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閱讀的本質是社交

閱讀的本質是社交

文/豆蔻妹妹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讀書的人,一種是不讀書的人。關於讀書最大的誤解,就是許多人認為閱讀是枯燥孤獨的。甚至把這種孤獨當做一種無上榮耀去標榜,對比其他人形成優越感,看不起那些不讀書的社會人。

殊不知讀書的屬性,其實是社交,只不過你是和一個已經把要講的話寫到紙上的人聊天罷了。

你閱讀他已經成熟的思考體系,從描述中領悟出他的悲傷快樂來,與一個情感豐富,心智成熟的人聊天,自然不會孤獨寂寞。讀者不但不孤獨,優秀的讀者有時候會更加專註,更容易進入忘我的狀態。

既然讀書的屬性是社交,那麼與日常的社交行為就沒有什麼高低之分,閱讀紙上文字不見得就比聽別人講話更高貴,如果能與作者面對面聊天,我完全有理由不閱讀他的書,直接聽他講話啊。這就是為什麼有「請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俗語。

閱讀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我想大多數人都考慮過這個的問題。如果我們接著讀書的屬性是社交這一基本點向下思考,就很容易得出閱讀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尋求認同,二是尋求質疑。

人類的活動以群居為主,在團體中的人,只有尋求認同,尋求和自己相同性格、看法、愛好的人在一起,人才會感到安全,內心安定。能夠在書里尋求到認同感的人,會越來越自信,找到信仰的來源,加強自己的思考方向與出發點。

但這同樣也會帶來弊端,一味地尋求認同,會使得讀者陷入思維情感的死胡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自拔,無法接受不同的觀點,相佐的立場,從而越來越固執、偏執。

尋求質疑也是閱讀的一種目的。人們雖然是群居生活,容易對自己認同熟悉的東西產生親切感,容易忽略「偏見」。但是人類同時有求知向上的本能,願意學習新的事物來保護自己,而人們學習的過程大多以社交的形式實現,比如父母言傳身教教育後代尊老愛幼,關愛他人,教師通過集體教學的方式傳授知識,朋友之間通過互相觀察、交往、等學習為人處事知道。

準確地說,尋求質疑,是做好了迎接新知識新世界的挑戰,尋求質疑只是懷疑自己、懷疑書中表達的表現。以質疑心態讀書的人,抱著學習敬仰的態度,和作者對話,更容易發現與自我不同的觀點,同時也更願意更新自己的思維體系,修正自己人生的地圖。

但如果讀者在尋求質疑的角度中,只承擔了搬運者的角色,吸納為主,那麼也會造成讀者本身擁有的體系被拋棄等不好的效果。從求知的意義上出發,尋求質疑更好的閱讀方法可以引出探索式閱讀,批判性閱讀等等閱讀態度來。

當一個讀者與書籍交互使用時,閱讀的本質是社交。

如果幾個人共同閱讀書籍的時候,閱讀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將社交進行地更為徹底,延伸至構建自己獨特的文化圈。

什麼叫做自我獨特的文化圈呢?

這是筆者從《相約星期二》中提煉出的名詞。這本書里的主人公莫里教授告訴他的學生米奇說:

我們的文化教育我們的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學會自己去構建屬於自己的文化圈,經營自己的文化圈。

構建自我的文化圈,筆者理解為:建設自己遵守的社會道德規則、自我價值、人生追求、終極目標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構建自己的社會規則,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遵守交通、法律,而是在行為上追求內心的道德規範。

生活中,各種世俗的原因下,我們的生活圈子總是不可避免會相對固化,而讀書會卻能讓我們在穿越時空,讀破萬卷,神交古人的同時,聆聽一下書友不一樣的感嘆,教誨,甚至接受他們的指導。

通過讀書會,別人的經歷成了自己的積累,讓自己少走一點彎路,更快的成長;自己的道路成為了別人的平行時空,他看到人生絢麗的另一種可能。

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經受大家實踐,感受出來領會出來的文化,而不是社會媒體宣傳出來的文化。

蕭伯納曾說,你我之間蘋果的互換,結果仍是每人只有一個蘋果,但你我思想的交換,每人將有兩種思想。我想這句話除了表面意思,更有友人之間交換靈魂,朋友惺惺相惜之意,你不再是孤獨的你,我也不再是無聲的我,我們具有相同的思想,認同感親切感油然而生。

帕斯卡爾亦言,人類是會思想的蘆葦,然而個體的思想不盡然是最好、最全的,經由思想的碰撞,或許能形成超越個人見解、啟迪你我的新東西。誠然,交流討論,碰撞衝突的過程就是質疑懷疑的過程,經歷了探索,我想我們的認知會更進一步,我們更了解書友,更願意和書友建立深厚的友誼,追求多姿多彩的人生價值。

這是我們的文化圈。有和自己思想相近的同路人,也有另一種美色彩的特立獨行者。我們雖然不一樣,但是我們願意寬容地對待不同,你我都因為個性而精彩,但卻殊途同歸,我們都是為了實現更好更適合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就是我理解的閱讀。

左岸記:伊瑟爾的兩本著作《文本的召喚結構》和《閱讀活動》都把文本意義產生的問題作為核心加以論述,他認為,意義不是文本或者讀者單一方面的產物,而是雙方相互作用,閱讀經驗的產物。

文本在未被讀者閱讀和接受之前,並不是真正的文本,而是有待實現的暗喻的文本。

潛在文本實現條件。必須有個「暗隱的讀者」,暗隱的讀者這個概念和「召喚結構」差不多。一本書從出版那一刻起,它總是在尋找那個喜歡這本書內容的人,這本書自由遇到了這樣的一個人,它才有被出版的意義,它才有存在世界上的意義。

一個人也是如此,如果這個人對文學非常喜歡,他總是希望遇到這樣一本文學的書,只有遇到這樣一本書,他才能練就「奇門遁甲」,他才能擴大自己的視野。

伊瑟爾說,文學是一種虛構,不具有既定的所指,讀者要靠自己發揮文本的潛在結構,也就是發掘其意義。

就比如,每個人都的眼中都有一首「床前明月光」;每個人的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都有一首「窗前明月光」,他們彼此平等,沒有隸屬關係。

所以,說閱讀的本質是社交,就是與書、與作者、與自己的交流和溝通,實在是太形象了。

作者介紹:豆蔻妹妹。紅樓小迷妹,顰兒粉絲。個人微信公眾號「豆蔻閱讀」,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微信公眾號,關注深度閱讀與終身學習,目前正準備寫關於「夢回紅樓」系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專訪張嘉佳:我愛你,是很重的一句話
那些與我們人生無關的藝術和學問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