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拙,這才是人生大境界
在中國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點。文拙進,道以拙成,講的就是對拙的推崇。的確,做人守拙,以拙求進,往往是一個人有所成就的基礎。守拙,歸根結底是要當老實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觀規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求進。如是,我們不僅會獲得內心的寧靜,抵達心中的夢想,不經意間自己也會成為一道風景。
抱朴守拙出自《菜根譚》,意思是對於一個涉世淺顯的人來講,那他沾染不良的習慣也較少;一個人的閱歷世事一旦加深,那城府也隨著加深。所以君子與其處事圓滑,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些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守拙出自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意思是固守住愚拙。
抱朴守拙,是中庸儒學的處世態度.其實,人的閱歷一多,無法不變得事故圓滑,社會生活的巨大洪流里,人們之間的思想情感總難免磕碰,終會使人鋒藏角禿,城府日深。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不懂裝懂是聰明,懂裝不懂是智慧。難得明白,更難得糊塗;難得老成,更難得純樸;難得謹慎,更難得疏狂。
老子哲學主張: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莊子《達生篇》有一則寓言:紀消子為齊王養鬥雞,過了十天,齊王迫不及待地問:"我的雞可以上戰場了嗎?""不可!此雞性情驕矜,相鬥必敗。"再過十天,齊王又催問,紀消子仍然說:"它聽到外面聲響,就格格回應;看到外面影子晃動,就心浮氣躁,易受外境牽動,不宜打仗。"數十天過去了,齊王終於按捺不住。紀消子說:"據我近日觀察,不管其他的鬥雞如何鳴叫挑釁,它都神閑氣定,望之儼然呆若木雞,群雞一見就潰敗逃竄,天下無敵矣!"
莊子的寓言是要我們涵養內斂,太過鋒芒畢露,不但不能全生,還足以害命。麝因有香身先死,橡樹因有膠遭砍伐,虎豹因有彩紋被獵殺。孔子說曾子(曾參):"參也魯!"正是靠這位夫子心目中憨厚的弟子,儒家的仁恕學說才得以傳揚。
「抱朴」是曾國藩處世之道。他主張「軍營宜多用樸實,少心竅之人,則風氣易於純正」,提倡儉樸生活。他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或許還可以成大器;若涉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他不僅要求子女儉樸,自己也非常樸素。據說他做的新衣只在過年、節日和重大慶典時穿用,因而臨終時衣服尚新。
「守拙」是曾國藩為人之道。他主張「一味渾厚,絕不發露」,乃是載福之道。堅決反對投機取巧,算計別人。他對兄弟說:「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將篤實復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勾心鬥角,相迎相距,則報復無已時耳。」作者于洋評曰:「在一個虛浮偽滑的世界,唯有守『拙』的人才獲得成功,唯有至『誠』才能收實效。取巧和虛偽,固然可以取得一時的便宜,終究必定是失敗的。曾國藩的一生事業,就靠『拙誠』二字而成功。」
人生在世不必太聰明,更不可逞聰明,不僅要藏拙,更要養拙。《守拙歌》說:
世人笑我拙,誰知拙為貴。
口拙無是非,事拙無怨對。
舉止不輕狂,銀錢不浪費。
粗衣遮我身,不想綾羅被。
疏飯充我腹,不想珍饈味。
混沌度春秋,糊塗過年歲。
朝云為蘇軾生下第四子邂,做滿月時,東坡曾做《洗兒戲作》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東坡說自己"平生文字為吾累",他因為詩文而名滿天下,也因為詩文而無端惹出"烏台詩案",身陷囹圄,幾至殞命,因此詩人才會發齣兒子不必有世智辯聰的喟嘆。
古人對於守拙的人生觀多有闡發,謙遜自己的作品為拙著、拙作、拙筆,稱謂自己見解為拙見、拙納,戲稱自己妻子為拙荊。白居易《養拙》詩:
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
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門。
甘心謝名利,滅跡歸丘園。
坐卧茅茨中,但對琴與尊。
身去韁鎖累,耳辭朝市喧。
逍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
脫去名韁利鎖,歸居田園茅茨,看似愚拙無成,但卻享受到人生的逍遙。鄭板橋主張為人處世要"難得糊塗",這不正是老子超然榮辱,淡泊物慾的守真樸拙之道嗎?
黃庭堅《牧童》詩:"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多少人犧恓惶惶奔走仕途,熙熙攘攘競逐名利,爾虞我詐,機關盡用,迷失本真,倒不如牧童安於拙愚。當今浮誇的社會實在需要一些拙守分際、樸質踏實的智者。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為什麼古代道士大多是醫學家?
※養生上品黑芝麻 蒸熟搗碎花樣多
TAG:濟源市陽台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