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軍醫回憶抗美援朝: 很多人在火光中倒下

老軍醫回憶抗美援朝: 很多人在火光中倒下

原標題:老軍醫回憶抗美援朝: 很多人在火光中倒下


60多年前的,黃龍發19歲,卻已經是3年軍齡的「老兵」。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從廣東南雄到朝鮮戰場,黃龍發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炮火的洗禮。震驚世界、被稱為「絞肉機之戰」的上甘嶺戰役,黃龍發每每憶起曾經所屬的15軍45師戰友,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一段難忘的經歷


「當時,我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底下的戰火有多麼猛烈,我的戰友們有很多人就在火光中倒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時,天未亮,數聲轟鳴的炮響打破了夜的平靜,上甘嶺戰役打響。隨後的43天里,密集的炮火以平均每秒6發的頻率傾瀉在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


「敵軍第一天夜裡出動了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但是始終攻不下我們的陣地。」黃龍發回憶,他當時是15軍45師師部的衛生員,戰爭打響時,他跟隨師長崔建功在五聖山的指揮所中。「當時,我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底下的戰火有多麼猛烈,我的戰友們有很多人就在火光中倒下。」

這一仗中,中國志願軍傷亡人數達到1.5萬人,其中鎮守597.9、537.7兩個高地的15軍45師承受了最大的損失,幾乎傷亡殆盡。


黃龍發介紹,崔建功在向軍部報告戰況時,明確表態堅守陣地。「他說,只要我們人在,陣地就在,如果打剩一個營,我就當營長,剩一個連,我就當連長。」這份死志感慨了眾多將士,戰爭中湧現了黃繼光、龍世昌等捨生忘死的英雄。


「龍世昌,是個苗族青年,犧牲時才20來歲,為了執行爆破任務,硬是用胸膛把爆破筒頂入了敵人的地堡。黃繼光,剛到朝鮮我就認識他,很活潑的一個小夥子,他在衝上去堵槍眼前,身上已經中了七槍……」


戰爭後期,黃繼光的媽媽作為英雄的母親隨慰問團來到朝鮮前線,黃龍發和幾名醫務隊員承擔起了照顧老太太的責任。


一個未圓的學堂夢


就在分配好教室、學校即將開課的時候,抗美援朝戰役開始了,黃龍發幾乎已經實現的學堂夢戛然而止。加入軍隊,對於黃龍發來講「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黃龍發出生於東莞常平鎮土塘村。1946年,父親因病去世,小學畢業的黃龍發開始外出打工謀生。從東莞一路闖蕩,哪裡能掙口飯吃就上哪裡,最後來到韶關南雄,幫人搬搬貨物,上頓不接下頓。


1949年中,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解放軍在南雄徵兵,黃龍發聞訊前往應徵。「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有口飯吃。」為了這個樸素的想法,黃龍發加入了解放軍隊伍,被分配到了劉伯承與鄧小平帶領下的第二野戰軍。


當時,解放戰爭已經接近尾聲,年僅16歲的黃龍發讀過小學,在部隊里算是有點文化基礎的人,被安排參加了醫護知識培訓。培訓之後,他成為了一名衛生員。

「我算是幸運的。」黃龍發說,他不只在部隊里獲得了更多的學習機會,還差點上了大學。1951年,黃龍發隨軍在重慶休整。當時戰火暫熄,部隊里開辦了速成大學,黃龍發成了其中一名學員。嶄新的課本很快發放了下來,還散發著油墨的香味,這讓黃龍發欣喜若狂。沒有料到的是,就在分配好教室、學校即將開課的時候,抗美援朝戰役開始了。根據安排,黃龍發和戰友們一起奔赴朝鮮戰場,幾乎已經實現的學堂夢戛然而止。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黃龍發回到國內,此時已經失去像速成大學那樣的學習機會。但是他沒有停止對知識的探求,並開始嘗試文學創作。


「其實以前在軍隊里的時候,有空時我也會給軍報寫點東西,但是比較少。後來不用打仗了,我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學習寫文章。」黃龍發拿出了他厚厚的剪報本,其中貼滿了報刊上剪下來的小文、小詩,有些是他的得意之作,有些是他認為可供學習的妙文。


年近八旬的黃龍發,眼睛已無法看清眼前的文字,聲音也顯得嘶啞,但他仍然堅持向記者朗誦了其中一首名為《上甘嶺》的七言絕句:「上甘嶺上炮聲隆,浴血疆場此山中。衛國保家齊奮戰,打出國威振雄風。」

那是他最鍾愛的「代表作」,「我最終沒能上成大學,不懂什麼華麗的文辭,但我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在詩的下方,黃龍發還特意沖印了三個人的照片:和藹慈祥的黃繼光母親、開懷大笑的師長崔建功,以及年輕時的自己。



一份傳承的懸壺心


黃龍發在堅苦卓絕的環境中迅速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軍醫。戰爭結束後,回到東莞常平鎮的他參與了常平聯合診所的組建。據黃龍發回憶,醫院最初組建時只有幾個人,由於他在外科手術方面的豐富經驗,而且又是黨員,他被推為醫務組組長。後來,常平聯合診所歷經數次擴建,成為如今常平人民醫院的第一門診部。


在5年的軍旅生涯里,黃龍發一直都是救死扶傷的衛生員。在戰場上,他經歷過最簡陋的救助環境。「上甘嶺戰役到了中後期,由於敵軍封鎖,補給物資很難運入,傷員不斷增多,我們的醫療物資極度匱乏。」黃龍發介紹,最艱苦的時候,3個人的救護站(事實上就是設在山洞裡的一個醫療點),每晚需要接治上百名負傷戰士。止痛藥很快用完了,戰士們只能咬著牙忍出一身淋漓的大汗;後來連繃帶都不夠了,只能將衣服撕成布條包紮傷口。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黃龍發的主要精力轉移到了常平的農村合作醫療之上。據他的兒子黃永明說,當時黃龍發是常平衛校的負責人,為了在各個村培養合格的醫療隊伍、開設衛生站,黃龍發頻繁地下駐到各個工作點中。


「當時還有中山醫學院的教授會下來常平做調研,每當這時候,父親就會費盡心思和他們取得聯繫,邀請他們到家裡吃飯,爭取他們多留半天,為農村衛生站的醫療隊伍多講一兩堂課。」黃永明說。


在黃龍發的影響下,3名子女都走上了醫學路,從醫學院校畢業後,相繼進入常平醫院工作。2005年,黃永明考取了執業許可證,在常平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


對於兒女們的從醫,黃龍發雖然口口聲聲說著,「這只是他們個人的選擇。」但子女們可不這麼認為。大女兒黃慧芳說,如果沒有父親嚴肅、認真的言傳身教,自己也許並不會成為一名醫生。聽到子女的誇獎,黃龍發樂得合不攏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的歷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中越戰爭:死在戰壕里的越南女兵
朝鮮戰爭拉動日本經濟?

TAG:上官婉婉的歷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