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新:「中庸」新考

何新:「中庸」新考

原標題:何新:「中庸」新考


何新:「中庸」新考



《中庸》一書,是孔子嫡孫、曾參弟子子思所傳述,宋代以來被視作儒家一部重要的修身之典。


《中庸》所記述的中心是「中庸之道」。然而所謂「中庸」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則歷來失解。傳統代表性的解釋是朱、程之說。朱熹云:「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頤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此二說,可謂庸易而糊塗。宋儒經學,一無可觀,此為代表之論。因此,有必要重詁而新解之。


[附註:《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


在先秦儒家五種經典中,沒有《中庸》和《孟子》。《孟子》與《中庸》都是被宋儒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但是何謂中庸,卻從來沒有考證清楚。]



孔子曾對曾參說:曾參啊,我的道術可以用一個基本原理來統貫。(「一以貫之」)。曾子說:「是啊!」


曾子的弟子聽不明白,問:你們所談的道是什麼?


曾子回答:「夫子之道,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忠恕』。」


這一段對話很有意思——孔子認為,「忠恕」之道,是君子立身的根本和一貫之道。


[附註:曾參是孔子的弟子,而曾子之下又還有門人,表明儒者之內部組織是存在層級的。孔子弟子有七十賢人,門下弟子三千,則賢人相當於班級之長也。]


而在《論語·雍也》中,孔子又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孔子還說過:「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何按:久應讀為就,即至)矣。」


一曰忠恕,一曰中庸,孔子認為就是君子的根本之道。故我竊以為,忠恕之道其實質就是中庸之道。這一點,古今言儒家及中庸之道者,由於語言訓詁的原因,皆未之明。


按:「恕」從「如」得音。「如」者,「容」也,一音之轉。庸,古字與容、融通用(黃侃、楊樹達均有說)。


[附註:榮者,英也。古語言榮英音通,一如「如」、「庸」。如音通容音,而容音通庸音。例按:《莊子·胠篋》「容成氏」,《通鑒外紀》引《六韜》作「庸成氏」。《荀子·修身》「庸眾」,《韓詩外傳》引作「容眾」。《國語》「祝融」,《路氏》注引《山海經》作「祝容」及「祝庸」。]


故所謂「中庸」,即「中容」(所以先秦火神仲容(祝融)亦寫作仲庸)。從語源訓詁學看,中庸與「忠恕」字本相通。所以孔子所言的「中庸」之道者,亦即「忠恕」之道也。



孔子不止一次談論「忠恕」之道,他認為是君子立身的根本之道。


例如:《風俗通義》引孔子曰:「君子之道,忠恕而已。」


《論語·里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衛靈公》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一以貫之」,即今語「一貫。」王弼云:「貫,猶統也。」皇侃說:「道者,孔子之道也。貫,猶統也。譬如以繩穿物,有貫統也。孔子語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貫統天下萬理也。」


《東塾讀書記》:「宋儒好講一貫,惟朱子之說平實。《朱子語類》云:『當譬之:一便如一條索,那貫底物事便如許多散錢。須是積得這許多散錢了,卻將那一條索來串列,這便是一貫。』」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在孔子看來,中庸之道是儒者的根本做人之道。



從訓詁看,「忠」有三解。


一曰中,兩極之間曰中。不偏不倚為中,中道也就是正道。持中道,即守乎中道。


《禮記大學》說:「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方方正正之道。


《禮記中庸》引孔子論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從容中道,聖人也。」


還應當看到,「中」對於儒家之所以是重要概念,不僅是取其中正之義,還有含蓄內斂(藏中)以及協調中和之義。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的第二語義曰致誠。中字從心,即忠。忠者,誠心誠意也。《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中的第三語義曰盡情儘力。皇侃《論語疏》引王弼云:「忠者,情之盡也。」


顧炎武《日知錄》:「元戴侗作六書故,其訓忠曰:『盡以致至之謂忠。』」


所謂「恕」的語義,即「寬恕」,寬容。


王弼云:「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六書故》訓恕曰:「推己及物之謂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孔子重視「恕」道。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仲孫何忌問於顏子:「一言而有益於仁」,顏子曰:「莫如恕。」


總括上面的討論:孔子以「智、仁、勇」為君子之三達德,而以中庸、忠恕為立身之大道。


綜上論:「中心為忠,如心為恕。」守中曰忠,「以德報怨」而容物,即「恕」也。《中庸》說:「忠恕違(為)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附註:此句歷來失解。難點在於「違」字。違者,非違反之義,而當讀作「為」。所以違道不遠,不是遠離道義,而是說忠恕之道離我們不遠——只要做到己所不願,勿施於人。]


儒家修身,主張內心守中持正,做事情盡責,對人寬容,此美德曰「忠恕」,也就是中庸之道。所以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守持中道而大度寬容也。

總而言之,中庸之道者,即忠恕之道也。中庸、忠恕,是謂儒者之達德,亦即孔子所主張君子要一以貫之而奉行的立身之道,君子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時事 的精彩文章:

朝千里:質疑「露臉」中國故宮的「古希臘文物」
林鵬、諸玄識、董並生:作為偽造「古希臘」工具的「西方考古學」(中)

TAG:何新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