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影》:張藝謀的留白與空缺

《影》:張藝謀的留白與空缺


澎湃新聞/兔恰恰

威尼斯電影節特別展映過後,《影》收穫了一片好評;但內地放映後,口碑呈現兩極分化,有人認為《影》是張藝謀回歸初心之作,用水墨畫、琴音、八卦、陰陽、雨傘、大刀玩起了新型美學試驗,電影的視效體驗充滿了雅趣與韻味,這一次國師開始拋棄他最擅長的「撞色」構圖,用黑白的極簡風格構建一種獨具東方意境的「水墨電影」;但也有人詬病國師還是老一套,電影的形式感大於內容,故事劇情薄弱,鋪陳不足,幼稚有餘。

評價《影》之前,剛好有另外兩個人的近期作品可以拿來類比: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陳凱歌的《妖貓傳》。而張藝謀自己,先是拍了國內外票房口碑都很差的《長城》,就在罵聲不斷的時候,又迅速投入到了《影》的拍攝。

《影》:張藝謀的留白與空缺

之所以在上面提到了這三位導演,是因為這三人有共通之處:都很敢於嘗試探索商業片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馮小剛以拍賀歲片聞名,作品以「京味兒喜劇」風格著稱,卻也有《夜宴》《集結號》這樣的非典型馮式大片;陳凱歌與張藝謀同為第五代導演,同樣踏上了從文藝片導演轉型商業片導演的漫漫長路,張藝謀的《英雄》,陳凱歌的《無極》,都是二人的電影事業分水嶺,此後,他們從沒有停下過探索商業片的腳步。

內地商業片不像早年的香港電影,在學習和研究好萊塢模式的同時,早早摸索到了一套工業體系:花幾個禮拜時間,就能拍攝一部小成本製作。在《英雄》之前,內地還從沒有拍過一部視效大片。李安的《卧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後,內地導演受了不少啟發:原來武俠片更容易受國際青睞。那時候,去影院看電影在內地觀眾中還不是十分流行,大多數人會選擇租碟片、電視台放映的方式觀影;這時候,張藝謀第一個想到了瞄準海外市場,積攢國際聲譽,拍了《英雄》。《英雄》確實嘗到了甜頭,相繼受到了奧斯卡、柏林電影節、英國獨立電影獎的關注,甚至還在國外幾大電影口碑榜單上榜上有名,跟著,《無極》《夜宴》也應運而生。

《影》:張藝謀的留白與空缺

2010年以前,你會看到許多新舊導演兜兜轉轉,在各種商業片領域逐漸嘗試一些新的花樣,與外界的合作也多了起來。張藝謀的變化也是隨著商業片領域的不斷開拓,而開始各種新的嘗試。當《英雄》確立了他的影像風格之後,他繼續拍攝了人海戰術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北京奧運會之後被戲稱「國家體操」教練;此後,他又拍了喜劇與懸疑結合得不倫不類的《三槍拍案驚奇》、年代故事與情愛結合的《山楂樹之戀》,都是在參考了當時的流行元素之後做出的選擇。當市場發展得越快,中國電影人才剛剛確定自己的風格,流行元素卻一直在變化。流行文化並不是都適合加入電影或拍成電影。大家都走了太多歧路。

近三年來,中國電影其實走在了上坡路上,視聽效果與劇本創作的貼合度越來越高,但觀眾卻另有要求。

《影》:張藝謀的留白與空缺

從前提到的《我不是潘金蓮》《妖貓傳》,甚至是《影》,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批判聲在於形式感大於內容。《潘金蓮》的「圓形畫幅」、出色的攝影調度,並沒有讓觀眾有「美」的享受;《妖貓傳》奇譎鬼魅的「盛唐」風貌,天馬行空的鬼怪傳說,也沒有讓觀眾感受到驚艷;至於《影》,儘管這已經是張藝謀近年來,故事完成度比較高的一部電影,而藝術設計與審美價值又再次攀上了一座高峰,很多觀眾仍然對故事情節不滿意。

說來有趣,中國的商業片,其實從沒有停止過學習好萊塢電影,從劇本、拍攝再到製作,無一不學。但電影,始終需要有自己的文化輸出。不然,就只是學習了一個框架,並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當中國電影在視效方面——就拿《影》來說吧,已經擁有山水畫般的「寫意」和「留白」——一種獨具東方美的視聽語言時,觀眾反而不是人人都能體會得到。

《影》:張藝謀的留白與空缺

好萊塢電影成為主流後,好萊塢審美也就成了主流審美。如今,當美劇與電影二者不再分家,觀眾更是不能理解電影與電視之間最起碼的區別,以為電影就是縮略版的電視劇,故事寫得令人滿意,就是一部好片。而滿意的維度,幾乎也是一直跟著好萊塢審美走。從前視效大片匱乏,特效電影就容易收穫掌聲;發展到如今好萊塢電影政治正確化,中國觀眾的觀影要求也慢慢出現了「看故事,講三觀」的論調——所謂三觀,也很政治正確呀。

仔細體會,《影》除了表現形式非常中式,劇本的創作模式依然帶有好萊塢電影的影子。它的劇本概念除了借鑒黑澤明的《影武者》,結尾反轉和三幕戲的結構——包括安排一次虛假勝利的套路,都像極了好萊塢劇本創作模式。光是「反轉」這一套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好萊塢犯罪片中發揮到了極致,在當代美國影視劇中也很常見。尤其是美劇,在季與季的更替間,可以為了劇情和新世界觀的需要把人物形象推倒重建,敵友關係也可以隨時轉化(舉例,《西部世界》第一季的反轉就有崩塌的地方,直接導致第二季出現了很多問題)。當然,這並不是在詬病「反轉」本身,我們詬病的是鋪陳不足的反轉,或是為製造戲劇衝突強行反轉,這對故事本身來說都是很幼稚的套路。

《影》:張藝謀的留白與空缺

《影》的劇本本身來說,在境州與楊蒼大戰之前,劇情敘述徐徐展開,節奏平緩;大戰迎來了影片的高潮,但尾聲又因為幾次反轉再次迎來了高潮。這麼一來,電影在節奏上顯得前松後緊,人物與細節也都鋪陳不足。比如鄭凱扮演的沛王,以及奸臣魯嚴的死。鄭凱在這部電影里表現很是驚艷,大概僅次於鄧超的表現,然而沛王這個角色形象的反轉是有些不自然的。前期他硬是要妹妹嫁給楊蒼之子為妾,後期卻說,這是在試探魯嚴通敵。然而這兩件事看不出有什麼必要的聯繫,且顯得很兒戲;但沛王的人設又充滿了朝堂之上的君臣互搏、暗掐,只是劇本本身在「權謀」的問題上,並沒有更深刻的思考,所以為了電影的戲劇效果,又代入了很套路的反轉。所以尾聲顯得略有尷尬之處。

另一方面,張藝謀針對他自己而言,《影》確實是刷新了他的商業片記錄。除了美學意義上的,劇本相對他以往的電影來說也是完成度很高了。張藝謀在《英雄》時期,就存在人物鋪墊、情感渲染不足的弊病,至少《影》,做得已經非常完善了。人物細節也是絲絲入扣,非常傳神,如境州與子虞之間真身與影子的身份焦慮,子虞與沛王之間的猜忌,在這部以雨水為底色的電影中更顯得暗潮洶湧,在收復境州的主線劇情中,構成了矛盾交織的戲中戲。如果在一些暗線和細節處再細細雕琢,譬如沛王這個人物再深化一些,讓結尾反轉得更加自然,《影》也會更加完善。

對於電影工業化大時代來說,《影》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它是具有東方特色的視效電影;如今連動畫都已經3D化了,作為電影,《影》卻展現出了2D的美:氤氳在雨中的水墨畫之美。雖然張藝謀年近古稀,但他證明了他依然才華橫溢,充滿可能性與令人期待的空間——只要他能在此基礎上,克服劇本問題,他仍有「留白」的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手機將迎來10GB運行內存:難道優化不行?
一加6T再爆猛料:超大電池配Dash閃充技術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