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5大文賊王:第3最可恥,第2最可恨,第1最該殺!

中國古代5大文賊王:第3最可恥,第2最可恨,第1最該殺!

(說歷史的女人——第412期)賊者,偷也。自古以來,為賊者都被人痛恨。賊分大小,小的叫小偷,大的叫大盜。賊也有許多種,偷雞的小賊,叫偷雞賊,比如時遷;專偷富貴人家的不偷窮人的,叫俠盜或者義賊,比如燕子李三;偷竊國家政權的叫竊國大盜,比如袁世凱;專偷墳墓的,叫盜墓賊;另外還有海盜,江洋大盜等,除了俠盜、義賊外,其他的大都招人恨,不過上面說的基本上都是物質意義上的竊賊,還有就是精神意義上的竊賊,也非常令人可恨,比如抄襲、剽竊別人文章之類的,是謂文賊,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古代的5大文賊王,其中第3最可恥,第2最可恨,第1簡直最該殺!究竟這五個文賊是何人,他們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請聽小編慢慢道來。

其實寫詩作文,抄襲剽竊者古來有之,比如在《全唐詩》收錄的黃巢的三首詩,《題菊花》、《不第後賦菊》和《自題像》,第三首就有抄襲之嫌,黃巢的詩是這樣的:「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而《全唐詩》里也收了元稹的兩首《智度師》,其中之一是這樣的:「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禪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干望落暉。」黃巢的後兩句跟元稹的後兩句幾乎一模一樣,老黃肯定是抄襲元稹的無疑。不過鑒於黃巢是為武人,大大咧咧,也不指靠寫詩出名或者混飯吃,也就算了,再說也就兩句詩,算不上文賊,是吧,下面就說幾個真格的、貨真價實的文賊。

NO.5 郭象 名氣指數7 卑鄙指數7

郭象,西晉人,要說老郭也是一位著名學者,玄學家,他還當過大官,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等。史載其好老莊,善清談。有《莊子注》等書傳世。不過老郭也是位不折不扣的抄襲老手。當時,位列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也喜談老莊之學,他早就為《莊子》註解撰有《莊子隱解》一書,深得《莊子》神髓,被贊為「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但未及發表《秋水》、《至樂》兩篇,向秀就去世了。他去世時,兒子年幼,沒有保護好父親的作品。

後來郭象見到了向秀的這兩篇莊子注,心想反正他已經死了,就把這兩篇據為己有,改了個名字發在自己的專著里,後來向秀所注全本《莊子》別本問世才真相大白。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對這件事有詳細記載。它造成的後果是,後世人一談到《莊子》的注釋,就將郭象奉為大家,而忽視了向秀的顯著功績。郭象這顯然是一種剽竊和侵權行為!

NO.4晏璧 名氣指數7 卑鄙指數7.5

晏璧是明朝人,曾任山東按查司僉事一職。能寫詩,有《濟南七十二泉》傳世。郭象是剽竊自己同時代的人,自己認識的人,可這哥們兒卻是跨時代搞事情。他剽竊的是元朝人吳澄的作品。

吳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撫州崇仁(今屬江西省樂安縣)人。元代傑出的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吳澄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宋末中試鄉貢。宋亡後隱居家鄉,潛心著述,學者稱其為「草廬先生」。吳澄是位儒學大師,著名的理學家,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吳文正集》100卷、《易纂言》10卷、《禮記篡言》36卷、《易纂言外翼》8卷、《春秋篡言》12卷、《道德真經注》4卷《沖虛真經解》等並行於世。

吳澄曾著有《三禮考注》一書,收藏在朋友康震家裡,晏璧從康震孫子手裡得到此書後,便據為己有,他不僅署上了自己的大名,還把書里的註解、點評都修改一番。比如書里的「澄曰」他都給改成「先君曰」等。明朝詩人、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里對之有詳細敘述:「用粉塗其舊字而書之,其跡尚隱然可見」。老晏這玩法也夠絕了,呵呵。

NO.3 卓明卿 名氣指數8 卑鄙指數8

卓明卿,號月波,明朝杭州市塘棲鎮人。萬曆中任光祿寺署正等職。史載其人好詩彌篤,好結交海內豪傑,是明代文壇「後七子派」重要成員。萬曆十一年(1583年),與汪道昆、戚繼光等成立西湖秋社,後為南屏社主持人。著有《卓光祿集》《文集》《三山游稿》《北游稿》等書,鎮上古剎名勝的碑記多出其手筆。卓明卿家財萬貫,而且仗義疏財,也通曉文墨,卓家為明代望族,其家族曾陸續結交王世貞、皇甫汸、汪道昆、文徵明、錢謙益等名家大儒卓明卿依靠卓氏家族豐腴的資產,曾做過出版商,萬曆年間在崧齋等處刻印多種書籍,如《許太常歸田稿》八卷等,萬曆十四年(1586)又以木活字刻印的《唐詩類苑》一百卷等。

要說卓明卿也是當時的一位名人了,家裡既有錢又有地位有身份,不該干這種剽竊的勾當,可是他也是位名副其實的剽竊大王。明代有一學者張之象(1496~1577),字月鹿,又字玄超,別號碧山外史,上海龍華里(今龍華鄉)人。史載其「少負才氣,博學鴻雅」,然其命運不濟,科場奮鬥30年,屢試不中,只得放棄功名,回家著書立說。張之象才華橫溢,當時的名士文徵明、董宜陽都是莫逆之交。一生守正不阿,反對趨炎附勢,著《叩頭蟲賦》一文,被廣為傳頌。他一生著述頗豐,後人評其詩「爾雅沖淡」,有魏晉風度;其文「閎深奧衍,出入於張衡東、西京賦」。著作、編篡圖書不下千卷,有《四聲韻補)、《詩學指南》、《詩紀類林》、《楚騷綺語》、《彤管新編》、《古詩類苑》、《唐詩類苑》、《唐雅》、《史記評林》等。

其中《唐詩類苑》最為著名。此書達200多卷,是一部氣勢恢宏的唐詩總集,張之象為之付出了巨大心血。不曾想成書後被卓明卿給剽竊了。卓明卿搞出版的,大概搞這樣的事情也比較方便。老卓把其中的初唐、盛唐的部分挖出來刻印,署上自己的大名出版。這就罷了,他居然還請大名鼎鼎的王世貞給作序。當時信息不發達,張之象的書並未傳播開來,王世貞也未見到,此時一見到卓明卿的著作,不僅眼前一亮,大為讚賞,這書編得好!於是老王大筆一揮,做了一序:「詩之有類書也,自茲刻始……」給予高度評價。

這事後來還是被發現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清朝學者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綱》里記述了這件抄襲剽竊事件。卓明卿除了剽竊張之象外,還剽竊了王良樞的《藻林》,這個更省事,直接把書名變成《卓氏藻林》就完事了。你說這老卓可恥不可恥?

NO.2 何法盛 名氣指數8 卑鄙指數8.5

何法盛是南朝宋人,也是位當官的,官也不小,史載其官至湘東太守。這哥們更猛,以上各位高手起碼是對別人的作品施行「割刑」,也就是挖出來一部分,據為己有,或者即便是全割,起碼還得把別人的作品換個名字,好歹改下標題,這位倒好,乾脆來個一窩端,一字不改!也就是除了作者署名之外,全是我的。K,這生意划算。

閑話少敘,書歸正傳。話說南北朝的宋朝有位學者叫郗紹,他是山西高平人,很有才華,他寫了一本書叫《晉中興書》泱泱80卷,後被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譽為「東晉史書中最佳者」。郗紹先生花了許多年精力才完成此書的。他跟何法盛關係不賴,平時很能談得來,他還沒有寫完之時,就曾經數次讓何法盛看,讓他提點建議什麼的,何法盛見了書稿,自是讚賞不已。當時郗紹已經成名,而何法盛還是一個窮書生,家裡又窮,就對郗紹的作品有了想法。這次老何看完郗紹的書稿後說,「郗哥,你要名聲有名聲,要地位有地位,也是個達官貴人了,也不缺這倆錢花,你老弟我還是個窮光蛋,一篇文章也沒發表過,乾脆你把這部書送給我得了。嘿嘿。」

你說這人要臉不?郗紹當然不答應了,朋友歸朋友,自己多年的心血可不能這樣送人啊!於是把書寫完後就放在書櫃里,也沒太當回事,也許老何是開玩笑罷了。可是,自那日之後,何法盛便歹意頓起。終於有一天,何法盛去郗紹家玩,發現郗紹不在家,就進去把那本《晉中興書》偷走了。當時這本書郗紹還沒有讓別人看過,當然還沒有出版,老何把書偷走後,直接署上自己的大名就出版了。於是這部《晉中興書》很快就在社會流行開了。郗紹知道後,氣得要死,可是沒法,當時又沒有電腦,要不事先拷貝一份,老何即便偷了一本,也不怕。何法盛這個行為真是可恨啊!

不過這事還是暴露了。因為郗紹寫書時當然有不少草稿,他把保存的草稿一拿出來,事情便真相大白了。這件剽竊大案後來被記載在《南史》里。上面這幾位抄襲高手、剽竊大師夠猛了吧?不過跟下面一位高手比起來,簡直毛毛雨了,下面這位,論名氣還是論手段,都是上面四大高手不可望其項背的。

NO.1 宋之問 名氣指數10 卑鄙指數10

上面幾位不管咋說,名氣都不夠大,抄襲者基本都沒有被抄襲者名氣大,可是宋之問例外。老宋當時可是大名鼎鼎的大詩人呀。宋之問(656 — 712),字延清,名少連,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市)人,在唐朝,他是陳子昂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並稱為「仙宗十友」的人物,曾在唐肅宗和武則天朝廷中任高官的人物。當時他早已蜚聲詩壇,本不該搞這些抄襲剽竊的勾當,但他還是沒能免俗,搞了一票大的,讓他留名百世。

當時有位青年詩人叫劉希夷,此人才華橫溢,不求功名,專業搞寫作,詩才天分很高。但由於對自己要求十分苛刻,作品不十分多。不過在當時洛陽一帶也是很有名氣的。劉希夷還是宋之問的外甥,由於他名氣沒有他舅舅大,所以他寫出的作品老讓宋之問看,讓舅舅指點指點。後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代悲白頭翁》讓宋之問看。老宋一看立馬被震了,這首詩寫得太好了,尤其是其中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簡直太牛了!所以宋之問就頓時歹意,想讓外甥把這首詩送他,小劉不同意;老宋就讓步說,只把那兩句給他也行,可小劉還是不答應。

於是宋之問咬咬牙,狠狠心,找了一個機會,讓他的僕人用一個裝滿了土的袋子把劉希夷給活活地壓死了。之後宋之問就把那首《代悲白頭翁》據為己有,換成自己的名字發表。後來的《全唐詩》里《代悲白頭翁》這首詩被收錄了兩次,一次在劉希夷名下,一次在宋之問名下。兩首詩幾乎一模一樣,全詩26句,184字,僅兩字不一樣。宋之問真是夠黑,夠狠。他的這次剽竊行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卑鄙行為簡直罪不容誅,該殺!

以上五位抄襲剽竊大師有的可恥,有的可恨,有的該殺,簡直是五大文賊王!本來寫文章這事,也不是什麼大事,你寫不好,模仿下高手寫的也沒有啥,好文章向來都是被模仿的不是。要是真覺得模仿不過癮,抄錄兩句也無所謂,作者一般也不計較,但你不能玩過分了,整篇整篇地抄,甚至整部整部地拷貝,這就不地道了。抄襲剽竊了不說,還上升到偷竊甚至殺人的份上,這就是不折不扣的犯罪了,必須加以國法論處!不知各位看官意下如何?(文/冰島啖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古代寧死不屈的10猛將 第3拒絕進食活活餓死 第1被割上千刀
他被稱童話詩人 用剁過200雞頭的斧子砍殺妻子,原因令人費解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