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為陳列平未獲諾獎鳴不平時,我們應該談些什麼

當我們為陳列平未獲諾獎鳴不平時,我們應該談些什麼

  來源: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 


  相關閱讀:專題:2018諾貝爾獎揭曉


  10月1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公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幾乎同時,業界爆發出對「陳列平」的關注。


  華人科學家、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陳列平發現了PD-L1抗體在癌症治療上的作用並將其推至臨床。

  業內專家評論,陳列平奠定了腫瘤免疫調節分子領域的半壁江山,這樣的一個人卻與「諾獎」擦肩而過,讓本屆諾貝爾獎的掌聲中夾雜著幾分唏噓。


  面對質疑之聲「諾貝爾獎評委會不公正」「華人科學家陳列平應共獲此獎」……《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專家。截至記者發稿,尚未收到陳列平就此事做出的評論。


  《中國科學報》:關於此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結果,大家在質疑什麼?


  陳列平在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同事:


  諾獎頒獎要看給誰,以及為何頒獎。而此次諾獎的「這碗水」沒有「端平」,它的給法有點怪。


  首先,此次諾獎的獲獎標準和理由不清楚、不明確。不論獲獎理由是「發現該基因」「發現該基因的T細胞抑制功能」,還是「發現該基因對腫瘤的治療作用」,獲獎人都不應該是艾利森和本庶佑的組合。


  其次,在獲獎的調研報告解讀中也有部分誇張之處。


  《中國科學報》:這些質疑的依據是什麼?


  陳列平同事:


  眾所周知,諾獎只頒給該領域的最早發現者。

  的確,毋庸置疑,艾利森發現了CTLA-4抗體對癌症的治療功能,本庶佑發現了PD-1基因,陳列平發現了PD-L1基因。


  但真正把PD-1/PD-L1抗體引到腫瘤免疫治療的是陳列平,因此,陳列平應該屬於發現PD-1/PD-L1基因及其T細胞抑制功能,以及該途徑腫瘤治療功能的共同獲獎人之一。這三點都是陳列平的貢獻。


  如果是發現CTLA-4基因或者該基因的T細胞抑制功能,就給諾獎的話,艾利森則無權獲獎,因為他不是第一個發現CTLA-4基因及其T細胞抑制功能的科學家。


  某不具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日本獲得這麼多諾獎,其實有其特有的門道,比如,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設立Japanese office,這其中有很多不宜公開的事情。對於此次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爭議,各有各的討論。


  受美國科學界主流影響,陳列平雖是美籍華人,但由於各種原因,他在美國科學界還是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壓制,甚至是排擠。出於民族感情,以及前年「復旦-中植科學獎」事件,我也替陳列平鳴不平。


  《中國科學報》:這次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到底公不公平?


  陳列平同事:


  此次諾獎的頒獎詞是「因發現抑制免疫調節的癌症療法而得獎」,這對陳列平來說,非常不公平。


  正如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評論:「本庶佑的發現和抗癌藥物無關;艾利森的發現無法解釋為何PD-1如此重要,兩人得獎的真正原因是PD-1抗體是「神葯」,而從理論到實踐,把PD-1抗體推到現在的是陳列平」。

  某生物醫藥重大專項負責人:


  很多人沒有搞清楚諾獎的評選標準,這個問題和屠呦呦的青蒿素問題是一樣的。


  屠呦呦最早發現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得到了青蒿素粗品,後經過分離純化得到了青蒿素原型,後人再做也不過是工作改進,不屬於原創。而現在市場上的青蒿素,已經是基於屠呦呦的研究發現,進行結構改造後的青蒿素。


  陳列平的研究問題和這個類似,他不是這個靶點的原創發現者,他只是偶然發現這個靶點不錯,率先完成了後期的產品研發工作。


  陳列平做的是轉化應用,他的貢獻在於獨闢蹊徑,把這個靶點用在腫瘤治療上。


  其實,這項工作很多人在做,但這項工作風險很大,需要勇氣,且運氣和經費一個都不能少。


  一些人為陳列平鳴不平,大抵是不清楚諾貝爾獎的評獎標準,諾貝爾獎幾乎永遠不會授予做應用轉化的人,產業界的人士也不會得到,它只是基礎研究的狂歡。


  北京某三甲醫院院長:


  中國的部分科學家對諾獎的期望太高,屠呦呦獲諾獎國內很多人也說不公平。


  一方面,國人心中覺得瑞典不喜歡中國,不會把獎頒給中國人;另一方面,他們覺得我們的研究水平很高卻不容易被承認。

  其實諾獎的評審相對比較公正,這和諾獎是瑞典人所創立的沒關係,此外,陳列平是美籍華人。


  某不具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首次發現CTLA-4是在1987年,這也的確不是艾利森的成果,但他是第一個將CTLA-4作為癌症治療靶點的人,這次諾獎的獲獎理由主要側重這一方面。


  就該領域的研究貢獻而言,誰拿這個獎,確實存在爭議,但確定的是,不可能是一幫人共享這個榮譽。


  如果存在第三個獲獎人,多位科學家都有資格競爭這個位置,艾利森和本庶佑是主要的貢獻者。


  《中國科學報》:在意獲獎與否的我們究竟應該在意什麼?


  某生物醫藥重大專項負責人:


  我也不認為與諾獎擦肩而過的陳列平會有遺憾,他已經得到了屬於他的東西。通過此次事件,我認為我們不要太過於看重諾獎,因為它只代表基礎研究成果。


  相比之下,我們更應該重視轉化研究,因為它能創造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發展,它所創造的效益也能使基礎研究收益。


  如果這些成果不能和我們的實際生活發生重大聯繫,比如,生物鐘影響我們的生活,青蒿素治療了瘧疾,PD-L1推動了抗腫瘤免疫療法……那麼,這些論文將永遠是一堆廢紙。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


  我從心裡真誠地對陳列平教授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華人免疫學家Tak Mak教授表示敬重。


  陳列平和Tak Mak都因其在腫瘤免疫學領域的發現和貢獻,而享譽國際免疫學界。我對這兩位科學家未獲得今年的諾獎表示惋惜。


  但是,我相信這兩位科學家作為國際一流的生物醫學家,對人類健康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載入生物醫學發展史冊。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教授黃剛:


  不管針對此次諾獎的爭議有多激烈,都不影響本庶佑獲獎,他當初就應該和利根川進一起拿到1987年的諾獎。


  在京都大學讀書時,有幸聆聽過本庶佑先生的課。印象最深的是他提出的「做學問要做醍醐味的學問」。


  我理解的「醍醐味的學問」就是那些深思熟慮的研究,讓人有醍醐灌頂般感覺的學問,也就是他說的「Try not be the first one, try to be the unique one。 」意思是說要做開創新領域的工作,不要在一個成型的領域添磚加瓦。


  當時讀書的我聽得似懂非懂,回頭看看,一路走來,他自己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免疫重排、Notch通路、AID、PD1……每一個都是諾獎級的發現。


  諾獎公布後,有很多人為沒有拿到諾獎的幾位科學家鳴不平,確實遺憾。但是像本庶佑先生這樣,夠拿好幾次諾獎的人拿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二十年前在京都大學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會有這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從熱兵器時代到信息化戰爭,這場沒有硝煙鬥爭怎麼打?
美政府:確保美國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