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夷陵之戰慘敗後,為何劉備堅決不撤軍,反而戰勝的孫權前來求和?

夷陵之戰慘敗後,為何劉備堅決不撤軍,反而戰勝的孫權前來求和?

原標題:夷陵之戰慘敗後,為何劉備堅決不撤軍,反而戰勝的孫權前來求和?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共發生過3次大型戰役,分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最後的一場大型戰役,以孫權軍大勝、劉備軍慘敗而告終,至此之後,魏蜀吳三家再也沒有力量發動大規模戰役,雖然之後蜀國丞相諸葛亮屢次率軍北伐,想要還於舊都、中興漢室,但是魏國與蜀國國力存在著巨大差距,諸葛亮北伐是以弱攻強,逆天道而行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說夷陵之戰最終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夷陵之戰中的一個情節還是令大家琢磨不透。


關羽被吳國殺害是夷陵之戰的導火索,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舉全國70萬大軍伐吳,但劉備的真實目的則是重新奪回荊州,因為荊州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位於中國腹地,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也是諸葛亮《隆中對》必不可少的一環,劉備在出兵前,孫權曾派使者前來求和,但是被劉備怒而拒之,可以看得出來劉備伐吳的意志是很堅決的,但令人奇怪的是,當陸遜使用火攻擊敗了劉備後,劉備並沒有退回最安全的益州,反而退到了進入益州的咽喉位置—白帝城,絲毫沒有撤軍的意識。


戰敗的劉備並沒有撤軍的意思,反而戰勝方孫權便派來了使者求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來說,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各軍閥都喜歡謊報自己的軍隊人數,對外聲稱的人數往往都是自己實際人數的5倍到10倍,例如曹操在赤壁之戰時的軍隊分為十多萬從北方帶來的軍隊與改編的劉棕投降的幾萬荊州水軍,一共也就二十餘萬,但是對外卻聲稱八十三萬大軍,而劉備這次夷陵之戰的軍隊絕對沒有七十萬之眾,因為益州的總人口才90萬,是三國中人口最少的一個國家,劉備這次伐吳的軍隊主要是收復益州的軍隊加上原來的荊州軍,十多萬人還是有的,劉備雖然在夷陵之戰慘敗,但是十萬大軍並沒有全軍覆滅,劉備率敗軍逃亡白帝城是想表明一個態度,劉備親自鎮守白帝城,讓東吳死了進攻益州的打算。



而此時的東吳剛剛佔領了荊州,立足未穩,此時又贏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但兵法云: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孫權雖然戰勝了,但是軍隊的損失也是很大的,孫權此時應該是先穩定荊州的人心,穩紮穩打,如果率軍進攻益州,第一兵力明顯不足,第二作壁上觀的曹丕一定會偷襲吳國後方,孫權就會腹背受敵,進退兩難,這樣夷陵之戰的勝利者就從孫權變成了曹丕。


劉備和孫權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孫權先派出使者求和,劉備也痛快的答應了,孫劉聯盟又達成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擊北方的曹丕,夷陵之戰後,劉備佔據益州與漢中,孫權佔據揚州、荊州、交州,而曹丕獨佔整個北方,曹丕的實力最強大,但是由於孫劉聯盟的存在,曹丕也無法滅掉其中任意一個國家,三國鼎立正式形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杯酒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遊記》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五大特色神仙!
三國這六人,明明可以不死,卻選擇英勇就義,氣節比五子良將強

TAG:杯酒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