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17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報告》發布

《2017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報告》發布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聯合國際公益學院歷時半年完成的《2017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報告》(以下稱報告)近日在京發布。報告總結了2017年度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概況,呈現互聯網公益在新時代的發展脈絡。課題組組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公益學院助理院長傅昌波在發布會上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互聯網公益已經進入公益行為與互聯網生產生活高度融合、互聯網技術深度成為公益創新首要前提的3.0階段,中國互聯網公益在參與人群、動員能力、惠及領域及業態模式等方面在全球處於領先位置。

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進入3.0階段

報告指出,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歷經了1.0、2.0階段,在2017年進入3.0的發展階段。99公益日籌款項目——「小朋友畫廊」在2017年9月,基於移動端的微信及其支付,刷屏朋友圈,15個小時內有578萬人次捐款了超過1200萬元,刷新了中國互聯網公益紀錄,彰顯我國互聯網公益新變化和新能量。

傅昌波指出,互聯網公益1.0即「公益+互聯網」,其特點是公益行業或公益活動只是把互聯網作為其使用的工具;互聯網公益2.0階段即「互聯網+公益」,其特點是互聯網與公益的關係更為密切,互聯網成為主導,公益成為「互聯網+」的一部分;互聯網公益3.0階段,是指互聯網與公益真正融為一體,公益本身帶有互聯網基因,互聯網也具有很強的公益內在屬性,二者聯袂將互聯網的創新基因與公益向善的力量相結合,不斷推動互聯網公益迭代發展。

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互聯網公益參與度顯著提高。據推算,2017年使用過互聯網參與慈善的網民人數規模約為2.51億。同時,民政部首批入選的13家網路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後中國慈善信息平台申請退出)運行一年多不斷創新和發展,大大助推了全民公益。2017年度,通過12家網路籌款信息平台共籌集的善款,總額約25.9億元人民幣。

隨著《慈善法》的深入實施,12家平台上捐贈、反饋機制的不斷完善,公眾可以隨時了解、監督項目進展和善款使用情況,打破了企業、用戶、公益機構間的信任屏障。與此同時,2017年8月17日,民政部辦公廳公布《關於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台上線運行的通知》,平台對外提供信息發布服務,反映公開透明理念已成行業共識。此外,各互聯網公司依託自身技術和商業優勢,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如「捐時間」「捐步數」,虛擬物捐贈蔚為風潮。互聯網公司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在尋人、信息無障礙建設等領域嶄露頭角。

在大數據、智慧城市、人工智慧等浪潮的推動下,互聯網公益基礎設施初具規模,如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平台公司用技術引領了公益創新。同時,專業技術支持平台也大量湧現,用互聯網技術改變公益形態。

2017年,互聯網公益涵蓋了社會各個方面,在精準扶貧、減災救災、教育助學、生態環保、大健康救助等多個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由強調個人參與、人人可公益的微公益理念,正悄然向強調社群社交化、去中心化的方向轉變,網路社群公益日漸成熟。如明星粉絲社群公益大放異彩,眾多網路互助平台的繼續深化發展。這些新變化,都體現了互聯網公益在3.0新階段的面貌。

合力推動互聯網公益創新發展

報告在總結2017年互聯網公益成績的同時,也指出其面臨「成長的煩惱」,並提出應對挑戰的建議。

第一,技術創新尤其區塊鏈技術為公益行業的透明公開提供了可能,《慈善法》強調公益行業更好地完善捐贈信息反饋機制,這就要求公益組織進一步提升項目管理、財務管理、內部組織管理能力,確保項目執行流程獲得公眾認可。

第二,指定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之間雖存在較大差距,但未來這些平台在尋找符合自身定位、具有差異性的發展模式後,互聯網公益生態將呈百花齊放之態勢。

第三,目前,公益組織與平台關係日益密切,卻不可避免地在捐款用戶核心數據、企業資源等方面產生矛盾。促進互聯網募捐平台與公益組織的良性互動,是今後必須重視的方向。

第四,《慈善法》針對以往慈善領域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精心進行了頂層設計,促進了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然而要讓《慈善法》在互聯網公益領域真正落地生根,激發全民公益熱情,需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

第五,「同一天生日網路募捐」「羅爾事件」等爭議性事件,暴露了互聯網公開募捐以及個人求助等領域尚存在問題。因此,應通過相應的行業規範來動態地解決類似問題,成立「互聯網公開募捐行業管理委員會」迫在眉睫。

第六,深化互聯網金融與公益結合。隨著公益金融成為國內新興的熱門領域,「互聯網+金融+公益」尚無突出表現。更好地利用互聯網與金融兩種工具,創新公益發展模式,有助於探索中國互聯網金融助力公益的獨特模式。

第七,互聯網公益每年都會誕生許多優秀的創新案例,政府需要進一步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提升創新案例評選的行業影響力,完善激勵機制建設,同時加強創新經驗的推廣力度。

在互聯網公益平台代表分享環節,騰訊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竇瑞剛分享了騰訊基金會的公益嘗試。他表示,騰訊基金會最初就將騰訊公益平台定位為網友、企業、愛心機構的公益互動平台,比如開發了「一起捐」新型募捐方式,將騰訊社交基因賦能公益。他認為,互聯網公益應當藉助平台和技術讓公眾更便捷地參與公益。中國扶貧基金會健康發展部助理主任金紫南分享了扶貧基金會聯合螞蟻金服設計的「頂樑柱健康扶貧公益保險項目」,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提供大病救助保障,項目實現全流程的互聯網化,探索了「互聯網+扶精準扶貧」模式。靈析聯合創始人彭微介紹了靈析除了作為籌資平台,也為五萬家機構提供一站式公益信息化解決方案。她認為,用數據驅動籌資發展,是機構長期發展的硬實力,未來是為價值觀投資的理性公益時代。

原標題:《2017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報告》發布:互聯網技術深度成為公益創新首要前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高培勇:推進中國經濟理論研究和理論體系建設
蔡昉: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