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皈於道門後,你真的知道「三寶」的含義是什麼嗎?

皈於道門後,你真的知道「三寶」的含義是什麼嗎?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不論是道教出家者,還是普通的皈依居士,《玄門早晚功課經》是每一位修道人日日都要持誦的經典。在《功課經》的最末有一段「三皈依」,言修真之士皆要皈依於道經師三寶。

第一皈依: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

第二皈依: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第三皈依: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道教認為,「三寶者,道經師也。道本虛空,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寶,必致輪迴邪道,顛倒沉迷。凡修真學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須作難遭之想。」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學道、修道、行道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則有不同:

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依奉道之「道、經、師」三寶。《道教義樞》卷一指出:「一者道寶,二者太上經寶,三者大法師寶。」《脈望》卷二:「教有道、經、師寶。道寶,太上三尊也;經寶,三洞四輔真經也;師寶,十方得道眾聖。」道教主張,「道」為三教之宗,萬有之祖;「經」為度世津梁,「師」為人天眼目,故學道者當敬之,並以之作為皈依道法之三寶。

修道者以人身之「精、炁、神」為修養性命之法,是為出世工夫之三寶。《無上玉皇心印妙經》中提到:「上藥三品,神與炁精。」對於煉養丹法的道人來講,其要實現的是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境界,所以才把精炁神作為人身體中的三寶。道教煉養倡導人們要保持精足炁盈,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便要以少私寡慾為上。

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的根本,作入世工夫的三寶。此段內容出自於道家無上經典《道德經》,道祖曾曰:「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此三寶一向被道家修真者視為修心養性的不易法則。道教思想的中心主旨為無為和自然,其妙用便在於守雌和不爭。懂得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世間萬事萬物,明白一切的生老病死、緣聚緣散都不過是自然變化,由此才可以做到隨緣應物,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道家追求的是清靜無為的境界,其最首要的、同時也是最難的一點在於使自己獲得心靈上的永恆安寧。

不論是學道、修道還是行道,也不論是道經師、精炁神還是慈儉讓,雖曰三寶,但中心不離一個「道」字。道教中有「三一論」,言有三而生萬物,而三者卻可以歸結於一。正如一炁化三清的道理,三清雖然異名,其根本之道未曾有變。

由是觀之,無論是先天三寶,還是後天三寶,都是人生在世生活與修行所不可丟棄的。道教的三寶信仰,更多的與「形神」的理念相符合,「形缺神不靈,神無形不生」。所以,三寶信仰實際是道眾對於自然與萬物生靈的敬仰,尊重「三寶」歸根結底就是對自然、對天地、對萬物、對自我的尊重。這不僅僅需要太上弟子的恆久修持,更需要世上所有人共勉之。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安寧,始於內心
做人,要學會波瀾不驚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