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專訪導演吳昱翰:《李茶的姑媽》很麻花又很不麻花

專訪導演吳昱翰:《李茶的姑媽》很麻花又很不麻花

十月看開心麻花,似乎漸漸成為一種習慣。

2015年《夏洛特煩惱》、2016年《驢得水》、2017年《羞羞的鐵拳》,三年三部,部部大賣,全無失手。開心麻花已然成為國內大銀幕上的喜劇招牌。

到《李茶的姑媽》,開心麻花繼續「新人導演+舞台劇改編」模式,導演吳昱翰和主演黃才倫都是舞台劇原班人馬。這部「國慶檔准爆款」新作上映,也恰逢開心麻花15周年,這於麻花和自己是否有什麼特殊意義,吳昱翰表示「沒想這麼多,所有關注點都在創作上」。

吳昱翰《李茶的姑媽》導演

電影上映前夕,吳昱翰接受麻辣魚獨家專訪,坦誠電影是個龐大的工業,從演員到開心麻花舞台劇導演再到新人電影導演,「最缺乏的是經驗,需要在各方面學習和吸收」,最不擔心的是故事和麻花團隊的表演。

面對公司前幾部戲的大爆,吳昱翰直言壓力更多來自於自己。但他同時也表示,其實《姑媽》是一個「很麻花又很不麻花的戲」。

開心麻花「成長最快」的作品

《李茶的姑媽》是開心麻花的招牌舞台劇之一,講述了一場金錢、謊言引發的「真假姑媽」人生錯位故事,屬於麻花慣常的小人物、金錢價值觀主題探討。15年底巡演至今,《姑媽》經過近800場的舞台表演打磨和數十萬觀眾的檢閱,「爆笑」、「解壓」是觀眾提及最多的標籤。

巡演不到一年,舞台劇《李茶的姑媽》就力破300場。作為2016年國內最成功的商業舞台劇,2016年底,公司決定改編電影,但他們同時也在忙著2017賀歲大戲《莎士比亞別生氣》。時間緊張,為了保證創作不間斷,他們又請到之前合作過的編劇吳瑾蓉把原有舞台劇梳理成分場大綱的形式,按照電影的結構重新開始創作。之後,吳昱翰和編劇錢晨光在這版基礎上閉關做劇本,一兩個月,整體劇本定稿。

梳理《李茶的姑媽》時間線,從2015年10月開始準備,12月開演,16年巡演,年底決定改編電影,正式從17年5月份開始寫電影劇本,7月去勘景做劇本調整,11月開機拍到18年2月份,再做剪輯、後期到9月底上映。相比於《夏洛特煩惱》和《羞羞的鐵拳》,《姑媽》算是開心麻花「成長最快」的作品。

但吳昱翰並不認同劇本時間只有一兩個月的概念,他認為,舞台劇演了700多場,他們看每一版的表演優勢,吸收每一場最好的細節,保留好的,創作新的,劇本一直都在修改,最後再根據電影劇本的需要做調整。「有舞台劇的基礎在,整個過程都在創作,才會變成電影。」

在吳昱翰的理解中,《姑媽》一定是先有故事、人物基礎,才可以改編成電影,舞台劇部分當然屬於電影的創作時間過程。

從舞台劇到電影,面對兩種不同媒介觀眾時,如何調整把控內容尺度也是改編中要考量的重要部分。

「爆笑,但帶點顏色」。吳昱翰解釋說,所謂「顏色」的尺度其實是相對的,因為舞台劇對涉及兩性關係的運用其實很正面,都是為了人物關係和推進情節而設,這些點並沒有特別過分的誇張和刻意渲染。所以主創和舞台劇觀眾們並沒有覺得不妥。

雖說舞台劇觀眾包容性強,但電影鏡頭會放大很多細節,所以電影《姑媽》對舞台劇里可能涉及尺度的點進行了大量刪減,只留下情節相關,包括誇張的人物性格都有所收斂,只保留最關鍵的一小部分。

電影和舞台劇「太不一樣了」

9月底《李茶的姑媽》電影上映同期,舞台劇也在多個城市繼續上演,這種舞台銀幕聯動,於觀眾到底是分流還是聚合?

過往經驗看來,電影傳播,確實可以反哺舞台劇市場,去年《羞羞的鐵拳》在被電影「劇透」的情形下,依然有一個很好的上座率。而一些觀眾也是因為看過舞台劇才走進影院。開心麻花影業總經理劉洪濤也曾有言:一開始做電影,麻花的目標觀眾就是話劇觀眾,只要這批觀眾去看,就能帶動口碑。

吳昱翰說,這也是一種互哺互助的「營銷策略」,而之所以不擔心被電影「劇透」,在他看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兩個版本的《姑媽》「太不一樣了」。

在電影里,考慮到故事架空,假定性很強的設定,劇組想要一個遊客不多,觀眾不熟的私密之處。跟舞台劇搭建的兩層小樓不一樣,電影最終選擇在馬來西亞蘭卡威的一個島上取景拍攝完成。

在呈現方式上,《姑媽》建立在原本成熟的故事內涵和人物關係上,舞台劇有影視上達不到的調度。舞台劇假定性很強,看不清細節,在假的環境里,觀眾容易相信你說的台詞。而電影里的這種誇張奇怪無厘頭就會不成立,直接搬過來很不合適。針對兩種媒介的不同觀眾、視聽感覺和觀影關係,電影《姑媽》所有的鏡頭、節奏,都會扔掉舞台劇的場景和調度,完全為電影思路設計。

他進一步解釋,舞台劇和電影版《姑媽》,儘管來自同一個故事,但各自有各自的優勢,各自有各自的特點,都會帶來觀感上不同的刺激:觀眾看舞台劇的時候會覺得這個戲太適合舞台劇了,而電影《姑媽》是另一套很新穎的,跟舞台劇呈現方式完全不一樣的視聽感覺,兩種語言,兩種氣質。

籍此,吳昱翰定義《李茶的姑媽》很麻花又很不麻花。

吳昱翰介紹,《姑媽》保持了麻花以往有的優勢和精彩程度,但又跟麻花之前的戲氣質很不一樣。他們想讓觀眾丟掉「麻花舞台劇改電影,就是話劇直接拍」的觀念。而現在電影化做得足夠了,他們在電影一些場景中又「會故意找回一些舞台的感覺放在裡面。」

「因為麻花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演員們強大的表演能力和配合度,在舞台上體現了很多,我們也希望把這種特點拿到電影里,保留一些麻花基因,讓舞台跟電影的感覺結合得很好。」

劇界黃埔」能否撬動麻花宇宙

3年前,得益於開心麻花首部大電影《夏洛特煩惱》14億的爆發,不少人才知道開心麻花是做舞台劇的,連續出品的喜劇電影票房口碑大爆,「想快樂看開心麻花」漸漸成為行業潮流風尚。

隨著沈騰、馬麗、艾倫、常遠等一眾麻花元老級演員被更多觀眾認識,開心麻花也被稱作「喜劇屆的黃埔軍校」,從2003年第一部話劇《想吃麻花現給你擰》開始,今年正值開心麻花15周年。15年之間,開心麻花從一部話劇到漸漸有了4部主控的院線電影,從最早只賣出六七張票,到今天的喜劇品牌,都是一個行業和時代的跨越。

15年前何炅謝娜主演的《想吃麻花現給你擰》,十分顯「麻齡」

15年走過,到底如何評價開心麻花的喜劇風格?

吳昱翰說,麻花囊括了所有跟喜劇有關係的技巧在裡面才是麻花,因為創作團隊強大,每一個人擅長不同的喜劇創作方式,集合在一起才有力量。

在他看來,做喜劇是有技巧的。麻花的喜劇風格不止於無厘頭、台詞梗、倫理梗、還特別講究人物關係錯位,所以即便戲中人物說一句挺正常的話,觀眾也會覺得好笑。

吳昱翰認為,喜劇是一種技巧,不是門類,所謂好的喜劇也就是好的故事、好的人物。而好的喜劇囊括的東西很多,但一定要故事內涵為先,也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不能單純抖包袱而情感層面為零。

被問到與麻花接下來的合作,吳昱翰表示還是「跟之前一樣做創作」。據稱,電影《姑媽》拍攝期間,麻花的演員們每天早早在現場等待,每過一條戲,全員都會鼓掌支持。而這,都源於麻花的舞台精神。

至於開心麻花15周年後的規劃,我們或許可以從其對於電影的界定上窺探一二。

從「開心麻花銀幕巨獻」《夏洛特煩惱》、「開心麻花第二部電影」《驢得水》,到「開心麻花第三部電影」《羞羞的鐵拳》,每部電影的「麻花」 品牌總是大於導演和演員品牌,而到《李茶的姑媽》,影片定義成「開心麻花電影」。

弱化數字,強化品牌。無論是投資公司導演閆非、彭大魔的《西虹市首富》,還是意圖想要把《姑媽》做得更電影化,都能看出開心麻花事業版圖創新求變的野望。

與此同時,圈外的觀眾也在期待中張望:《李茶的姑媽》能否開啟麻花電影宇宙新篇章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 的精彩文章:

它有華語片最甜CP,看完想去紐約過秋天
他用史實級長鏡頭,拍了部二流科幻片

TAG: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