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什麼是烏鎮?

什麼是烏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




中國


正在經歷世界上最快速的城鎮化


1978年

城鎮化率還只有

17.9%

40年後的今天


這個數字已經飆升到近60%


也就是說


60%的中國人


都在努力適應

快節奏、高效率的城市生活


這是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


生活方式變革


(北京東三環的車流,攝影師@嚴磊







與此同時


作為快速城鎮化的副產品


古村古鎮大量消亡


人們甚至來不及惋惜


許多人因此產生了強烈的

古鎮情結



一種對

小尺度

慢生活

的嚮往

(出自木心的詩歌《從前慢》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幸運的是


仍有

不少古鎮因為各種原因得以保留


江南

最為集中


包括周庄、同里、西塘

、南潯、

(lù)

直等等


(25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分布,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在旅遊業的競爭壓力下


這些江南古鎮面臨著嚴重的同質化


普通人很難搞清楚它們之間的差異


但有一個古鎮卻很特別


烏鎮




它是古鎮


卻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古鎮


它很時尚、很前衛


烏鎮

戲劇節

蜚聲全國


世界互聯網大會

將其定為永久會址


它的百度搜索指數也是逐年拉高



遠遠超過其他古鎮


(江南古鎮百度搜索指數,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古鎮






1



誕生




烏鎮位於

浙江、江蘇兩省交界


隸屬浙江省桐鄉市


與上海直線距離110千米



距離蘇州、杭州62千米


(烏鎮位置圖,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這裡是太湖流域的沖積平原


地勢平坦、湖沼水系眾多


人們還開鑿出許多運河


作為南北大動脈的京杭大運河


便從烏鎮的西側流過


(烏鎮外圍水系圖,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烏鎮內部也被眾多河流分割


最重要的三條河道


形成了一個顯著的十字形


將烏鎮分割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域


區域外圍分別設置柵欄防備匪盜


因此得名東柵、西柵、南柵、北柵


這便是烏鎮的第一個元素


流水


(內部水系圖,

現在烏鎮景點主要分布於東柵、西柵,

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藉助水運的便利


烏鎮從宋代起逐漸發展

為江南貿易重鎮


到明清時


其規模及繁華程度已經不亞於一個郡縣


(出自明代嘉靖時期《烏青鎮志》)




「財賦所出甲於一郡」


「富商大賈數千里輦萬金而來


摩肩接袂如一都會」




富裕的烏鎮人

臨水構屋


房屋

多為一二層,精巧宜人


或是青瓦為頂、木板為壁


或是粉牆黛瓦,

簡潔雅緻


(親水建築,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為增加利用空間


烏鎮人

將房舍的一部分架設於河上


下面用圓木樁或石柱打入河床中


人稱

「水閣」


(水閣,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水閣三面臨水


有的下方還可以停放小船


一眼望去


清漣的河水上水閣錯落有致



一幅真正的「人家盡枕河」畫卷


這便是烏鎮的第二個元素


人家


(水閣,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從空中俯瞰


烏鎮人家

馬頭牆依次錯落


(馬頭牆,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中間形

成狹窄的巷弄


(巷弄,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巷弄通向主要街道


連接著被流水分割的小鎮


部分街道以黑瓦蓋頂


形成

廊棚



即帶屋頂的街道


(廊棚,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街道

兩側商鋪毗鄰


人流來往、

熱鬧非凡


形成

街市


街市商家往往在一層開店納客


二層用於坐卧起居


形成下店上宅的特殊格局


(下店上宅,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街道遇水則搭橋而過


最多時烏鎮的橋樑多達120座



可謂百步一橋


它們風格各異


包括

單孔

拱橋


(單孔拱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三孔

拱橋



(三孔拱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折橋



(折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平橋


(平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最引人矚目的


並列而設、

上覆挑廊

的兩座相同石橋


名為

逢源

雙橋


喻意左右逢源



(雙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這些便是烏鎮的第三個元素

小橋


小橋、流水、人家



三大元素相互組合


創造出詩畫美景


(小橋流水人家,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搖櫓船兒輕舟逐浪



穿橋過岸、水聲不絕


(轉船灣,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水街相依、橋屋相連



家家面水、戶戶枕河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於是


如同一幅水墨長卷的烏鎮便建成了



它將江南水鄉的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素雅又不失繁華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2



拯救




進入20世紀後半葉


由水運拉動的江南貿易網路瓦解


眾多古鎮風光不再



烏鎮也失去了往昔活力


年輕人大量外


只剩下老人孩童

過著被遺忘的生活


20多年前的烏鎮西柵,

攝影師@徐建榮







河水邊堆放著垃圾堆



成片的民居年久失修成為危房


(20多年前的烏鎮西柵,攝影師@徐建榮







當時到訪烏鎮的畫家陳丹青說


(陳丹青1995年10月到訪烏鎮,轉引自浙江在線




「那種沒落頹敗······像一個炊煙繚繞、雞鳴水流的地獄」




另一方面


20世紀90年代


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快速發展


國家又接連推行雙休日和

黃金周制度


城裡人開始湧向古色古香的古鎮


距離上海較近的周庄、西塘率先爆棚


兩鎮遊客總數高達百萬


而偏遠的烏鎮卻

沒有意識到古鎮的價值


甚至把數十條青石板街巷

改成了水泥路


(江南古鎮分布圖,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1999年


後知後覺的烏鎮終於覺醒


掌門人

陳向宏

帶領烏鎮人



對古鎮的三個板塊依次進行保護性開發


東柵、

西柵,

然後又是烏村


他們沒有採取

大拆大建、

修造假古董的方式



而是

遵照「修舊如舊」的原則


鄰近鄉里

收集舊料


將鋪好的水泥路面

全部恢復為青石板路


(攝影師@史波君






石板路之下


鋪設

水管、電力線、電話線


讓古鎮居民享受現代生活的同時


也不會有電線杆影響風景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陳年的門窗修好後不是油漆一新


而是按古法用桐油兩度


(攝影師@朱福升







斷壁殘牆被完整修復


牆面

不是粉刷鮮亮


而是將白灰與黑灰混合


力求呈現本真風貌


(攝影師@

朱福升






損毀的小橋


則從史料中仔細查證


一磚一石修葺穩固


(圖片源自@VCG







修整後


一個沒有電線杆的

江南小鎮


完整再現


(烏鎮郵局,攝影師@

金炳仁






蜿蜒的路面遠遠延伸


兩側木質鋪面和磚質牆體交替呈現


街巷空間尺度適宜



充滿了歲月留下的痕迹


(圖片源自@VCG







一排排水閣枕水而居



(圖片源自@烏鎮景區







72座古橋凌波架設


(攝影師@楊大川







古樸的街道依水前行


(攝影師@

許勉







貼心的廊棚撒滿陽光


(廊棚,

攝影師@

袁偉東







馬頭牆

層層疊疊


中間還點綴著綠樹鮮花


(圖片源自

@烏鎮景區







藥鋪、當鋪、

染坊、酒坊


各種手工作坊一應俱全


(藍印花布染坊,攝影師@

Tommy天宇







北邊的濕地中


還有一片不大的龍形田地


根據種植作物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圖片源自@烏鎮景區







華燈初上


整個古鎮沐浴在餘暉中


好一片小橋、流水、人家


(攝影師@

李力群







烏鎮重新

煥發了生機


但是江南古鎮眾多


烏鎮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呢


(被雪覆蓋的烏鎮西柵,攝影師@金炳仁









3



超越




2014年起



中國決定每年舉辦一屆


世界互聯網大會


大會在選擇會址時


烏鎮的優勢便凸顯出來


它經濟發達


既能代表中國悠久的傳統文明


又能感受周圍濃厚的互聯網經濟輻射


類似於世界經濟論壇的舉辦地

瑞士小鎮

達沃斯


烏鎮正是因此「一躍」成為大會的永久會址


(烏鎮互聯網會展中心,圖片源自@烏鎮景區)







每年冬季

中國及全球的互聯網精英齊聚烏鎮


千年古鎮

站到了信息時代的最前沿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攝影師@徐王立)







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


作為一個古鎮


最出彩、最接地氣的是


它在文化上的創新




歷史上的烏鎮


曾有著相當濃厚的

文化基因


自宋到清

居然產生了

64名進士、161位舉人


在現代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當屬文學家

茅盾


他是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長



以他名義設立的「茅盾文學獎」


是中國文學創作的最高榮譽之一


(茅盾故居,攝影師@徐建榮







茅盾之後


烏鎮還走出了作家、畫家

木心


他的弟子陳丹青

同樣廣為人知


(木心紀念館內部,圖片源自@烏鎮景區







烏鎮超越古鎮的舉措


便是從它的文化基因開始的



它先後引入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


建立木心紀念館、木心美術館


大力推廣相關的作品


(木心美術館,圖片源自@烏鎮景區







2013年


由陳向宏

、黃磊

、賴聲川、孟京輝共同發起的


首屆

烏鎮戲劇節

正式舉辦


烏鎮開始向文化小鎮升級


其演出場所形式多樣


涵蓋街頭表演



2017年10月26日

烏鎮戲劇節街頭表演,攝影師@

李力群







數個戶外劇場


(水劇場,攝影師@李力群)







在走路可到的範圍內


還有十

余個大小不一的室內劇場


組成了一個琳琅滿目的劇場群


其中


烏鎮大劇院


由著名建築師姚仁喜設計


佔地5.4萬平方米、

投資近5億元


是烏鎮最具特色的新地標之一


(烏鎮大劇院,攝影師@吳清山)







前五屆戲劇節共吸引

100多萬遊客觀賞


已經成為

中國最受歡迎的戲劇節之一


而今年10月18日舉辦的第六屆烏鎮戲劇節


演出規模將更加

龐大


來自中、美、日、澳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


近30部劇目會在烏鎮集中上演


(烏鎮戲劇節海報,圖片源自@烏鎮戲劇節)







從觀光小鎮

到度假小鎮



再從度假小鎮

到文化小鎮


烏鎮一步步升級


它曾是小橋流水人家


但又超越了小橋流水人家


它既是古鎮


又超越了古鎮


(圖片源自@烏鎮景區)







P.S.  

主要參考文獻:阮儀三《烏鎮》、李昕《轉型期江南古鎮保護制度變遷研究》、周婷《烏鎮古鎮傳統空間研究》、《烏鎮志》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風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每張老照片里都有一個你未曾見過的中國
在生活面前,九零後和每代人一樣苦逼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