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的藩屬國,每隔兩天就派使者團向大清朝貢,國庫差點被搬空

大清的藩屬國,每隔兩天就派使者團向大清朝貢,國庫差點被搬空

大家都知道晚清時期,產自中國的絲綢以及茶葉這類物品,雖然在中國很普通,是隨處可見的物件,但是這些物品出了國之後就不同了,用千金難求來形容都不為過。在當時的西方國家,一些貴族人家都以使用中國的瓷器為驕傲。不過大家也知道,當時的清廷並不在意外面的世界是多麼的精彩,而是一直把國門鎖住,不讓外面的新思想吹進來。不僅如此,清廷對進出口貿易也是非常的排斥,只是在沿海地區的廣州,開放了一個對外貿易的口岸。正是因為供需比例的失衡,所以便有人干起了走私的買賣,但這畢竟是少數,而且走私的量也不多,遠遠滿足不了西方人的需求。

在經過一些年的摸索以後,歐洲人突然發現,這些物品除了在中國有以外,中國周邊的一些小國也會有一些這樣的物件。於是歐洲人便輾轉各國,從朝鮮半島至琉球群島再到東南亞這些地區進行採購。那麼為什麼這些小國都會有中國出產的茶葉以及絲綢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難就是清廷賞賜給他們的。當時在大清周圍有很多個藩屬國,他們都會朝大清稱臣,為了顯示大國的氣度,所以每年清廷都會賞賜一些中國特有的物件給這些藩屬國。

其實這些物件對於藩屬國的人來說,也並沒有什麼好奇的,因為畢竟清廷每年都有賞賜。但是這不代表歐洲人不稀罕,他們為了買下這些東西,甚至不惜花下大價錢。這樣一來,這些藩屬國好像明白了什麼,原來中國的這些物件都是很值錢的,於是他們從中找到了一個財路,並且使他們賺得了不少的財富。而這些國家為了能多獲取中國的物件,所以他們便開始了習慣性朝貢。

熟悉清史的朋友們可能清楚,清廷自乾隆開始就瞧不上外國人,認為他們是粗俗的人,並且認為大清才是天朝上國。正是因為乾隆帝不重視發展的大趨勢,所以從他晚年開始,清廷便逐漸的開始衰敗。話說清廷統治者認為,中國乃世界之大國,所以我就關上大門,不跟外界交流,對待周邊的這些小國,清廷更是顯得財大氣粗,你給我朝貢一塊錢的東西,就要要賞你一千塊,這樣才能彰顯大國的風範。

這些小國一門心思想到中國「撈偏門」,所以便開始了「日常朝貢」。每次來朝貢都是好幾百人的隊伍,隨便拿著一些當地特產,只要進了大清帝國的國土,就會有人帶領著吃好喝好。一直走到京城,朝拜完以後,拿了清廷一堆的賞賜,便笑眯眯的滿載而歸了。在回到自己的本土以後,轉手就是賣給了歐洲人,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生意。我想這世上沒有比這更爽的事情了,出去旅了一趟游,整天吃好的喝好的,之後又帶走一大批好東西,實在是爽的不行。

那麼他們的「日常朝貢」有多麼的日常呢?作者曾經看過一份資料,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朝貢最多的那年,琉球有五十幾次,而朝鮮則多大一百五十幾次。幾乎每隔兩天都會有一波使臣出發朝貢,不得不說這些小國實在是太貪了,居然這樣的事情都能做出來。到了後來清廷也承受不住這樣的消耗了,於是告訴他們,心意我們領了,但是請不要太頻繁,一年只需兩次就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渠成談史 的精彩文章:

張大彪當了師參謀長以後,為什麼沒有之前的那股衝勁兒了?
李雲龍調任獨立團時辦了兩件事,戰士一句話,誇了李雲龍損了孔捷

TAG:渠成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