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你骨子裡的自卑,源自於這4個習慣

心理學家:你骨子裡的自卑,源自於這4個習慣

人的大腦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因為當身體都發育完全時,它卻仍在發育。大腦的發育就是大腦各條神經元連接的過程,而腦發育不單單是自我完成的,更是要接受外部的刺激,共同完成的,所以說最具有可塑性的部位就是我們的大腦了。

大腦不但支配我們的行為和動作,還作用於我們的心理、認知、知覺、個性和情緒等等。一個人想要有美好的夢想,就需要一步步努力實現,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克服很多心理固有的負面而錯誤的情緒和認知習慣,我們要探討的這4個習慣是我們前行道路上面的絆腳石,人們需要一步一步除去,否則會發生惡性循環,造成自卑情結。

一、討好型人格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做一個人人喜歡的人,一點都不希望自己和別人發生衝突,哪怕一個反駁的眼神,我們都不願意給別人。即使這種活法讓我們付出很多代價,我們也在所不惜。好像自己就是給別人活的,自己的精力和體力,還有快樂和傷悲都是以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為轉移的。

我們用盡自己的力氣討好別人,生怕自己被拒絕。但是要知道這種討好型人格持續時間久了,會讓你陷入一種心理障礙中,對於外界壓力會產生一種不耐受,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

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大多和原生家庭有關。在幼年的時候,家庭中的照顧者可能是比較強勢的人,或者他們有虐待孩子的傾向。抑或是照顧者是某類精神疾病的罹患者,你接受到的訊號就是,你需要滿足照顧者不正常的慾望和需求才能得到他們的肯定和關注,這樣就造成了孩子安全感的缺失,需要從討好別人中獲得片刻的安全和安慰。

二、時時有罪惡感和挫敗感

在自己做某一樣事情的時候,時時湧現出一種莫名的罪惡感。也許是在高壓強的工作後,想要片刻的放鬆,立刻有一個聲音提醒你:你還不夠成功,你這樣就覺得累嗎,很多人都比你強的多,人家還在努力。

於是你馬上就生髮出一種,別人工作努力,你在閑著的罪惡感覺。這種罪惡感在一定界限裡面的時候誠然能夠激發我們更多的鬥志,但是如果過了的話,就會讓我們處於一種高度緊張和壓力的狀態下,對我們各方面都是一種傷害的。

有的人經歷一次失敗了,就被打到了,總是有一種挫敗的感覺。做什麼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他會把某一個領域的挫敗感推及過各個領域中,讓自己活得如同驚弓之鳥。

時間久了,你的這種挫敗感會給你更多的暗示,讓你不敢嘗試很多事情。這個時候,你需要認清這種現實,拋棄那些太過於追求極致的心情,客觀評價面臨的情況,然後抓住機會,勇於邁開步伐,你會發現原來一些並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樣沮喪。

三、總是覺得自己得到的不完美

有的人在別人眼中獲得的已經很多了,也是相當成功的,但是他總是感覺自己所得到的和自己的能力不匹配,總是活在一種有缺憾的感覺里。他們會為了這個缺憾而忽視自己所得到的,時間久了,會讓自己更加沮喪和失落。

殊不知些許的缺憾感,會讓你獲得一些前行的動力,也會讓你總結教訓失敗,鞭策自己調整自己的目標。但如果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話,就是一種相當危險的情況了。這種缺憾感會蒙蔽你的眼睛,讓你失去動力。關注當下,抓住當下,過好每一天,感恩每一天才是生活的真諦。

四、讓自己沉湎於無意義的對比情緒中

想必人活在這個世界,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了。這種比較的生活已經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質量、成功程度和富有程度的一個衡量標準了。當然,這個比較包括向上性的和向下性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人們向上比較的時候,總是感覺自己不如別人有錢,不如別人過得好。

可能會生髮出一種失落、失望的情緒。而向下比較的時候,又會覺得自己過得比別人好,有一種優越感。殊不知,在光鮮亮麗之下,也會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和痛苦,這些你真的有去想過嗎?說白了,這種時刻總想比較的心態真的是毫無意義。

因為人們在得到一些的同時,也必將失去一些,這些不在一個水平上的比較有何意思呢。即使是同一個家庭走出來的孩子,也是不相同的,不是嗎。所以儘早放下這種比較情節,讓自己活得更輕鬆吧。

心理專家:女人到了50歲,千萬不要離婚,原因有兩點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心理學解釋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