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2013年5月,以近代建築群而聞名的天津五大道地區,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而讓這個天津城市名片更加閃亮。每到節假日,遊客如織熙熙攘攘,人們在欣賞建築和故事的同時,經常會問:五大道是一條道路的名字還是五條道路呢?那就讓我們說說五大道地區的形成歷史吧!

下圖:五大道上著名的李氏兄妹舊居(李勉之、李進之、李允之、李慎之),建於1937年,位於今睦南道與桂林路交口。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1

英租界推廣界

今天的南京路,原本為一條人工河,是1860年由清軍統帥僧格林沁為軍事防禦而開挖的,挖出來的泥土堆砌到河岸內側形成濠牆,而這條人工河就被稱為牆子河。濠牆在歲月的磨痕中已經消失,只留下大營門、小營門、南營門這些「虛幻」的地名。1970年的「7047工程」,也將牆子河南段變成了世界上最淺的地鐵,而牆子河西段的遺存正是今天的南開區的青年河。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英租界示意圖

最早的英租界形成於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當時劃定的只是海河邊到大沽路這段狹長的地帶。1897年英租界向西南擴展到牆子河北岸,1902年原美租界也併入英租界。

庚子之亂後,1903年英國越過牆子河將租界向南擴展,將牆子河以南的大片地區劃為英租界範圍,稱為「推廣界」。按照現在的地名,英租界推廣界的範圍就是南京路、馬場道、西康路與營口道合圍的區域。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五大道上的界碑,EME表示英租界推廣界

Block是街區編號,Lot是街區內地塊編號

當時推廣界一帶都是坑窪淀塘,除了馬場道兩側外,其餘均荒無人煙。英租界工部局從1919年開始到1933年,用海河的淤泥,採取「吹填」技術,由北向南逐步填土墊地。後期小塊水塘則用臟土填實,直至1937年全部告竣,總共填土約500萬方,地面墊高10到20英尺(3-6米)。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日軍佔領天津英租界。1942年,日本單方面宣布將英租界移交給汪精衛政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宣布正式收回英租界。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五大道範圍示意圖

今天五大道地區,是原英租界推廣界的一部分,一共包括23條馬路,而「五大道」名稱的由來,一種說法是形成於五、六十年代,這區域是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領導居住,包括「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重慶道和成都道」(因常德道較短未包括)。還有一種說法是金彭育先生引述原和平區龐其中副區長的回憶。80年代李瑞環市長領導天津房屋整修時,由當時的房管局總工程師章世清選定了一個範圍,即「成都道、南京路、馬場道、西康路和貴州路」五條道路合圍的區域。「五大道」這個叫法就流傳下來,成為這一區域的簡稱。

2

道路及規劃

英國工部局將這推廣界規劃為高檔居住區,並且劃分為一等區、二等區和三等區,今天五大道範圍正屬於當時劃定的一等和二等區。這個時期,正值英國「花園城市」規劃理論流行,因此這一片區域基本上是按照該理論進行規劃與建設的。居住區規模適中,有完整的公共配套設施,街區道路200米至400米,形成了宜人的空間尺度和舒適的居住環境。規劃中,推廣區的西側還留出一塊狹長的700畝的工業區,後來的仁立、東亞等企業就坐落於這片工業區。

英租界推廣界的建設,是基礎設施先行,先期建立了發電廠(今南京路抗震紀念碑位置),提前鋪設了上下水,並且為了更好的供水,工部局在推廣界還設立了兩處機廠用於取水:達克拉道機廠(今洛陽道河新里)和倫敦道機廠(今成都道雲成里)。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1932年倫敦道(今成都道)安裝下水管道

這一地區的下水管道均為橢圓形溝管。根據規劃,主幹線達到高4.6英尺(1.402米)、寬3英尺(0.914米),最小管線高1.6英尺(0.488米)、寬1英尺(0.305米)。並且強制要求業主建立化糞池等基本衛生設施。下水管線的高度位置也精心設置,可以使污水很順利地流入總管。經過這樣的規劃和要求,衛生部門對傳染病和流行病的統計數據逐年降低。

道路鋪設,由早期的石塊路基及碎石路面,逐步修築為普通紅磚路基及瀝青混凝土路面。另外,還有一種是路基為洋灰混凝土,路面系開灤缸磚。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1926年英租界馬場道鋪設瀝青路面

馬路便道採用的材料,是碾石機產生的粉末加入瀝青混合而成。經過實踐,這種材料適合天津的酷夏與嚴冬,「其浮面光潤樸素微具韌性,行人履之比實踏洋灰混凝土較為舒適」,而且比洋灰混凝土節省四分之一的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西安道的復興公園,原本是1924年設立的敦橋道「機料場」,用於存放築路用的材料以及完成碾石、攙合混凝土、配置瀝青等操作。到1937年,此處已經是建築繁興,因此工部局將「機料場」遷至奧克尼道43段(今昆明路與營口道交口)。原「機料場」西半部改為皇后花園(1938年),東半部改為新式露天游泳池(1939年)。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西安道游泳池,又稱第二游泳池

(1939年建成,2007年停業)

有效的規劃與設計,使得推廣界很快成為華北最適宜居住的住宅區之一。隨之而來,就是大規模的房屋興建。

3

建築式樣

在1930年實施的《推廣界分區條例》中,對建築退線、佔地面積、容積率、房屋間距等均作了詳細而嚴格的要求。如,每塊地上房屋建築佔用面積不得超過該塊地畝本有總面積十分之六,這樣的規定使得院落面積很大。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昆明路上的平房,頗具地中海風情

而從建築形制上看,各種風格建築在此融匯,有英國鄉村風格、西班牙風格、法國風格等等。更多的建築是設計師跟隨當時先進的建築潮流,將現代風格充分發揮,所以也有人把五大道的建築稱為「現代風格建築的試驗田」,如王占元舊居、陶湘舊居。五大道的建築也有很多是為了迎合房主的需要,加入很多其他元素,而成為折衷風格,如陳光遠舊居。甚至還有中式風格的建築,如王益孫舊居、蔡家祠堂。可謂是中西薈萃、風格雜糅。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王占元舊居,其實是其兒女居住

除了獨棟別墅外,組團式、聯排式、雙拼式的別墅類型在五大道地區隨處可見,如:民園西里、先農大院、三益里、大興邨、安樂村、桂林里、三友別墅、照星別墅等。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馬場道安樂村

上世紀30年代,公寓式大樓成為一種時尚,五大道地區也興建了一批高檔公寓樓,如民園大樓、香港大樓、劍橋大樓、林東大樓、聚英大樓、茂根大樓等。這些現代化樓宇大量採用鋼筋混凝土材料,與磚木結構建築相比更加結實。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1937年建設中的香港大樓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香港大樓今貌

這一地區的建築質量很高,因此在1976年的地震中,房屋沒有受到很大損失。但在80年代時,很多建築都用圈樑予以加固,在某種程度上對建築美觀性有所妨礙。有意思的是,很多仿建五大道的樓卻把抗震圈樑也照搬過去。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五大道早期建築,今香港路1號

塔樓在1976年地震時倒塌,2000年修復,

但細節欠缺

在天津,有一種特有的燒成瘤狀的過火磚,義大利建築師鮑乃弟用這樣的磚作為牆面的裝飾,設計了疙瘩樓,立刻成為當時一種時尚,很多建築也模仿鮑乃弟的疙瘩牆面設計,但都是「東施效顰」,未得其精髓。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今河北路疙瘩樓,鮑乃弟設計

1937年建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重慶道的一處「疙瘩樓」

被網友戲稱為攀岩的好去處

需要說明的是,馬場道南側的一些洋房,是原德租界的範圍,一戰後中國政府收回改為特別第一區,由於毗鄰英租界推廣界,因此南側很多建築也沿襲了這些樣式,如美國兵營、德國武館公寓、工商大學建築群、劉冠雄舊居等。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馬場道南側的達文士舊居

其位置不屬於租界

推廣界在規劃的同時,已經開始分地塊出售。由於填土墊地速度太慢,有些業主已經迫不及待地自己墊平土地,在今天馬場道和西康路建設屬於他們的房子,這是因為「他們已經從這潮濕泥土的滾滾浪潮中看到未來天津偉大的前景」。

4

居民來源

五大道地區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其地價也水漲船高,到了1923年已經是最早價格的10倍。儘管如此,但對居住環境的嚮往,也讓人們對此處地產趨之若鶩。這裡有學校、有花園、有體育場、有游泳池、有醫院、還有墓地。綠化整潔,環境宜居,這一點和今天的地產理念完全一致。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今睦南道上的高樹勛舊居老照片

由於規劃為高檔居住區,滿清遺老、軍閥政客、達官貴人、高級職員乃至於官二代、富二代紛紛遷居於此,有的自己建房(如小德張),有的購房居住(如周叔弢),更多的人還是租住(如宋棐卿),還有一些實力強的企業也把職員公寓搬到此處(如先農大院、永定里、大興邨、津南里)。以至於很多名人都與五大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1939年大水中的永定里,四行儲蓄會高級職員公寓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永定里

這裡的居民享受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管理和居住環境,抽水馬桶、暖氣鍋爐、浴缸電氣、垃圾處理、消防設施一應俱全。作為高檔居住區,為了保證優雅整潔的環境,這裡不允許馬車進入,而且也限制商業設施的存在,從而促成了東北側的小白樓以及西北側的黃家花園兩個商業中心。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上圖:1939年,在今天桂林里向桂林路拍攝,當時的桂林里沒有建(1941年建),圖中右上可見李氏兄妹舊居和三友別墅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李氏兄妹舊居

在1948年到1949年的風雨飄搖中,有些心裡不安的人,放棄天津房產而遷居海外,很多房子從此成為「代管產」,如張福運舊居、顧維鈞舊居。甚至於很多房產所屬問題直到80年代才解決,如英國文法學校(今二十中)的產權在80年代中英談判後才正式歸中國所有。新政府進駐天津後,很多房子以「沒收敵偽」的形式充公,作為機關辦公之用,如:偽滿洲領事館、徐樹強舊居。當然還有軍隊使用的房屋變成了「軍產」,如蔡成勛舊居、黃順柏舊居。此外,大批的教會房產後來被稱為「宗教產」,如桂林里、厚澤里、安樂村、馬場別墅等。50年代期間,五大道地區又興建了一批新建築,主要用於各大機關的相關人員居住,如友好里,河大宿舍、睦南里等,這些建築有著那個時代明顯的烙印。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1945年9月劉茀祺一家在常德道租住的洋樓前合影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常德道劉茀祺舊居,張作霖後人也曾居住

60年代特殊歷史時期,大批五大道原住民被趕出去,洋樓變成了大雜樓,還有很多產權糾紛到今天都說不清。80年代房屋產權可以買賣後,五大道地區的人員組成變得更為複雜。以至於這一區域區所謂的「原住民」已經越來越少了。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成都道昭明裡,居住的人員已經很雜

轉眼間過去了近百年,這一片坑窪地已經成長為紅火的旅遊區。今天的「五大道」地區留存有1000餘棟老建築,300位名人曾居住。在這裡,濃縮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風雲變幻,除了建築本身值得欣賞外,其背後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或悲喜交加、或動人心魄。但往事隨風而去,歲月帶走了主角,物是人非,只留下這空空的舞台……

去過五大道,可你未必知道這麼多的前世今生

30年代在馬場道安樂村的外國小女孩

轉載|天津記憶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