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154.大迦葉尊者應眾生的根性而說這個重頌法華經淺釋

154.大迦葉尊者應眾生的根性而說這個重頌法華經淺釋

信解品第四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I2 重頌(分二)

J1 頌法說 J2 頌喻說

今J1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踴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在當著這四大弟子摩訶迦葉、目犍連、迦旃延、須菩提等,現在單單說摩訶迦葉:這大迦葉就是代表那四位了,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願意再說一說這個道理,所以用四個字一句的偈頌,把所說的意義再重說一遍;就是把它再說詳細一點,也可以說,再把它說簡單一點。怎麼叫說詳細一點呢?就是前邊說得很簡單的,現在又詳細說一說;怎麼叫說得簡單一點呢?就是前邊說得詳細,現在重頌上就說得簡單一點。那麼你歡喜詳細的,聽著那個意義就詳細了;你歡喜簡單的,聽了重頌之後,意義就簡單,所以這是應眾生的根性而說這個重頌。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摩訶迦葉就說,我們今天聽聞佛所說的聲音和教化眾生的教理,歡喜踴躍,得未曾有:我們都歡喜得跳起來了,就因為歡喜太厲害了!從來就沒得到這個法寶,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什麼是從來未曾有的法呢?因為在以前,佛沒有給聲聞人授記;現在佛說聲聞,當得作佛:聲聞人也都有機會作佛了,將來都可以成佛。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沒有比這個再寶貴的、再有價值的了;這種的無上的法寶,沒有求,自己就得著了。

J2 頌喻說(分二)

K1 頌立喻 K2 頌法合 K1(分四)

L1 頌父子相失 L2 頌父子相見 L3 頌追誘雇作 L4 頌領付家業 L1(分四)

M1 頌子背父去 M2 頌求子中止 M3 超頌其父憂念 M4 追頌遇到父城

今M1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舍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譬如童子:這就好像一個小孩子似的。幼稚無識:在年幼的時候,沒有什麼知識,舍父逃逝,遠到他土:這個「舍」是捨棄、離開,離開他父親,跑了!為什麼離開他父親呢?就因為小孩子不懂事情,所以就跑了,到其他遠的國家去了。周流諸國,五十餘年:從這一個國流浪到那一國去,從那一國又流浪到另一國;就像流水似的,從這個河流到那個江里去,從那個江又流到另個海里去,這麼流。「周」是周遍,他所有的國家都到過了,走了五十多年。這「五十餘年」就是表示六道。本來「五十」說的五道,因為修羅在每一道里都有,所以這兒沒有修羅;就說是「五道」,有天道、人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五道,其實還是六道。

M2 頌求子中止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硨磲瑪瑙 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他的父親生了一個兒子,本來預備養老來著的;現在這兒子跑了,他就憂愁了、想念了,所以到各處去找。憂愁得一天比一天就老了,想念得一天比一天面上就有皺紋了,這是父母憂心子女的表現。這一些聲聞人,就好像小孩子,離開佛跑到外邊去;佛就想要度這一些聲聞人,於是各處找所應度的眾生,所以這也就好像其父憂念似的。求之既疲,頓止一城:因為各處去遊走找兒子,尋找的時間久了,也疲倦了,所以停留在一個城裡邊;這就表示佛各處找眾生來度,到娑婆世界就頓止了。

造立舍宅:在這城裡邊就建造很多的房子。五欲自娛: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是地獄五條根。說是佛也談五欲,以五欲自娛嗎?不是的。這「五欲」是譬喻眾生在五道裡頭;佛要度這五道的眾生都成佛,所以就好像以五欲自娛似的。你不要有誤會,說釋迦牟尼佛都要著住到五欲上,那我為什麼要離開這五欲呢?

其家巨富:佛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巨富的人。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很多的金銀,有硨磲、瑪瑙、真珠、琉璃的寶貝,有多少?沒有數量那麼多。又有象、馬、牛、羊,輦、輿、車、乘:輦,是皇宮的車,但不是皇帝坐的,是娘娘坐的;這個「輦」大約比坐現在這種的自由車還舒服,因為它用人來抬著的,所以也沒有顛簸的苦惱。顛簸,就是這個輦不會跳起來。中國北方的鐵車有一礅,車往前就一顛一顛的,人坐在裡面,覺得很不舒服,把你屁股都礅得直痛,比坐禪還痛得厲害;這個輦,沒有這種的毛病。「龍車鳳輦」,皇帝坐的就叫「車」,娘娘坐的就叫「輦」。輿,也是個車的名字。車,就一般的車。

乘,四匹馬拉的一輛車,叫「一乘車」。這個大富長者,輦輿車乘都很多,因為他有錢,所以什麼都有。

田業、僮僕,人民眾多:有田產,又有僮僕;所有的人民,也都非常之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他的錢,出入的財產,在其他的國家也都有。商估賈人,無處不有:商,是走路做生意的,這叫「行商」;賈,讀成「古」音,是「坐賈」,坐那地方做生意的賈人。這行商坐賈的生意人,所有的地方都有。千萬億眾,圍繞恭敬:有千萬億這麼多人,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常常為其他的國王之所愛念;就很愛念他。群臣豪族,皆共宗重:大臣和豪族,大家都共同來恭敬他,來崇拜他。以諸緣故,往來者眾:以這種種因緣的緣故,所以來往的人,都非常多。豪富如是,有大力勢:他的豪富是這樣子,還有大勢力。

這一段偈頌,大意就是說:佛具足諸法,所以佛是諸法中王;佛有種種的法寶,所以一切的大菩薩、聲聞、羅漢都恭敬圍繞他,佛的地位是最尊貴的。又有十方諸佛也都來擁護這位佛,十方的菩薩也都來護持道場,所以佛轉無上的妙法輪,來教化無邊的眾生。

M3 超頌其父憂念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痴子舍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而年朽邁:而,是轉語詞,就是接連上邊沒有說完的意思。這位長者他有大勢力,然而他這個年齡已經朽邁。朽,就是不健康了;邁,就是老了。怎麼樣不健康?因為憂念兒子憂得多了,他精神用得也多了,所以精神也不具足了,身體就不健康了、朽了。好像木頭,木欠缺堅固性,就因為時間久了,所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幾百年的朽木頭,想給它雕上花、雕上東西,可是你一碰,它就碎了,不能雕刻;用土和馬糞和的泥坯當牆,你就畫上什麼名貴的山水畫在那牆上,也不好看。圬,就是粉刷塗飾來畫上一幅好畫。人年紀老了,也就慈悲心多了;慈悲心一多,想起兒女來了。想起我有個小兒子,他小時候不知道跑到什麼方去了?找也找不著。父母想念兒子、想去找兒子,不容易找;兒子若是想父母的時候,只要回到家裡就可見著父母,很容易的。

所以年紀老邁的人,益憂念子:益,是增加,由這個「益」字,就知道天天都這麼憂念兒子、天天都想這個兒子。夙夜惟念:夙,是早,每天早晨。不單是白天憂念這個兒子;在夜裡也睡不著覺,又想起自己的兒子來了!很辛苦地生出這麼一個兒子來,他又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一想起兒子,也變成失眠了,睡不著覺;相信那時候也沒有地方去買安眠藥,所以這個父親整夜睜著眼睛看房子的脊樑。又想起,啊!我的年紀這麼老了,兒子也不回來;死時將至:我不知道哪一天就死了!

有三個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或者是喝茶;不要一講起喝酒,那好喝酒的人,口裡的口水又流出來了,所以就說喝茶好了!喝咖啡?不是!在一起吃齋;有一個八十多歲,一個六十多歲,一個七十多歲。

這六十多歲的老年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歡喜講話,他說:「喂!老兄!我們今年在一起吃齋,等到明年,不知道我們三個人會是誰沒有了?」言中之意,我們三個人都是這麼老了,不知道誰會先死。

七十多歲的老年人一聽,這話簡直沒有道理!我一定要把你這個理由給駁倒了,令你不成立!就說:「老弟!你不要妙想天開了!怎麼呢?今天晚間,我們把鞋和襪子給脫了,到明天早晨不知還會不會再穿上了?」他這麼一講,把六十多歲這最年輕的老人說得沒話講了。

八十多歲的老年人,他最愛惜六十多歲的這個老弟,一看老弟被老二給批倒了,他也放不下了,他說:「喂!老二!你說的以為就是很合乎邏輯嗎?這也是不合現實的!」老二一聽,我說的是很合乎道理,他說還不合邏輯?就問:「那你怎麼說?」這個老兄說:「我這一口氣出去,那一口氣就不知道回來不回來了?」這八十多歲的人,他是最明白生死的問題,所以他說得這麼透徹;老二、老三一聽,喔!這是危險!這口氣出去,那口氣就不知道回來不回來?

我們現在沒有其他的途徑可做,只可以埋頭苦幹、用功修道,參禪、打坐、念佛、誦經,做這一些工作。那麼做這一些工作就可以不死嗎?不可以的。既然不可以,又有什麼用呢?雖然不可以不死,但是此死與彼死不同。以前你這口氣一出去,那口氣就不知道回來不回來;你若能用功修道,參禪、打坐、誦經、念佛,你這口氣出去,你叫它回來,它就要回來;你若不叫它回來,它可以不回來,你自己也可以拿得主意。說:「我不願吃了!這一些東西,沒有什麼大意思!令這個臭皮囊要做很多工;最低限度,天天要去廁所,又要搬出去、又要搬進來,搬進來、又要搬出去,這個新陳代謝很麻煩,所以不要它!」就放下了!所以主意已定。

痴子舍我:你這個傻孩子太愚痴、太愚痴啰!還不回來呢!你還不想想爸爸這麼大年紀,就快要死了!五十餘年:你呀!在這五道裡頭輪迴,不知道回來,你離開我五十多年啦!庫藏諸物,當如之何:我的倉庫里這麼多的寶貝、這麼多值錢的東西,這怎麼辦呢?

M4 追頌遇到父城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佣賃展轉 遂至父舍

前邊說,這位大富長者想兒子,想得睡覺也睡不著,吃飯也不香。為什麼?就因為自己財產太多了,這庫藏諸物怎麼樣處理呢?所以就在憂愁。

爾時窮子:在這時侯,跑到外邊的窮子;這個窮子,就是阿羅漢,就是二乘人。求索衣食:他們為著求法,經歷過十二處及十八界。十二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緣法,這是十二處。十八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對著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對著六塵、六塵對著六根,中間生出一種分別的識。眼見色時,就生出一種眼識,起了好壞的分別;耳聽聲時,就生出一種聲音的耳識,起了分別作用;鼻嗅香時,生出一種香的鼻識;舌嘗味時,就生出一種舌識;身覺觸時,就生出一種身識;意緣法時,就生出一種意識。

這眼、耳、鼻、舌、身、意,生出六種識;識,就是分別。在沒有境界現前的時候,沒有分別;一有了境界現前,就有了分別,所以這十二處,就變成了十八界。因為這個二乘人,在這十二處、十八界裡邊,走來走去、轉來轉去的,這叫求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

從邑至邑,從國至國:就是從眼走到耳,從耳走到鼻那地方去,從鼻又走到舌那兒去,從舌又走到身,從身又走到意那地方去,這叫「從邑至邑」。那麼從眼到眼觀色中間,生出一種眼識;耳聽聲中間,生出一種耳識;鼻嗅香中間,生出一種的鼻識;舌嘗味中間,生出一種舌識;身覺觸中間,生出一種身識;意緣法,中間生出一種意識,這叫「從國至國」,從這個國家到那個國家去。也就是從你眼識那個地方,到你意識那個地方去,這都叫「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這是指「有漏的善根」說的。有漏善根,就是你做的善事不究竟、不徹底,也就是做一種皮毛的善事。或無所得:這表示「無漏的善根」,你做無漏的善,就了生死、入涅槃。雖然了生死、入涅槃,而實無所得;生死也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你轉過來,就是涅槃,你轉不過來,就是生死;所以這叫或無所得,也沒有所得。

飢餓羸瘦:什麼叫飢餓?說是「我知道這個人沒有吃飯,就是飢餓了」。這個「飢餓」不是沒吃飯,而是沒吃法。你沒有吃大乘佛法的人,都叫飢餓。你吃了大乘的佛法、大乘的教法,這才叫「飽」了。二乘人,他沒有明白大乘的佛法,所以是飢餓。「羸」就是沒有得到大的利用;「瘦」是沒有得到大的功德。

體生瘡癬:這位窮子他的身體生出來瘡和癬。這是表示什麼意思呢?這就是你迷失真理了,你認假為真、認賊作子、捨本逐末──舍本,把根本不要了,去找那個末梢;你因為不明白真理,所以就有見惑和思惑。

見惑,就是對境起貪愛,對著境界生出一種貪心、生出一種愛心。為什麼你就有一種貪心、為什麼你又有一種愛心呢?這就是見惑;見了就疑惑、就迷惑了,見著就不明白了!所以這個見惑,從無明生出來;因為你那根本無明沒有破,對境就生出一種貪愛。見惑是眼睛看見的,思惑是眼睛沒有看見,而在你的心裡不明白;不明白,就用這第六的意識來分別,分別善惡、是非、長短、好壞,分別這種種的情形。一般人認為這個分別心是最好的,實際上,這分別心是最壞的!分別、分別,就分別得迷惑了;這一迷惑,就有糊塗事發生了!所以這叫思惑。生出來見思二惑,這就是體生瘡癬;一般人不明白,以為這是好,也不知道什麼叫作見惑、什麼叫作思惑,就往前去。

漸次經歷,到父住城:這個窮子,那麼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漸次,就是那麼一點一點的;經歷,就是從這一個國家到那個國家,到父親所住的城市。這表示這二乘人跑到外邊去,各處去求法訪道,訪來訪去,也沒有究竟的法可訪;於是又走回來到佛這個教,他就進來了!佣賃展轉,遂至父舍:這個窮子,用給人家做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他也不知不覺地,就到了他父親所住的房子那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佛對女居士的開示:如何獲得財富、美麗、高貴
吃飯沒吃飯都忘了,那是真修道宣化上人原聲開示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