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戲曲舞台上的表演功法

戲曲舞台上的表演功法

湖北衛視《戲碼頭》開播在即

敬請期待

【戲曲的功法】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段婉轉悠揚的唱段可能無法引起戲曲「門外漢」的共鳴,但一段功夫活兒,肯定能夠引來叫好連連。今天的《戲碼頭》小課堂,將為大家講解戲曲舞台上的功法,有別於我們之前科普的戲曲「四功」,這裡的功法主要指整體的表現形式,結合了「做」「打」和「舞」!

1、毯子功:

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是戲曲演員各行當均需掌握的表演技藝。通過對毯子功的練習,使演員的形體動作更為協調,還可以增強其身體的柔韌性以及對各種動作的控制能力。演員需要掌握和運用翻、騰、撲、跌各項技藝等基本功夫。

以京劇為例,大致包括:

基礎功,如拿頂、下腰、前橋、後橋、虎跳、踺子、跺子等。

單筋斗,又叫短筋斗,包括單小翻、單前撲、單提、單漫子、單躡子、單雲里加關、單折腰等。

長筋斗,又稱大筋斗,即兩種以上筋斗的組合,並藉助助跑完成者。

桌子功,指筋斗下桌、過桌、上桌等。

彈板功,這是近年來從雜技、體育項目中吸取演化來的項目,如彈板前撲、高台彈板等。

軟毯子功,屬撲跌類,包括搶背、吊毛、虎跳等。

2、腰腿功

指戲曲演員所要掌握的腰腿功夫。沒有腰腿功夫就無法靈活自如地掌握身體重心的轉移騰躍,腰腿功還能使演員的身段動作優美協調。

像鷂子翻身、涮腰、飛腳、旋子、探海、鐵門檻、朝天蹬都屬於腰腿功。

3、甩髮功

指戲麴生行演員所要求掌握的利用頭上所戴的「甩髮」表達即定情緒的功夫, 一般當遇到悲憤、驚恐情境時使用。生、凈、丑等角色在頭頂上扎束一綹長發,稱「甩髮」;旦角在「大頭」右邊分出一綹頭髮,叫做「發綹」。

甩髮分「通梢」、「倒栽」兩種。「通梢」的發梢是尖的;「倒栽」的發梢是齊的;一般長度以垂至腰間為宜,丑和窮生略短。

4、翎子功

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翎子,是插在盔頭上的兩根約五、六尺長的雉雞翎,除起裝飾作用外,還通過舞動翎子,作出許多優美的身段動作,藉以表現人物的心情、神態。

翎子功,即舞動翎子的技巧、功夫,俗稱「耍翎子」,一般包括「涮翎」、「掏翎」等。生、旦、凈、丑各行腳色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插戴翎子的多為英武(如周瑜)、勇猛(如楊七郎)、慓悍(如典韋)或暴戾(如屠岸賈)的人物。

5、髯口功

戲曲人物所戴的假須,統稱髯口,用氂牛毛或人發製成。戲曲表演中,常藉助舞弄髯口的動作來展示人物的心情,俗稱耍髯口。耍髯口的技巧有摟、撩、挑、推、托 、攤、捋、抄、撕、捻、甩、繞、抖、吹等多種。

其中有些是單項動作,有些可以組合一起連貫使用,必須與舞蹈身段密切配合,才能表達人物的思想情緒。如摟髯多用於昂首觀望與低頭俯視;撩髯多表現思忖和自嘆;推髯多反映慨嘆;捋髯多展示安閑;抖髯多用於驚怕;吹髯則反映生氣等。

6、水袖功

戲曲服裝中的蟒袍、官衣、褶子、帔等多在袖口上縫有一段白綢,稱水袖。演員可以利用水袖的舞動表現劇中人的感情和增加形象的美感,如「抖袖」、「翻袖」、「揚袖」等。水袖技巧的基本要領在於肩、臂、肘、腕、指等各個部位的協調配合。

有經驗的戲曲演員在水袖技巧上各有自己的創造,如程硯秋曾將水袖的技巧歸納為勾、挑、撐、沖、撥、揚、撣、甩、打、抖等10種,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結合,表現人物的多種情緒。有些地方劇種的水袖長約3尺,舞動起來更具特色。

7、扇子功

戲曲演員常藉助手中的扇子做出種種動作,用以表現人物的感情。小生和花旦使用最多,技巧更為豐富。戲曲舞台上使用的扇子,有大摺扇、小摺扇、團扇(宮扇)、羽扇、蒲扇、竹扇、鵝毛扇、芭蕉扇等。

基本動作有揮、轉、托、夾、合、遮、撲、抖、拋等。通過這些動作的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出各種舞姿,以表現人物情緒、刻畫人物性格。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戲曲舞台上,每一位演員都必須掌握各項基本功,才能為觀眾呈現更立體的角色刻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揭秘 的精彩文章:

近代戲曲藝術的「奠基石」 明清傳奇承上啟下
日本人挑戰霍元甲使陰險招數,反被霍家拳一招制敵!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