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留守女知青口述:我在延安「二次插隊」

留守女知青口述:我在延安「二次插隊」

18歲那年,我和鄰居的兩個哥哥擦乾離別的淚水,踏上了發往延安的專列。

一路上對窗外山山水水的新奇、對發放的香腸和麵包的喜悅,沖淡了離別的痛楚,一路上的歡歌笑語把我們帶到革命的聖地-延安。

留守女知青口述:我在延安「二次插隊」

就這樣,在到延安縣元龍寺公社西培村的第2天,我們就下地學干農活,開始了延安的知青生活。

從把苗當草鋤的無知,到熟練地操作鋤頭和犁,我成了真正的陝北人。那段歲月里,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我們的擔水接力。在陝北這特有的山溝溝里,從打水處到我們居住的土窯洞要經過11道彎,為了保證在這11個拐彎處不灑出一點珍貴的水,我們往往要在每個拐彎地方安排1名知青,採用接力式擔水的辦法。這一擔水擔回窯洞往往就是一個上午,但是看到滿滿的兩桶水,再看到一個個汗流的像落湯雞,我們對視著哈哈大笑,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

留守女知青口述:我在延安「二次插隊」

說起插隊時的生活艱苦,我當時確實沒有想過這些。或許是因為年齡小、思想單純,或許是因為我屬於要求思想進步的知青。但是,回想起當初最大的奢望——吃一頓不摻糠的玉米面窩窩,在四十年後的今天,確實聽起來讓人感覺既可笑又辛酸。

1970年底,我以出色的表現當上了元龍寺公社的婦聯主任。在元龍寺工作的七八年間,我走遍了元龍寺的溝溝壑壑,與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一直到1978年的夏天調回北京。

留守女知青口述:我在延安「二次插隊」

返京後的生活忙碌而平淡。在那25年中,雖然衣食無憂,但總有種情愫一直在縈繞著我,如同把至寶丟在了延安。於是,退休後的2003年3月,我決意選擇「二次插隊」,把自己的晚年再次送到曾經奉獻青春、流過汗水的家——延安!

我開「北京娃餃子館」的初衷,主要是聯絡老朋友,結交新朋友,多少有個事干,不圖掙多少錢。每天看著餃子館滿牆的插隊照片,時不時有插隊時結識的老鄉、朋友過來吃著北京風味的餃子,聊聊插隊歲月,真是有種難以言表的幸福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