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五年耕耘開拓,八方聯動呼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從理念變為行動,從願景變為現實,獲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響應。共建「一帶一路」,謀求合作共贏,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自願行動。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文章——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

鈞聲

2013年10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同年9月,習主席在哈薩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國際組織負責人及多國政要、學者日前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符合各國對發展的共同期望,成為探索全球治理模式的新平台。

習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強調,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我們要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同沿線國家謀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推動各國加強政治互信、經濟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實施,一點一滴抓出成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造福沿線國家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年耕耘開拓,八方聯動呼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從理念變為行動,從願景變為現實,獲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響應。共建「一帶一路」,謀求合作共贏,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自願行動。

2015年3月28日,《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發布,「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基本成型;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明確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目標;2018年11月,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辦,138個國家和地區、3個國際組織、2800多家企業確認參展。在推進過程中,「一帶一路」倡議和沿線國家發展戰略順利對接,相關貿易、投資、基建、產能、金融和貨幣對接以及人文交流等機制化合作全面展開,體現出清晰明確且平等普惠的頂層設計理念。

5年來,「一帶一路」倡議腳踏實地,行穩致遠,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質性公共產品。

2017年舉辦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79項成果中,有265項已經完成或轉為常態工作,剩下的14項正在督辦推進,落實率達95%。截至今年6月,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25個沿線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共82個,累計投資289億美元,入區企業近4000家,上繳東道國稅費累計20.1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4.4萬個就業崗位。中國加快與沿線國家建設自貿區,已與13個沿線國家簽署或升級了5個自貿協定。立足周邊、覆蓋「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網路已現雛形。

5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多次寫入聯合國有關決議,公平公正、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受到各國廣泛讚譽。

美國社會學家沃勒斯坦認為,「一體化」與「不平等」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的兩個最主要特徵。目前,發達經濟體居於體系的「中心」,一些中等發達程度的國家屬於體系的「半邊緣」,某些東歐國家、大批落後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處於體系的「邊緣」,「中心」國家擁有生產和交換的雙重優勢。然而,「一帶一路」倡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將會把「邊緣」國家激活成為節點,並將各個節點連接為全球互聯互通網路,消除「孤島」,從而提高各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各國公平普惠發展。

「一帶一路」所構建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多維度互動,為這一倡議的實施和擴展提供了巨大空間,有效提升了沿線各國人民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目標,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如果說「五通」是實踐和路徑,「六路」則是理念和願景,兩者「比翼齊飛」,是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體現出中國智慧「知行合一」的自覺。

5年來的成就證明,「一帶一路」倡議不僅能夠為世界提供物質性、制度性公共產品,也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正如習主席所指出的,「一帶一路」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在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盛行的當下,中國將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堅定同沿線國家一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繁榮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