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對於遊客而言,是景點;而鐘鼓樓對於老北京人來說,是生活。

「我的家就在,二環路的裡邊,這裡的人們,有著那麼多的時間……說著明兒早晨是誰生火做飯,說著明兒早晨是吃油條餅乾……鐘鼓樓吸著那塵煙,任你們畫著他的臉……我的家就在,鐘鼓樓的這邊,我的家就在,這個大院的裡邊。」每當看見眼前沉默的鐘鼓樓,我的耳邊就響起何勇的這首緩緩道來的《鐘鼓樓》。

鐘鼓樓與周邊形成的衚衕、四合院居住區,是北京古都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大量的歷史人文信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民俗文化特徵,「暮鼓晨鐘」是市民對老北京的記憶,也是「老北京」的象徵。

有人曾說,如果天安門是北京城尊貴的面孔,那麼鐘鼓樓則是它樸素的心臟。此言非虛。站在景山上,若向南眺望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背後恰好便是鐘鼓樓。在六百餘年的時間裡,晨鐘暮鼓,就是北京跳動的脈搏,日復一日地撞擊著,這座城裡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的集體記憶。

滄桑歲月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100多年前的鼓樓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古代,凡是重鎮,大多建有鼓樓。戰時,它用以瞭望告警,平日里,鼓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報時。北京的鼓樓,最早興建於元代至元九年,初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之意。在歷史的更迭中,它數次損毀,也數次重建,現在的鼓樓,是明永樂十八年重建的。鼓樓坐北朝南,四周砌有矮磚牆,門前有石獅一對。整座鼓樓由台及樓兩部分組成,台的南北側各有券門三座,左右側各有券門一座。鼓樓里有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分別代表著一年和二十四個節氣。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北京的鐘樓,舊時為放置報時器具的地方,也曾數次遭火焚毀,現有建築是乾隆十年所建。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鐘樓里有一口明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銅鐘,重約63噸,是我國最重的銅鐘。大鐘最初用鐵製造,重24噸,因音量不夠,改鑄銅鐘。這座鑄造於明永樂年間的銅鐘是國內目前已知最大最重的古鐘,號稱「鐘王」。 鐘樓大鐘的鑄造地,就在如今的鼓樓西大街,名為鑄鐘廠衚衕。

晨鐘暮鼓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在沒鐘錶的年代,鐘鼓樓的意義非同尋常,指引著人們的日常起居、生活勞作。所以什麼時間擊鼓撞鐘,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清朝將一夜劃為五更,每更兩個小時:初更時先擊鼓後撞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至四更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人們夜間休息;五更時先行鼓後撞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暮鼓晨鐘」。擊鐘鼓時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快慢相間計六次,共108響,算報完一個時辰,有「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古人通過銅刻漏來計時,提醒鐘鼓手敲鐘擊鼓。清代計時儀器改用時辰香,嚴格定製的時辰香為盤旋狀,均勻燃燒,在經過精確計算的刻度上懸掛小球,下接金屬盤。當香燒到該刻度,球掉入盤中報時,提醒鼓手擊鼓。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古代實行宵禁政策,明清時法律把這一條改為「夜禁」,規定更加明確:初更敲響暮鼓,禁止出行;五更敲響晨鐘後才允許百姓進城上街,除突發疾病、生育、死喪可以通行外,人半夜三更隨意在街上走動,就觸犯了「犯夜」罪名,是要受笞打刑罰的。

北京心跳

隨著歷史的發展,鐘鼓樓的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元、明、清三朝,鐘鼓樓作為古都的報時中心,鼓樓置鼓,鐘樓懸鐘,"晨鐘暮鼓"循律韻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勞作均以此為度。過去,鍾、鼓樓的報時之職由清宮鑾儀衛承擔,1924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後,鐘鼓樓便失去了報時功能。

在北京人習慣由北京站和電報大樓的《東方紅》樂曲報時之前,在日復一日的晨鐘暮鼓中,鐘鼓樓風雨無歇地報送了600年的標準「北京時間」。伴隨著王朝的落幕,鐘錶的普及,鐘樓「啞」了, 鼓樓「聾」了,它們用沉默封存了一個逝去的時代。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民國十三年(1924),為使民眾勿忘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的國恥,鼓樓易名為「明恥樓」,後恢復原稱「齊政樓」。1925年,鼓樓下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館」,展出礦物標本、海洋動物標本和鳥獸標本,還有礦山模型、油井模型、人體骨骼模型等,並設有圖書館和代人寫字處。鐘樓則改建為教育館附屬的電影院,鐘樓廣場也被開闢為「民眾商場」。

鐘鼓樓下孕育出了欣欣向榮的市井生活。別看面積小,這座「民眾商場」與當時的天橋齊名,是固定的集市,也是平民娛樂場所。場內的東南角和西北角各設有一座固定的茶社,分別叫「第一民眾茶社」和「第二民眾茶社」。據說相聲大師侯寶林就曾在此學藝。每個攤子都在長案和板凳旁支起遮陽傘。孩子們則總是圍在賣蜜餞杏干、螺絲糖等零食和賣木刀、面具、萬花筒等玩具的攤位前,留連忘返。據民俗學家常人春說,這裡還有賣藥丸、吞寶劍、拉洋片、變戲法和耍狗熊的表演。少不了還有各式北京特色小吃,什麼扒糕、涼粉、灌腸、豆汁兒、爆肚、炸糕、驢打滾、茶湯、油茶……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紫禁城背後藏著古都的「心跳」 這裡是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

1957年,鐘鼓樓被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鐘鼓樓進行建國後的首次大規模修葺,1987年鼓樓對外開放,1989年鐘樓開始接待遊客參觀。1996年,鐘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鐘鼓樓已經成了北京城的一個符號。那些密密匝匝的小衚衕,那些沿街叫賣的小販,那些坐在門前嘮家常的老人,那些振翅飛過藍天的白鴿,讓已然沉寂的鐘鼓樓,重新鼓動起北京城的脈搏。我們為它揮毫潑墨,為它淺吟低唱,也為它見證的那些歲月百轉柔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