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匈奴是怎麼敗亡的?

匈奴是怎麼敗亡的?

原標題:匈奴是怎麼敗亡的?


國慶沒事,好多天不寫了,今天寫段歷史,說說匈奴是怎麼敗亡的。


可能有人會說:匈奴被漢武帝重創,後來就敗亡了唄!


如果再問:匈奴是怎麼被漢武帝重創的?


人們就會紛紛回答:衛青、霍去病啊!深入大漠幾千里,多次重創匈奴。時間一久,匈奴就敗亡了。


這是業餘人士的看法,一般人看歷史都只看到了皮毛。只看到明顯的戰爭,因為戰爭最熱鬧,最激烈,最吸引眼球。


我可以告訴大家:衛青、霍去病深入大漠,那是結果。在此之前,漢武帝已經布局了十幾年。並且在佔領了匈奴的經濟重地之後,匈奴才真正的兵敗如山倒。


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在公元前141年即位,那時漢朝對匈奴的普遍看法是:匈奴強大,而漢朝弱小。這是因為劉邦曾經被困白登山(公元前200年)七天七夜,差點被冒頓單于消滅,要不是陳平使計策,劉邦率領三十多萬大軍可能已經餓死或被殺了。所以後來漢朝把匈奴當成大敵,多次和親。就算經歷了文景之治,但是自白登山之圍到漢武帝即位時已經六十年左右,「匈奴強大」的觀點早已深入人心,和親政策,早已深入人心。


不要以為「和親」是一個什麼好詞,皇帝把自己家的女人送給別人操,以維持國家的和平,這是奇恥大辱。


漢朝的前七十年,就是在奇恥大辱中度過的。如果不是出了個漢武帝,我們現在看待漢朝的眼光,可能完全不同。我們很可能會認為漢朝和宋朝差不多,對外都是膿包之極。



但是,對付匈奴這樣一個異常強大的敵人,十五歲登基的漢武帝怎麼可能有絕對把握?


所以他上台伊始,照樣執行和親政策。公元前140年,匈奴的君臣單于又要求和親了。16歲的漢武帝把宗室的一個女兒,嫁給了單于。


至此,大漢把多位公主嫁給匈奴,已經六十年。

武帝十分不滿,他之前的一個姐姐之前被漢景帝嫁給匈奴,現在又嫁了一個。這些都是被迫的。他十分難受,所以越發想解決匈奴。


但是武帝絕不會貿然動手。他上台之後的幾年顧及外戚的面子,始終隱忍,直到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武帝的皇位坐穩,這才開始大展宏圖。由此可見武帝的心機還是很深的。另一方面,匈奴確實很強大,所以就算能甩開膀子干,也要極為小心。


那怎麼辦?


不到二十歲的漢武帝,謀局確實不同於常人。公元前139年,也就是在他17歲的時候,就派張騫率領100多人出使西域了。



漢武帝之所以派使者出使西域,是因為風聞西域有很多國家,他們被匈奴欺負,雖然有些也是匈奴的屬國,但總體上比較仇恨匈奴。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派使者聯合呢?


漢武帝的想法就是聯合西域諸國,一同對抗匈奴。剪除匈奴羽翼,為大漢所用


這是一個很深遠的布局。


但問題是,當時交通不便,往返一趟西域可能要好幾年甚至更久。而且沿路必然還有很多匈奴騎兵攔截,一些屬國可能仍會被匈奴所用。加上漢朝沒多少人願意出使,也不可能派出很多人,所以武帝這步棋只是預先布局,風險極大,就看有沒有人願意為國出使了。


這時候,25歲的張騫(前164~前114年)站出來說:「我願意!」

漢武帝一看,行,那你就去吧。


情況果然十分不樂觀。張騫在公元前139年出走,到公元前126年才返回長安,歷經十三年。這段時間,武帝以為他早已死在西域或者匈奴那兒了。一看張騫衣衫襤褸地回來,大喜過望,忙問他這十幾年是怎麼過的。


張騫如實告訴皇帝:他們一百多人果然被匈奴人抓住,然後被軟禁了十年。匈奴想讓他們投降,但張騫始終不降。十年之後趁匈奴人放鬆警惕,張騫還是找機會跑到了西域,又在西域住了幾年想聯合一些國家。但是西域諸國或者畏懼匈奴,或者覺得生活不錯,已經不想報仇了,所以沒聯繫到盟國。不過,他這十幾年對匈奴和西域已經頗為了解,所以決定返回漢朝。但是半路又被匈奴人抓住囚禁了一年多,好不容易又跑了回來。


十三年前,張騫出走時帶了100多人,這次連張騫在內,只回來兩個人。


漢武帝一看,很感動,不容易!特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另一個人是匈奴族的嚮導兼翻譯堂邑父(又叫甘夫或甘父),也被封了官,但他的事迹史書記載不詳。


這裡為什麼提張騫?因為這表明:


1、漢武帝為了對付匈奴,早已考慮到剪除匈奴羽翼,並讓更多國家為漢朝所用。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盡量團結更多的人,建立「統一戰線」。十幾歲時的漢武帝,已經在為攻打匈奴布局了。


2、但是當時西域到底是個什麼情況?漢朝沒人知道,加上路途遙遠,所以張騫出使西域,當時不可能投入更多兵力。


3、這招棋可有可無,畢竟要以自己為主。就算使團全軍覆沒,漢朝也沒什麼損失。


4、如果出使成功,找到盟國,收益可謂非常巨大。

5、就算找不到盟國,如果能回來幾個人,告訴漢武帝西域的情況,也可以讓漢武帝對天下大勢有更多了解,更好地準備和匈奴的戰爭。


6、而且,這些回來的人可以為漢軍做嚮導,更好地攻擊匈奴。


現在這個結果,也就是張騫跑回來了,雖然沒能拉到盟國,但帶回了西域和匈奴的大量信息,對漢朝來說雖然不算最好,但也不錯了。


而在這十三年里,漢武帝已在公元前133年使了「馬邑之謀」,就是想引誘單于率主力南下,漢軍做個大包圍圈,殲滅匈奴主力。無奈軍臣單于很機警,半路發現不對勁,及時率領十萬大軍跑了,讓三十萬伏擊的漢軍無功而返。


也就是說,武帝已經對聯合西域失去希望,打算用機會主義的方式,解決掉匈奴主力,可惜沒有成功。


這樣一來,漢匈的臉皮徹底撕破,於是雙方磨刀霍霍,準備大打。此時張騫正好回歸,武帝一看挺好!以後北征匈奴,你就做嚮導吧。所以在後來的漢匈大戰中,張騫兩次跟隨衛青、一次跟隨李廣進兵匈奴,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到公元前119年,此時漢朝已經和匈奴發生了多次大戰,匈奴遭到沉重打擊之後,武帝又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第二次出使西域,聯合烏孫抗擊匈奴,張騫的嚮導使命才算結束。


張騫這顆棋子,武帝用得那叫順溜!而張騫堅韌不拔,不辱使命,心向大漢,也讓武帝的布局得以順利實施。張騫,不虧為我大漢第一位開拓西域的民族英雄!



那麼,在前133年漢匈兩國撕破臉皮之後,是不是立刻大打了呢?


沒有。大國戰爭,怎麼可能那麼快?雙方第一次大戰,是在馬邑之謀四年後,也就是公元前129年。

而且這一戰,漢朝是輸的。


所以我們也不必神話武帝,他也是不斷摸索,打了之後才發現並抓住匈奴命門的。


馬邑之謀之後,雙方已經徹底撕破臉。在漢朝這一邊來說,感覺軍臣單于很狡猾,匈奴還是太強。所以武帝的策略是「積極的防守反擊」,也就是漢朝枕戈待旦,等匈奴大規模進攻之後,漢朝再反擊。


當然,這種反擊必須是積極的,也就是絕不單單是防守,必須在某些點主動進攻。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這是正確做法。畢竟匈奴之前的幾十年都很強,漢朝不可能貿然派一支大軍深入草原。


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北京西北)。武帝一看機會來了,分兵四路反擊:


1、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


2、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


3、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


4、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


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由此可見,武帝的這次反擊是平均使用兵力,這在軍事上根本不算高明。

戰爭的結果是:匈奴人二勝一敗一平,總體勝利。


這是因為:他們把成名已久的李廣當成大敵,而忽視了初出茅廬的衛青(?~前106),所以匈奴用重兵迎擊李廣。匈奴的戰果也很輝煌,幾乎消滅李廣的漢軍,還活捉了李廣。但是李廣裝死,然後突然暴起搶了一匹馬又逃了回來。另外兩路漢軍,公孫敖慘敗損失7000人,公孫賀無功而返。


只有衛青,因為沒被匈奴重視,反而率軍直搗匈奴祭天的聖地龍城,並俘獲700人。匈奴沒想到有人居然敢偷襲龍城,所以在龍城的兵力不多,衛青獲得了勝利。當然,事後證明衛青的獲勝決不是偶然的,因為他後來六次和匈奴作戰,全都獲得了勝利。但在當時,無論是匈奴還是漢軍其他將領,都覺得是衛青的運氣太好了。


所以這第一次作戰,漢軍的損失遠遠大於匈奴。但是漢軍也有史無前例的成果,就是暫時攻取了龍城(目前地點說法不一,但在蒙古草原內部)。對於漢武帝來說,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並且發現了一個年輕的將才,已經很有收穫了。


漢匈第二次大戰是公元前128年秋,這次衛青作為主力,率領三萬騎兵出雁門,長驅而進,斬匈奴數千人。


第二次作戰,武帝已經知道要集中兵力。但還是在漢朝的東北進攻匈奴,並沒有傷到匈奴元氣。


公元前127年的第三次大戰,匈奴慘敗。這一次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河北北部),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武帝派李息從代郡出擊,牽制匈奴主力。另一方面,令衛青率重兵由雲中郡(內蒙古托克托縣)出擊,向西橫掃河套南部(寧夏、內蒙一帶),直至隴西,趕走了匈奴白羊、樓煩王,佔領河套南部地區。


下圖的實色紅箭頭就是衛青在前127年的進軍路線。



這是一次超級大勝。因為河套地區是匈奴最肥美的地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匈奴的經濟中心。衛青在這裡活捉匈奴幾千人,奪取牲畜(馬牛羊)一百多萬頭。

一百多萬頭!在那個時代,匈奴人口能有一兩百萬就不錯了。衛青奪取了他們一百多萬頭牛羊,並佔據了這個最肥美的地方,絕對是重創匈奴啊。由此可見,當時匈奴把主力放在東北是多麼失策。


事後來看,漢匈雙方都知道河套南部的巨大價值。武帝立刻命令在此修建築朔方城,設朔方郡、五原郡,並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這裡定居,想永久佔據此地。而匈奴喪失了這個地區後,經濟一蹶不振,軍事上也逐漸被動。道理也很簡單,草原民族都是靠放牧生活的,失去了這片最肥美的放牧地區,再失去一百多萬頭馬牛羊,匈奴人以後還能吃飽肚子嗎?而吃不飽肚子又怎麼打仗?


所以,武帝時期的第三次漢匈戰爭,是漢匈雙方的分水嶺。河套地區就是匈奴的經濟命門!從此,漢朝越打越強,而匈奴越打越弱,直至潰不成軍。漢武帝在戰爭中的謀劃,也越來越高明。


歸根結底,是漢朝比匈奴強,這給了武帝更多機會。


漢軍為什麼能越戰越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漢軍的武器裝備,和漢朝初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和匈奴作戰,漢朝極大發展了「弩」。這是一種比「弓」更強大的弓箭,在春秋戰國就有使用。但是到了武帝時期為了和匈奴作戰,漢朝生產了更多「弩」,也進一步強化了性能,這讓雙方接觸戰之前的對射,匈奴人反而落於下風(到了宋朝又發展成「床弩」,更加強大)。



而互射之後的接觸戰,衛青又造了大量新式「戰車」。這種戰車的前面是向前伸出的幾根長矛,以阻擋匈奴騎兵,然後是盾牌,盾牌後面是漢軍的弓弩手和步騎兵。


你們說,這樣作戰,匈奴騎兵能有優勢嗎?所以在雙方對砍之前,匈奴兵早已損失慘重了。加上漢軍人數多,又勇敢,衛青和霍去病都是有勇有謀、身先士卒的勇將,匈奴焉能不敗?


匈奴丟掉河套南部,經濟上成了跛腳鴨,武器裝備又不如漢軍,結局就註定了。

但是,此時的匈奴是不是立刻一蹶不振了呢?


當然不是。匈奴也是大國,怎麼可能一戰就完蛋?之後匈奴反而更猛烈地侵擾漢朝,憑藉精良的騎射,只要碰到的不是衛青霍去病,仍然勝多負少。公元前126年,匈奴數萬騎兵攻入代郡,殺掉漢朝太守,擄走千餘人。同年秋季又攻入雁門,再次殺掠千餘人。武帝命衛青從此反擊,擊退匈奴。前125年,匈奴又派幾萬騎兵,攻入代郡、定襄、上郡,被漢軍擊退。


匈奴的右賢王也很猛,因為河套地區算是他的地盤。河套丟了他去哪兒?所以他瘋狂反撲,一定要奪回這個經濟中心!可是武帝怎麼可能讓他如意?雙方打得急了,在公元前124年,漢匈再次展開大戰!


對於匈奴來說,這次集中幾乎全部主力,誓要奪回河套地區,恢復經濟,這是必須的。而對於漢武帝來說,則是要進一步重創匈奴!


所以這一戰非同小可,尤其對匈奴來說。如果漢朝敗了,無非是回到幾年前的戰爭起點,但如果匈奴敗了,則基本完了。


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匈奴又一次慘敗。衛青率三萬騎兵深入草原,重創右賢王。右賢王雖然逃走,但漢軍俘虜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15000多人,牲畜達二百多萬頭。


二百多萬頭!比上一次俘獲的還多。


這下匈奴在中短期內是徹底起不來了。


當匈奴被接連重創之後,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就變成了碾壓:

  • 公元前123年春,漢軍出兵十萬,殲滅匈奴數千。這一戰,17歲的霍去病首次參加出場。
  • 公元前123年夏,漢軍休整之後再次殲滅匈奴一萬多人。一年大規模出兵兩次,可見漢軍之強。
  •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向西北進軍一千多里,斬殺匈奴4萬多人,控制了河西地區(今河西走廊和及湟水流域)。為漢朝進一步開拓西域,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一仗打得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 公元前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與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以50萬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為後隊,兵分兩路長驅直入。匈奴這次也拼了,玩命戰鬥。無奈實力已經大減,饑寒交迫,根本無法和漢軍抗衡。戰爭的結果是衛青斬殺匈奴19000餘人,霍去病更猛,殲敵7萬餘人。

所以在本文開頭就說:衛青、霍去病深入大漠,那是結果。這時候的戰爭,已經是摧枯拉朽了。

仗打到這個份兒上,匈奴還能打嗎?


肯定不行啦!過去打仗雙方各損失幾千人,你來我往還挺熱鬧。但是現在匈奴一打就損失幾萬人,完全一邊倒。匈奴一共才多少人口?這樣的損失又能經得起幾次?


所以在公元前119年以後,整個漠南已經被漢軍掃蕩,匈奴不得不逃到漠北。


徹底的滿地找牙。


誰能想到,十幾年前還異常強大的匈奴,在武帝時期第一次漢匈戰爭中還勝多負少的匈奴,現在成了這個樣子?


而西域諸國一看匈奴被打敗,紛紛打起了自己的算盤。之後漢朝多次派使者和軍隊進入西域,也逐漸在西域擴展了勢力。而當西域諸國逐漸歸漢之後,北邊的匈奴就更弱了。西漢末年的名將陳湯,在以漢的名義帶領西域一支雜牌軍殺掉郅支單于後,說出了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著名豪言。



一支雜牌軍就能消滅郅支單于,陳湯固然了不起,但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當時的匈奴已經弱到了什麼程度。


公元前119年之後的匈奴又幾經反覆,包括圍殲5000人的李陵部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基本上是日薄西山。後來一部分匈奴又到了漠南,這部分人就叫南匈奴,他們歸附了漢朝,還和漢朝和親(王昭君)。北匈奴雖然還在作戰,但有南匈奴擋著,加上實力大減,所以對中原始終沒形成太大威脅。


東漢建立後,公元46年(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已經打不過我國東北的烏桓部落了。公元91年(東漢漢和帝永元四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這又是個裡程碑式的事件,因為這讓北匈奴主力徹底心灰意冷,遠走西域和中亞。但在這裡,又被東漢將領多次擊敗,於是不得不繼續往西。他們到了歐洲後,在那裡痛擊歐洲人。在公元五世紀的時候,還湧現出一個大帝叫阿提拉(406年—453年)。


從冒頓統一匈奴開始,到公元91年,基本上處於統一的匈奴有大約三百年歷史。之後就敗亡了,北匈奴跑到了歐洲,在那裡建立國家並混血;南匈奴也逐漸融合進漢族,成了漢族的一部分。當然,在南北朝時期還是亂了一陣,但從歷史上看,已經徹底沒戲了。


我為什麼要寫匈奴的敗亡史?


因為我想說明以下幾個道理:


1、大國紛爭,時間基本上以十年為單位。


2、大國謀略,布局早已開始。戰爭,只是長期布局的結果,並快速推動雙方實力的進一步消長。


3、老二和實力雄厚的老大作對,永遠要小心謹慎,因為老大的方法更多。在漢匈長期對抗中,漢朝就是老大,匈奴就是老二。老二不是不能取勝,但從概率上看,對抗的時間越長,則勝算越低。


4、如果老二不能在最初的一段時間徹底解決老大,那麼或者講和、投降,或者被滅。失敗的一方至少要喪失幾百年元氣,甚至永遠都起不來。


5、在幾十年乃至百年這個時間尺度上,大國之爭貌似你來我往,旗鼓相當。但是,一旦過了分水冷,失敗的大國將兵敗如山倒。


6、重創對方的經濟,是大國爭雄的根本。因此此後對方的軍事實力將快速消耗,並失去補充。


7、無論是人口、經濟、社會制度還是科技,當時的匈奴都比漢朝差得遠。所以作為老二,一定要隱忍,要耐心等待機會。拿匈奴來說,如果老老實實和漢朝搞好關係,或者在初期的失敗之後立刻大幅降低姿態,重新和漢朝和好,學習漢朝的弩箭,積累鐵器,尤其要保護自己的經濟中心:河套地區。那麼等到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匈奴進取中原統一天下,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是很奇怪的是,匈奴居然要硬扛到底,這讓他們連續受到漢朝的沉重打擊。最終倒霉的是誰啊?還是匈奴民族啊。


所以,老二逞一時之勇和老大硬扛,貌似很熱血,很愛國,實則禍國殃民。喪失的,很可能是整個民族的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鄧元傑 的精彩文章:

美國制裁中國軍方機構,這是個裡程碑事件

TAG:鄧元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