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Alienware算是引我入電腦硬體坑的品牌,對這個品牌還是很有感情的,外星人每年的新品節奏我還是相當關注的。今年8月底Alienware上了一批新配置的產品,老夫掐指一算,貌似並不是簡單的配置變化。

精心挑選了一款價格相對親民的型號(8750h+1060+16G+512x2),玩一下玩一下~~~

【開箱】

全新的Alienware LOGO,字體變細了;包裝側邊有幾個重要賣點標識,算是外星人家族化風格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產品本尊登場,黑色的顏值明顯更高,低調奢華范兒(你懂我意思吧)。順便為外星人鼓掌,大約是從2013年之後,終於又重啟了雙配色計劃,想當年還有紅色版本。不知道外星人啥時候再把紅色重新拿出來,讓我懷箇舊。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撕膜的瞬間簡直是爽爆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一塊17.3英寸的霧面屏,1080P解析度,為什麼不選更高解析度的呢?正所謂只要錢到位,玻璃全敲碎,所有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我現在都解決不了(你懂我意思吧)~~另外這款沒配備Tobii眼球追蹤模塊,所以屏幕下方的造型也跟高配的不太一樣。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上置攝像頭好評,用過小米mix系列產品的用戶表示:下置攝像頭簡直是瞬間把自己拍成弟弟。但是呢,前置攝像頭對我來說,使用率基本為0……嗨~閑來置忙來用。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外星人曾經放棄過LOGO式開機鍵,然後那一兩年的產品貌似被各種吐槽,如今重新用起了LOGO式開機鍵,靈魂瞬間歸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全尺寸鍵盤,上下左右鍵並非特殊造型和特殊位置,不用刻意重塑鍵盤使用習慣,還行。觸控板位置非居中設計,偏左一點。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額外的可編程按鍵區域,最左側一列,數字小鍵盤區域上面還有一排。只可惜如今的我已經沒啥精力打遊戲了,只能望著這些按鍵空流淚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C面左右兩側的貼紙,老夫掐指一算,恐怕是Intel和微軟給了推廣費~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凸出來的小屁股,搜了一下,官方稱之為轉軸前置,簡單來說就是尾部額外為散熱鰭片延伸出來一塊區域,理論上散熱性能會更好一些。右側側邊負責進風,左側側邊出風,正好不吹用滑鼠的手,算上尾部和底盤,一共是三個進風口,三個出風口。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大件兒產品我向來傾向黑色,感覺更沉穩,能鎮壓一下我逗比、戲精的性格。不過黑色略容易沾指紋,要勤加擦拭。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介面方面,機身左側一個USB3.0,一個TYPE-C,3.5mm耳麥介面各一個。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機身右側只有一個USB3.0,一般都用來插滑鼠。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大部分介面都藏在尾部,從左到右分別是RJ45有線網口,Mini-DP,HDMI,雷電3,顯卡擴展塢介面和電源介面。有外接G-SYNC顯示器的玩家請選用Mini-DP;覺得機身左右兩側USB介面不夠用的玩家,可以單獨買個雷電3的hub;這個顯卡擴展塢介面嘛,說實話之前10系卡時代的時候我覺得這玩意挺弟弟的,但是如今20系顯卡上市了,突然感覺自己是個弟弟,這介面——真香!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大部分介面後置的優點嘛,那些粗壯的線材全都甩到機身後面,包括各種Hub,屏幕一擋,眼不見心不煩~史詩級理線策略!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之前介紹過,我這款17是沒配備Tobii眼球追蹤模塊的,相應的A面屏軸區域也沒有額外的凸起部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然後呢,優勢就在於,屏幕的開合角度很大,最大大約能有170度左右。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開箱部分基本上就是這些。

【拆解篇】

管不住雙手系列,不拆難受。

D面區域如下圖,進風口區域還是挺大的,左下角那塊開窗是為低音炮準備的;擰開D面上的7顆螺絲就能把D面拆卸下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一顆螺絲為免脫的,然後第一次拆D面的時候可能需要拿個小撬棒撬一下,裡面有一些卡扣,頭一次都比較緊(滑稽)~~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掀開D面,有一層額外的蓋板保護,內部看著還是非常工整的,沒有萬米飛線之類的玩意。記得拆機之前先把電池排線拔下。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機械硬碟位這裡還是很良心的,即便是無機械硬碟版的機器,也是預留了全部工具,包括硬碟架、螺絲和硬碟線。後續如果需要加機械硬碟,直接買對應的9.5mm硬碟就能裝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硬碟部分,我這是雙512G SSD版本的,兩塊512GB的三星PM981,64層堆疊3D V-NAND,性能很猛,後面有跑分。另外據了解,Alienware的SSD方案是三星、東芝一起使用的,不同批次的話可能也會有東芝的XG系列SSD。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D面上那個正方形的小開窗,就是為這顆低音炮預留的。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機身的兩個SO-DIMM內存槽位,只拆開D面就能對內存進行更換,標配的是兩根8G海力士2400MHz的內存。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散熱模組與鰭片區域,1060顯卡版的散熱模組非頂配版,熱管尺寸比1080版的小一些。鰭片部分,要先拆卸屁股上的塑料模具,然後受所謂的「轉軸前置」所賜,尾部鰭片面積長出來一截。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卸下蓋板區域指示的所有M2.5XL8螺絲,側燈條螺絲和側燈條排線,以及機械硬碟艙,和全部固態硬碟、無線網卡,這層蓋板就可以卸下了。這層蓋板依舊有很多卡扣,第一次拆依舊需要個撬棒,比較緊(繼續滑稽)。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然後介紹個拆卸散熱模組最投機取巧的方法,這也是跟坊間幾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神們偷師學來的。具體方法就是卸下散熱模組和CPU/GPU連接的7顆螺絲,以及左右風扇蓋板上的螺絲(共計4顆),然後拿住散熱模組慢慢往起拽,風扇和鰭片連接處會有粘膠,第一次拆的話粘的比較牢靠,需要膽大心細。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這種方法對於有一定動手能力的玩家來說,簡直是清灰神技,拆下散熱模組後,不僅可以輕鬆處理核心上的舊硅脂,還能順帶手把風扇里的灰塵打掃一下。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本子的主板是各個配置通用的,所以1060版的顯卡周圍會有兩處顯存空焊。1080的就是「滿配」啦~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核心啥的就不過多介紹了,i7-8750H + 1066~~自己更換性能更好的硅脂或許會對散熱有奇效喲~~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電池容量99瓦時,是能帶上飛機的最大容量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在拆解環節,拆卸難度相對較高,但是對有不錯動手能力的玩家來說也是可以操作的,記得無線網卡的天線不要亂揪,介面相對比較脆弱。不過呢,這是國行啊!沒事自己瞎拆它幹啥,有售後給兜底呢,一個電話的事兒~~本環節結束。

【性能測試篇】

先丟出總配置。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CPU和顯卡都不是啥新鮮玩意了,簡單的丟點測試圖,總之在1080P解析度下是可以暢玩3A大作滴。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硬碟部分,兩塊512G SSD,一共約1TB的固態硬碟容量,有速度也有量,很爽。全固態體驗嘛,在顛簸環境下瘋狂拷貝數據也不用擔心硬碟磁頭之類的問題了~哈哈哈哈哈哈!

硬碟的跑分很強,畢竟3D V-NAND。AS SSD Benchmark竟然能幹到4000分的檔位,我等SM951已經徹底涼在沙灘上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如果你問我全固態有啥好處呢,我只想說,當你網速足夠的情況,下一個10來G的遊戲只需要一小會兒~~機械硬碟完全被碾壓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軟體與燈效篇】

8月底上市的這批新配置,都是配了所謂的「PerKey RGB」的,從4區可調背光升級到單鍵可調啦!整體視覺效果,比之前的RGB更亮,顏色更豐富!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暗光環境下體驗更佳,側邊燈條還能營造點氛圍燈效。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軟體部分也升級啦,全新的Command Center。功能更豐富。遊戲庫功能超贊,所有的正版遊戲都能掃描進去,省得四處找遊戲啟動圖標了,全都集中在一起了,甚至還能為各個不同的遊戲分配預設好的電源選項、風扇策略等功能。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燈效調節也隨著升級到Perkey RGB後有了更大的可玩性。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比如說,輕鬆一擺就是一個愛你的形狀~~~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Command Center中性能監控的模塊也做了大變化,變得更儀錶盤范兒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感受一下流動幻彩RGB的快感~~~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烤機篇】

散熱作為遊戲本玩家最看重的環節,單拎出來展示。

單烤FPU環節,10分鐘溫度穩定後,CPU平均功耗在60w左右,頻率也保持在3.0GHz,溫度穩定在75度左右。不足的地方在於,默認的風扇策略太保守,CPU溫度飆上65度以後才有比較明顯的轉動,所以初期溫度會沖的比較猛,會噱微降一點頻,等風扇衝到高轉速就沒問題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1060應對Furmark還是很輕鬆的,5分鐘左右就基本穩定在65度了。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然後進行了一波雙烤,顯卡溫度依舊穩定,CPU溫度大約在90度左右,CPU功耗依舊保持在60w左右,3.0GHz上下的頻率,唯一問題還是風扇策略過於保守,初期會稍稍降一下頻,然後回歸正常。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總結】

全固態很爽,超高的讀寫速率,外加再也沒有機械硬碟工作的聲音,安逸~~全新Perkey RGB是玩燈流派的絕對福音,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了。全文完,感謝收看!


雙固態上身 RGB再升級 Alienware 17 R5開箱評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