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年間,官軍為何打不過農民軍?原因與薩爾滸戰役息息相關

崇禎年間,官軍為何打不過農民軍?原因與薩爾滸戰役息息相關

原標題:崇禎年間,官軍為何打不過農民軍?原因與薩爾滸戰役息息相關


明末農民起義四起,並且最終被農民起義出身的李自成所推翻,崇禎皇帝被逼上了吊。一般史學家認為農民起義主要是在崇禎年間爆發,而明末農民起義的起始則是天啟七年爆發的陝西澄縣農民起義,這一年八月天啟皇帝暴斃,而崇禎皇帝繼位為帝。陝西澄縣的農民起義爆發是在這一年的二月,所以這件事其實與崇禎皇帝並沒有關係。


明末農民戰爭


天啟七年二月十五日,澄縣知縣張斗耀正坐在縣衙的大堂上,指揮手下的官吏們查驗今年糧食的徵收情況。這一年又是一個歉收年,可是朝廷的徵收並沒有減少,農民們已經無力負擔,但是知縣的催收力度並沒有因此而減輕,百姓們心中早已怒火中燒,謀劃著要殺掉這個為虎作倀的張知縣。結果,憤怒的百姓們衝進公堂,張知縣一路逃跑,在逃跑的過程中被百姓們亂刀砍死。消息傳開後,附近幾個縣的百姓和饑民紛紛加入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劇照

從澄縣農民起義之後,各地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而這些都出現在崇禎年間,所以崇禎皇帝就背上了這口鍋。其實,早在萬曆、天啟年間就曾經多次出現了農民起義,而且這些所謂的農民起義,主要的中堅力量並非農民,而是逃兵。


崇禎年間,曾經擔任陝西三邊總督、負責剿滅農民軍起義的楊鶴曾經上疏崇禎皇帝,在奏疏中楊鶴就「流賊」的起源做了自己的闡述,他認為:「內地流賊起於萬曆、天啟年間。援遼兵丁陸續逃回,不敢歸伍,因而聚眾劫掠,以漸蔓延。」楊鶴認為,內地陝西等地的流賊,一開始並非農民,而是萬曆、天啟年間去救援遼東後來戰敗的兵丁,他們逃回內地,但是又不敢回歸隊伍,回鄉又沒有耕地,最終只能聚眾為寇,再加上天災人禍導致很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他們也加入了流賊,壯大了隊伍。


楊鶴的兒子楊嗣昌後來在一封奏疏中明確地支持了他父親的觀點,並且將潰散兵丁的來源做了進一步明確地闡述:「流賊之禍,起於萬曆已未(萬曆47年)。遼東四路進兵,三路大潰,於是杜松、王宣、趙夢麟部下之卒相率西逃。」楊嗣昌認為,這些潰兵就是當年薩爾滸之戰中潰敗的三路大軍中的逃兵。



楊嗣昌

萬曆四十七年,明朝四路大軍進攻後金,結果被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及附近地區對明軍各個擊破,明朝四路大軍中除李如柏部基本保全之外,其他三路大軍損失慘重,總計損失約五萬人,而這些部隊的潰軍逃回內地後,就成了散兵游勇,在陝西等地為非作歹。而正是有了這些參加過大戰的明軍作為骨幹,那些農民軍的戰鬥力才有了提升,正所謂知己知彼,有了這些骨幹,農民軍在對陣明軍官軍時才有了底氣。



薩爾滸戰役


所以,明末的農民起義並非都是純粹的農民,而萬曆和天啟年間的潰兵的加入則增加了農民軍的戰鬥力,這讓明朝甚為頭疼。

參考文獻:《明末農民戰爭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涯看點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崇禎叔爺爺被張獻忠所殺,大臣嚇得自殺,做了崇禎的替罪羊
張獻忠破襄陽,面對跪在堂下的崇禎叔祖,說:借你人頭一用

TAG:天涯看點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