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第三茶馬古道:鋪建於道光3年,馬鍋頭一人管理20多馬夫

中國第三茶馬古道:鋪建於道光3年,馬鍋頭一人管理20多馬夫

1400多年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以馬幫的形式,將雲南的普洱茶帶進了西藏及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地,又將這些地方的特產帶回雲南,開闢了一條商貿通道,被後人稱之為「茶馬古道」。翻開茶馬古道的歷史,中國茶馬古道有三條,位於普洱的這條為滇藏茶馬古道之一,由於它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至今還有部分保存完好的古道舊址,如今已成為普洱的一個旅遊景點供遊客們參觀。

普洱茶馬古道旅遊景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距城區5公里,在寧洱縣的那柯里村。為了再現當年的茶馬古道文化,雲南湄公河集團在普洱投資開發了「茶馬古道」系列旅遊項目,圍繞普洱茶文化、馬幫文化,以及古道的商貿文化,在原茶馬之路的山下,再現了茶馬古城旅遊小鎮,在山上古道遺址處,興建了茶馬古道景區。

茶馬古道主要分陝甘、陝康藏、滇藏路三條線路,普洱這一條,是當年滇藏線上的馬幫人把普洱茶運往國內外的交通之路。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路。位於普洱的這條茶馬古道,是普洱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

如今體驗當年的茶馬古道,要從茶馬古城乘船繞過一條湖,從而進入山中。在湖中,為了讓遊客領略當地風情,還設有一個鸕鶿水中抓魚的表演。鸕鶿為魚鷹,是早年人們用於釣魚的一種動物,近年已少見,多在一些景區能看到。

進入茶馬古道山中舊址,最為省時省力的一條線路,就是乘坐景區纜車。想當年,那些馬幫沒有路,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自己開闢路,蚊蟲猛蛇,缺醫少葯,人馬饑寒交迫,是許多馬幫人再難活著回來的根本原因。

在普洱,見到最多的,就是茶,漫山遍野,層巒疊嶂,這也是當地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從古至今如此。普洱一帶茶馬互市的產生,要源於這裡盛產茶,又臨於緬甸等國的邊境。在西藏等高海拔地區,由於沒有蔬菜,只吃糍粑,奶製品,牛羊肉等,這些於人體內又難消化,而茶恰恰能分解這些脂肪,而藏區又沒有茶,加上藏、川、滇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於是開始互換,形成了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圖為乘坐纜車到達的茶馬古道景區山頂處。

景區內分茶馬興盛時期的各個年代區,重走茶馬古道,就是讓遊客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時光隧道中穿梭。山中還建有茶馬古道博物館,能夠看到各個時期馬幫人在路上所用的工具。

這些舊物,有當年馬幫人用過的馬具、茶具、衡具、火器、樂器、服飾等,還有他們生活過的廚房,都是珍貴的資料呈現。

這是一匹真馬,遊客可以20元騎一次拍照,50元騎馬走一圈。看到馬,走茶馬古道,看那些流傳的馬幫故事,不得不提茶馬古道上的兩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馬夫和馬鍋頭。

馬幫的頭目被稱為「馬鍋頭」,馬鍋頭是馬幫的核心人物,負責處理馬幫運貨途中的一切事務。每個馬鍋頭大約要管理一百多匹馬和二十多個馬夫。馬夫們也很辛苦,根據個人能力,一個馬夫一般得照顧4~12匹馬,照顧的馬越多,獲得的酬勞就越高。據說,那時馬鍋頭待遇十分優厚。當地人笑稱,直到今天,茶馬古道一帶的馬鍋頭後代還過著相當富裕的生活。

普洱茶馬古道寧洱段遺址,現存的有茶庵塘段、孔雀屏段、那柯里段、石膏井段、石丫坡段等。古道鋪建於嘉慶十七年至道光三年(1812年—1824年),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直到北京的官馬大道,為方便向京城進貢普洱茶,由官方出資修建。

古道悠悠,走在幽深的林子里,不時傳來幾聲鳥叫,彷彿能聽到馱運著普洱茶的馬兒嗒嗒的蹄聲,和趕馬人敲打鋩鑼的聲音。

清末民初年間,這條古道向南逐漸延展,從思茅,再到景洪勐海,輾轉出國到緬甸,當時許多老字號茶莊都從這裡出口普洱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故事520 的精彩文章:

北方大爺香菜按顆賣,1塊錢1顆,居民抱怨太貴大爺卻說他太虧
沉船打人,這個國家怕失去中國遊客十一再放大招,網友:比瑞典強

TAG:圖說故事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