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癌症免疫治療獲獎,諾貝爾獎還有哪些精彩看點?

癌症免疫治療獲獎,諾貝爾獎還有哪些精彩看點?

乾貨 | 靠譜 | 實用

201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70 歲的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以及 76 歲的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共享了這份殊榮。他們被授獎的理由是「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同時,他們將獲得 900 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 695 萬元)。

遺漏的名字

在 201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出來後,有媒體和學者質疑該獎項遺漏了「在該領域作出同樣傑出貢獻的」華人免疫學家、耶魯大學腫瘤免疫中心主任陳列平。

陳列平教授

艾利森博士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目前許多醫藥公司都在臨床進行了大量的病患治療和研究,比如 BMS 和默沙東都有自己的計劃,不管是 CTLA-4 還是 PD-1 都是我們值得關注的點位。」PD-1 受體則是由另一位獲獎者本庶佑教授於 1992 年發現,而 PD-L1 配體則由陳列平教授於 1999 年發現。

艾利森博士是癌症免疫療法的先驅者,被認為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概念的提出者。在上世紀 80 年代,艾利森博士在免疫 T 細胞上發現了一種被稱為 CTLA-4 的蛋白,它會幫助腫瘤細胞「逃離」T 細胞的攻擊。

PD-1 是 CTLA-4 的「後起之秀」,由本庶佑教授在 1992 年發現。但最初,這一發現並沒有為腫瘤免疫帶來波瀾,PD-1 這種程序性死亡受體在長達 7 年時間裡沒有被引起重視。直到 1999 年,本庶佑教授意外發現,敲除 PD-1 的小鼠都出現了明顯的關節炎。

同年,在美國梅奧醫學中心工作的陳列平教授獨立發現了 B7-H1(也就是現在為人所熟知的 PD-L1)可以抑制免疫反應。那個時候陳列平教授還不知道自己發現的 B7-H1 和本庶佑教授發現的 PD-1 是配體和受體的關係。後來本庶佑教授和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 Gordon Freeman 證實了 PD-L1(即 B7-H1)能和 PD-1 結合,從而抑制 T 細胞的繁殖和細胞因子的分泌。

2002 年,陳列平教授將 B7-H1 應用在腫瘤免疫方向。他發現 B7-H1 充當了腫瘤細胞的「盾牌」,可以免於 T 細胞的攻擊。2006 年,陳列平教授組織開展了 anti-PD1/PD-L1 抗體途徑的首次臨床試驗。所以,學術界逐漸認同,本庶佑教授發現的是 PD-1,陳列平教授發現的是 PD-L1(即 B7-H7),兩人是獨立發現的。

諾貝爾獎的前世今生

1833年10月21日,一名男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一個家庭降生,父母為他起名為阿爾弗雷德。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一生由此拉開帷幕。

阿爾弗雷德是工程師伊曼努爾?諾貝爾的第三個兒子,得益於父親生意上的經營,他在青年時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更對文學、化學、物理等方面產生濃厚興趣。不過,阿爾弗雷德最終還是子承父業,走上了化學研究發明的道路。

事實證明,阿爾弗雷德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而且青出於藍。他一生中獲得355項專利,更因發明硝化甘油炸藥而聞名於世。不僅如此,他也把自家企業經營得風生水起,在超過20個國家開設了工廠。

1895年,功成名就的諾貝爾立下了他人生中第三份,也是最後一份遺囑。當時他大概沒有料到,這份遺囑會對後世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聖雷莫去世,他的遺囑內容隨即公布。

其中在最後一份遺囑里,諾貝爾要求在他身後,用他財產的大部分(大約3100萬瑞典克朗)設立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平分5份,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裡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

這份遺囑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在瑞典國內和國際上引發很多爭議。諾貝爾的家人反對設立基金,諾貝爾指定的評獎機構也拒絕按照諾貝爾的意願行事。

一番波折後,諾貝爾獎終於在1901年首次頒發。

當年,包括發現X射線的德國科學家倫琴在內,5人分別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

到了1968年,67歲的諾貝爾獎迎來一次「擴容」。當時正值瑞典中央銀行建行300周年,受到瑞典中央銀行捐款,諾貝爾獎增設了第六個獎項——經濟學獎。

自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17個年頭,頒發了585個獎項,產生923個獲獎者,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將暫緩頒發。

諾貝爾獎相關數據統計

華人得主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中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國華裔,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國華裔,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美國華裔,20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6歲;

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金山縣,美籍華人,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獎,時年76歲;

屠呦呦: 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中國國籍,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時年84歲。

本文整理自:WorldScientific、諾貝爾官網、環球網、網路資料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化醫學網 的精彩文章:

國慶都到了還沒找著工作,看來這回要吃土了
聘——第十六期之江生物、吉凱基因、豪思生物等眾多名企正招人

TAG:轉化醫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