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70張珍貴老照片,你未必見過的開國大典(建議收藏)

70張珍貴老照片,你未必見過的開國大典(建議收藏)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的日子。




回首1949年,

從解放軍進入北平、新政協會議召開到開國大典,一個新政權的誕生,如此順暢,而又十分驚心動魄。




令人難忘的一幕幕如今凝固成歷史,無數瞬間已成為記憶的經典。




讓我們一起跟隨老記者的鏡頭,重溫那不平凡的1949。







北平無戰事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市民歡迎解放軍入城。此前,傅作義接受北平和平解放,他的25萬國民黨部隊,陸續出城接受解放軍改編。






同日,先頭部隊接管北平防務。

2月3日,上午10時,解放軍舉行入城儀式







人民解放軍組織炮車進入北平主要街道。






人民解放軍裝甲車隊通過東交民巷使館區。

毛澤東要求,我們的隊伍一定要經過東交民巷!

晚清以來,這裡一直是外國勢力特權區,中國軍警不得入內。解放軍從此經過,宣告了那段屈辱歷史的終結。







入城部隊到達前門火車站。






解放軍進入北平。







這天,高懸毛主席、朱總司令肖像的彩車和軍樂隊,是遊行隊伍的前導。






箭樓上,華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和北平軍管會領導在檢閱入城部隊。







機械化部隊從永定門開往前門大街。






同樣是2月3日,這張照片記錄的是長辛店鐵路職工遊行到東交民巷。







人民解放軍通過前門牌樓。






這張照片是人民解放軍機械化部隊從夾道歡迎的群眾中穿過。一個市民跳上了炮車,在炮筒上寫下

「向蔣介石開炮。再給蔣介石一炮」

的字樣。







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師生爬到坦克上,和人民解放軍共享勝利的喜悅。







北平工人隊伍熱烈歡迎解放軍入城。







人民解放軍騎兵出現在市民中,引來了一片歡呼聲。到3月底,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離開西柏坡,進駐北平香山。







鏡頭下的新政協







毛澤東半身照,攝於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香山,毛澤東完成了解放軍渡江作戰計劃,攻克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與此同時,他在那裡廣泛接觸各界民主人士,共同籌劃新中國的未來。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李濟深。李濟深三次被國民黨永久開除黨籍,1949年代表民革參加新政協會議。







1949年6月15—19日,新政協籌備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新政協的稱呼,是為區別於1946年國共和談時期的舊政協。







毛主席笑得很燦爛。







新政協籌備會議期間,毛主席與中國僑聯第一任主席陳嘉庚

(左一)

、副主席庄明理

(前右一)

在中南海勤政殿前合影。







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成員在中南海勤政殿前留影。







新政協籌備會期間,毛主席與史良等在一起。







毛主席在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







1949年9月21日,下午7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會議代表630多人,來賓300人。







毛澤東主持新政協開幕式,並致辭。在致辭中,他說了最經典的那句話

「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毛澤東接著說:

「讓那些國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吧,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國人民通過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大會期間,新疆代表賽福鼎向毛主席獻禮。







劉伯承、程潛、陳毅在新政協會議上。







1949年9月30日晚,新政協會議閉幕。這次會議意義重大,不僅通過了具有憲法意義的《共同綱領》,而且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成員。連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這次會議敲定的。




當時,毛澤東等人習慣稱新中國為「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在這次會議上,

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張奚若提出,國名太長,有「人民」就可以不用加「民主」,哪裡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最終,會議接受這一建議,定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時間開始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天安門。開國大典的三大項目: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三、人民群眾遊行活動和焰火晚會。







毛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據記載,中共中央原定計劃在全國解放後,也就是在1950年1月左右成立中央政府。




1949年,劉少奇對蘇聯進行了秘密訪問。訪蘇期間,斯大林曾問劉少奇什麼時候宣布成立中央政府。




劉少奇根據中共中央意見告訴斯大林:我們目前正集中力量解決華南各省的問題,成立中央政府要到明年1月,具體時間可能安排在元旦。




斯大林聽後建議:

解決重大問題時固然要穩妥,要掌握時機,但更重要的是不可錯過時機。我想提醒你們注意防止敵人可能利用所謂無政府狀態進行干擾。這是極毒辣的一招,不能不防。




劉少奇立刻向中共中央作了彙報。中共中央經過反覆討論,作出決定: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同時,舉行盛大典禮。







開國大典前,炎熱的七八月份,戰士們在清除天安門廣場周圍的雜草。





六千多名共青團員、青年學生踴躍參加清理天安門廣場的勞動。當事人回憶,當時的天安門城樓上鴿子糞、蒿草有一米高,5.4萬平方米的廣場上有幾百個大坑,垃圾成山,這一切,都需要在開國大典前搞定。







清理整治天安門廣場的勞動者。







清理整治天安門廣場的勞動者。





1949年,整修時的天安門廣場鳥瞰。




開國大典的場地,原本有兩個選擇。

第一種方案是

將慶典活動安排在天安門,理由是:天安門地處北平市中心,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受閱部隊和參加慶典的群眾容易集中,在這裡舉行開國大典無疑會增加熱烈的氣氛和效果。




第二種方案則是在西苑機場,理由是: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在西苑成功地舉行過閱兵。更重要的原因是,那裡地處郊區,地形開闊,萬一遭到國民黨空軍的襲擊也便於疏散和隱蔽。




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經過再三斟酌後,決定將慶典的場地定在天安門廣場。針對國民黨空軍在開國大典那一天可能進行的空襲,周恩來指示:在北平的南苑機場集中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有升空作戰能力的戰鬥機群,在北平的四周布置用於防空的高射炮群。







在金水橋北面搭設貴賓及各民族代表使用的觀禮台。







金水橋南一對華表向東西各移六米。







整治廣場時,城樓上已經懸掛了毛主席畫像。







勞動者頂著烈日刨掉舊路面。





天安門前的人行道上都換成水泥磚鋪面。





毛主席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寫碑文。







1949年9月30日晚,毛主席率代表們來到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







人民英雄紀念碑。







華北大學的師生們冒雨舉著慶祝新中國成立的五星紅旗和各種標語向天安門廣場集合。







參加慶典的各界群眾打著標語向天安門廣場進發。













各民族代表井然有序地入場,等待莊嚴、隆重、幸福的時刻到來。







遊行隊伍進場。





1949年10月1日,下午1時,華北軍區司令員、開國大典總指揮聶榮臻

(左一)

,二十兵團司令、開國大典閱兵辦公室主任楊成武

(左二)

,華北軍區參謀長、開國大典閱兵指揮部成員唐延傑

(左三)

檢查閱兵部隊集結準備情況。







天安門城樓上,前排左起毛主席、劉伯承、陳毅、李立三。







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右二為李立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奏響。







毛主席、朱總司令在天安門城樓上。







由毛主席親手按下電鈕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空高高飄揚。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華北區司令員、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的陪同下檢閱解放軍儀仗隊。







人民解放軍一九九師的英雄連隊通過天安門城樓接受檢閱。此時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被更換過了。







參加閱兵的海軍方隊。海軍是第一支受閱的軍隊,這支軍隊由國民黨「重慶艦」起義投誠的部分官兵組成。





步兵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騎兵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坦克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人民空軍接受檢閱。當時全國還有很多地方未解放,國民黨負隅頑抗,為了防止敵軍突然發動空襲,開國大典上的空軍都是帶彈受閱,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




此前,蔣介石決定空襲轟炸,破壞開國大典。但10月1日當天,在廣州東山梅花村的蔣介石臨時官邸里,國名黨空軍司令周至柔已經來過幾次電話了,蔣介石的回答仍然是「再等等」。




周至柔急切地請示說:「校長,再不起飛我們就不能按時到達了。」蔣介石猛然站起身來,對著話筒決斷地說:「任務取消!」




周至柔聽罷,大惑不解:「校長,請再考慮考慮,我們準備得很充分,保證完成任務。」




「娘稀匹,我可不是英法聯軍。任務取消!」

蔣介石又大聲重複下達了命令,然後擱下話筒。







參加閱兵的炮兵部隊。







天安門廣場俯瞰。







天安門廣場成了紅旗的海洋。







人們含著熱淚面對天安門城樓高呼: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毛主席萬歲!」







在天安門城樓的西側城台上,北京新華廣播電台的播音員丁一嵐、齊越正在充滿激情地進行實況廣播。




蔣介石在廣州,收聽來自北京的實況廣播,五味雜陳。

兩個多月後,1949年12月10日,解放軍進攻成都前夕,他從成都乘坐「美齡號」專機,從此離開了中國大陸,再未回來。







開國大典活動,從下午3時持續到當晚9時。這是傍晚時分,廣場上遊行的人群。







傍晚廣場上遊行的人群。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夜景。這一天,詩人胡風在日記里寫道:「時間開始了!」




當天,作家巴金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台,見證開國大典。他後來回憶起那天的情景,仍舊心情澎湃:




(1949年10月1日)夜晚十點鐘以後,我從天安門回到了宿舍,聽著遠遠近近的鑼鼓聲,我興奮得不能合眼,我坐在桌子前面,拿起筆在紙上寫著,我一直寫到深夜。




我反覆地寫著同樣的一句話:「占人類總數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這百年來有多少撕裂人心的痛史!有多少不平不義的故事!有多少犧牲掉的有為的生命,埋沒掉的卓絕的才能!還有無數說不盡寫不完的奇恥大辱啊!




然而現在那一切,那一切都過去了,都像夢魘一般地過去了!是永遠不會再來的了!因為我們中國人已經站起來了。這不是一句空話。這是一個震驚世界的事實!所以我們懷著快樂的、感激的心來迎接這個偉大的日子。




今天,重溫這些震撼人心的時刻,方知一切美好都來之不易,真心祝願祖國更好!






最後衷心感謝


孟昭瑞、陳正青、楊振亞、林揚等老一輩攝影家


是他們見證並記錄下這些珍貴的時刻


本文由最愛君整理創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被國家遺忘的軍團:孤守西域42年,最後一戰,都是白髮老兵
中國人才「逆淘汰」五百年:我上位後哪管洪水滔天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