊載在《拳意述真》第一篇。郭雲深公開篇即講,練拳心裡頭不可起絲毫血氣,要順著真意萌動練去。這已經是把練法秘密公之於眾了。不起絲毫血氣就是空空靜靜別動心,順著真意萌動,就是一氣激發。所以孫公祿堂一脈相承,有詩云: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最難求。兩代大師,已把拳學宗旨解說得明明白白,為什麼後人就是練不出來呢?關鍵是不懂先後天分野的道理。就好像這麼多專家教授解讀《道德經》卻沒有一個靠譜的,因為老子寫《道德經》是在描述先天境界沒有陰陽只有道體和其功能的境界,也即禪宗修鍊到一定程度覺明「大地平沉虛空粉碎」,你在後天陰陽有所求的境界里解說先天的清靜無為,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所以不返先天是無法練好拳的。

孫公祿堂拳學思想的核心就是「返先天」,而「返先天」也不是孫公首創,自中華武術與道家性命雙修結合後,就是如此的宗旨。我們不是在有所求,我們只是回歸而已。得來萬法全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所謂十萬八千法門,不過是走向明心見性的條條大路,一旦明白了大道若何,所謂渡河用舟到岸則棄,也只是有感而發無用之用而已。而心內不起絲毫血氣,始終是一片空空靜靜,則無論行走坐卧,無論站樁打拳,亦不過是水流而境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雲不礙,悟出有入無之機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補虧正法
古傳丹道此法專為中老年人修鍊所設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