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國第一個書法專業是怎樣籌建起來的?

中國第一個書法專業是怎樣籌建起來的?

陸維釗先生在接待外賓時揮毫

1963年,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的創立,開了新中國書法高等教育的先河,專業的建立離不開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諸樂三、朱家濟、方介堪、劉江、章祖安諸位先生的篳路藍縷之功。

面對著中國傳統書法的衰落,他們秉持著「為往聖繼絕學」和「敢為天下先」的信念,毅然擔負起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

書法、篆刻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它是民族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人們精神文明程度的標誌之一。

作為這門藝術的傳衍方法,最主要的是書法教育。書法教育的方式,過去主要的都是由老師(多數是文學或美術老師)來兼任的。1949年前,小學有寫字課,美術院校的國畫系曾開設過這兩門課,是作為中國畫學生的基礎課而設置的。1949年後,由於「左」的思想的干擾,連同國畫系也一齊被取消了,當然更談不上講授這門課或建立這樣的專業了。

我院1949年前是全國唯一的最高美術學府,很重視書法篆刻教育,1949年後的命運也同其他藝術院校一樣,被取消了。作為繪畫系中國畫科的畢業生,畫都挺不錯,但在畫上都不會題字落款。有的能大膽題寫的,但字與畫極不相稱,甚至反而破壞了畫面的完美,不得已只得去找潘天壽、諸樂三等老先生代筆了。

1957年,批判了「虛無主義」,不重視國畫的現象有了改變。1958年,我院恢復了國畫系,從舊社會來的書畫家,開始被重視,任命潘天壽為院長,鄧白為系主任,在潘天壽等先生的倡議下,國畫系又恢復了書法篆刻課。

1957 年中國畫系分科教學計劃草案(選頁)

1962年3月文化部在杭州召開全國高等藝術院校教材工作會議時,潘天壽院長在會議上談到全國國畫系基礎課設置問題時說:「現在學國畫的學生,不會在自己畫上題字,這簡直是笑話……

國畫系不但要學書法、篆刻,應設為必修課。」接著談到全國和將來的憂慮並呼籲:「現在中小學還不能開設書法課,但應在少數高等藝術院校開設書法專業,以培養書法人才……

書法篆刻藝術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必須繼承。要搶救遺產,如果再不抓書法教育,就會出現後繼無人的情況。」與會同志和文化部領導,都非常重視和支持這個建議。

會議最後決定:全國各美術院校國畫系應設書法、篆刻課,有條件的先開設,缺少師資等條件的,積極創造條件早開設;試辦書法專業的任務就委託浙江美術學院去籌備。

自此以後,我院國畫系一、二年級開設書法課,三年級設篆刻課。籌備書法專業的事,由潘天壽親自組織了一個以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維釗、沙孟海、朱家濟、劉江的七人小組,並指定由陸維釗先生具體負責,劉江協助。

籌備工作從1962年夏季開始,預計到1963年暑季招生,在此一年時間內要進行教學大綱各課教學計劃的制訂、圖書資料的擴充、師資的聘請、招生等工作,是很緊張的。

記得第一次籌備會是在國畫系辦公室召開的,出席者除了七人小組外,還有院黨委與系的書記高培明、劉葦等同志參加,潘院長談了籌建書法專業的重要意義與要求,望大家抓緊時間搞出各課教學大綱,落實聘請教師等。高、劉、吳茀之(當時系主任)等院系領導也分別對籌備組提出希望等。

因為潘天壽院長日常工作很多,我們研究討論各課教學大綱、計劃等放在暑假進行。雖然杭州天氣酷熱,但每次討論時,潘院長都準時來參加,並對每次討論都提出很多修改與補充意見。記得篆刻教學大綱分工是由諸樂三先生負責,由我起草經諸先生看過的,但討論時潘先生說:「還不夠詳細具體,應由樂三再補充完成,下次再討論……」

後又婉轉地批評說:「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等的制訂,應由有教學經驗的助教代勞。」而討論由陸維釗起草的古漢語教學大綱,討論中補充意見不多就通過了。篆刻教學大綱根據討論意見,仍由我補充修改,再由諸先生補充修訂後,在下一次的討論中通過了。

1962 年書法講授提綱第一次審查會議記錄(手稿)

左起1、2圖:1962 年書法講授提綱第二次審查會議記錄(手稿)

左起3、4圖:1962 年書法講授提綱第三次審查會議記錄(手稿)

那年暑假特別熱,學校為此開會選擇了最陰涼的後來作為醫務室那一幢小樓的底樓,除我以外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但他們每次都準時到會,邊揮扇邊討論,非常認真熱烈。

尤其是沙孟海和朱家濟先生,他們路途較遠,還有本單位的工作,如討論課程安排時,對書史、書論、印史、印論是作為四門課,還是並為兩門課上的問題,沙先生說:「現初辦尚無經驗,課時又不多,史與論選讀還是合併為好……」

在討論各課教學計劃中,對書法實習的作業要求時,朱家濟先生說:「作業不要要求太多,時間也不宜太長,能堅持每天寫兩張,寫時認真用心。臨帖時要想想,為什麼這個字臨不好?」暑假中每隔一周左右開一次會,開了四五次會,主要的都討論了,「未了的事待下學期再安排時間討論」。

為了擴充圖書資料,文化部撥了專款兩千元。九十月份,陸維釗先生帶我到上海各古舊書店去選購碑帖、印譜及其他有關教學資料。在上海待了大約二十天,每天都去,先挑門市部書架上的,然後到書庫。

在狹窄、陰暗、多灰塵和蠹魚成堆的書庫書架中,爬上、蹬下,一本一本地挑選,陸先生主要挑選碑帖等,吩咐我挑選印譜,然後再給他過目定下來。半天下來,滿身都是塵埃、汗漬,中午只到附近小店簡單吃點點心、喝口水,下午又繼續挑選。這家挑完了,再到另一家古舊書店去。

日復一日,我就感到有點吃力了,勸陸先生休息兩天,他不肯,並說:「現在挑選已經晚了,若在1949年初買的話,又多又好,價又便宜……學校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抓緊時間先挑選一部分回去,以後有機會再來。」有時在很高的書架上的大部頭書、叢帖等,陸老就叫我爬上去取下遞給他,放在地板上再挑選,合意者留下,不合意者仍以傳遞方法放回原處。

那一年時間內,陸老同我先後到過蘇州、紹興、上海等古舊書店、碑帖店。在杭州的時間和次數就更多了,還派人到揚州古舊書店去,總共購買了大略近萬冊(部)碑帖、印譜等。

1963 年關於開辦書法篆刻專業籌備工作的報告(草案)

1963年暑假,因為是試辦,沒有公開對外招生(初步摸過一下社會的情況,估計也招不到合適的),只在本院附中畢業班遴選了兩名有一定書法基礎的學生(金鑒才、李文采二人)直接進入實驗班學習。並正式成立書法刻印科,與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並列,陸維釗為科主任,劉江兼秘書。

當時教師有分工,朱家濟是書法(楷),陸維釗是古漢語,章祖安協助,諸樂三是篆刻,劉江協助,沙孟海是印學史論,臨時來兼課的有方介堪(篆刻)、陸儼少、陸抑非、潘天壽、吳茀之等。

好事多磨,辦一件事總不會那樣順利的。1964年上半年,國內颳起了一股批判「只專不紅」的風潮,貫徹「六十條」而進行的正規教學是過「右」了,因此又增加了下鄉下廠勞動的時間,那一學期差不多近一半的時間是下鄉參加「社教」運動。

在此風潮下,有人認為書法刻印這個試辦的專業是復古,完全是「封資修」的產物,是培養「封資修」的接班人,望能早日懸崖勒馬。為此曾有人好心地私下動員書法班學生自動提出轉專業,並向老師提出申請。

不久此事為潘院長所知,他大為惱火,憤憤地說:「此事我怎麼不知道?書法專業試辦是文化部的意見,是有文件的。要撤銷,也要有文化部的文件來,不能隨便拆散,是要辦下去的……」等我帶學生下鄉參加「社教」運動回來後不久,潘老還找書法教研組的教師和學生分別談過話:「試辦一年了,要好好總結一下。

檢查一下教學大綱定得是否合時宜,教學執行的情況如何,尤其是對課程內容與思想教育等方面,看看哪些還有不足之處,應補充、修訂、改正。試辦嘛,總是會有缺點的。過去從沒有辦過這個專業嗎,哪能沒有缺點呢!……」

因為學生太少,不能達到「試辦」的預期目的,於是1964年秋,又公開招生,來報名的有十多個,結果錄取了三名(朱關田、蔣北耿、楊永龍)。此事從頭至尾,陸老事必躬親,潘老也時時關心此事,尤其是在評審專業試卷時,在陳列館裡,全教研組老師都參加,潘、陸、沙、朱、諸等逐人逐幅討論評比,十分認真。並對考生的家庭及其思想情況也作了了解,並囑我事後對準備錄取者,逐個進行調查核實。

開學以後,兩個年級共五人,並班上課。潘院長親自來上課,第一堂課講的是書法篆刻在歷史上和現在的重要性,著重介紹了他任中國書法家代表團副團長去日本訪問的情況,以及日本當前對書法教育的普及和重視的情況,以啟發同學學習該專業的雄心大志。

以後幾次來都是講草書的特點和規律等,並給學生作示範。有時也來參加我們教研組開會,共同研究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示積極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建議等。1964年10月的一次教研組會議上,重點研究會後怎麼辦的問題:書法篆刻專業課與國畫課的比例?教學大綱如何具體化?下鄉時間多又如何教?如何教書教人?因那時客觀輿論對我們很不利,也有些壓力,說我們培養的學生是「小古董」「不符合接班人的要求」等等。

潘老在討論中發言:「學生只弄舊的,不管新的,這是思想問題。但不學舊的也不行,舊的學了是為了新的用,如毛主席的詩詞,沒有把舊的思想放進去。所以一方面怎樣繼承舊的傳統,又要發展,中國畫也是這樣。思想先要矯正,再學傳統。不要弄了舊的,不管新的;弄新的,舊的又不要了,這都是片面。教師要教技術,又要教思想。所以教課的要多當心些,否則他們必然會變成『小古董』的。

」又說:「看看教學大綱,目的要求還是思想方面多點,如第一條培養目標,很完備而且明確,傳統的基礎,又要有新思想。培養目標,一種是創作人才,一種是師資或是編輯……至於課程設置,不要某人說要學人物畫,其他課都去掉,應該討論一下,不要一個人決定。書法科的課程變得太厲害,以後是不是穩定一些呢。」

1963 年書法篆刻專業教學方案(草案)及專業資料建設費預算(手稿)

當時在學校課堂教學,相對來說是穩定些,但每學期均有一半時間下鄉、搞運動等,學生又分散,老師多年老體弱,不能隨同下去「三同」,但布置同學下去每天最好能堅持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書法練習。有的堅持了,是在昏暗的豬欄旁或油燈下,多數的還沒有這個條件和時間,就只得服從「改造思想」這個大前提了。

緊接著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狂風巨浪,摧折了這株試辦的幼苗,開辦此專業也成了潘天壽、陸維釗老一輩書法藝術教育家的罪名而被鬥爭,潘老也在這場不幸的災難中去世了。

在粉碎「四人幫」後的1976年,恢復了國畫系,1979年又招收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批書法研究生五名(朱關田、王冬齡、邱振中、祝遂之、陳振濂)。

菜根譚二則條屏 潘天壽 紙本 131cm×33cm×4 1919 年

1980年秋開始,不少外國學生要到中國來學習書法篆刻,教育部、文化部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院。至目前為止,我們先後接受了日本、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奧地利、哥倫比亞、丹麥、瑞士等國二十六名留學生。

經過三年多的申請,以及社會各界書法藝術愛好者越來越多的呼籲,國家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形勢發展的需要,經上級批准,從1984年秋,書法篆刻專業又開始向全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了。

現在書法專業正同國家「四化」建設一樣,蓬蓬勃勃地向前發展,全國有好幾所院校也在近兩年開設了這個學科。形勢大好,但前進的道路上仍有不少困難,尤其是為此專業創辦歷盡千辛萬苦的潘天壽、陸維釗、諸樂三、朱家濟、吳茀之等先生已先後作古。為了緬懷他們創業維艱、篳路藍縷的精神,我們將繼承他們的遺願,將此事業辦得更好,為我校歷史再增添光彩。

1987年2月於杭州

「我一直希望在有條件的美術學院國畫系分設書法篆刻科,學生少一點可以,但不能後繼無人。」

——潘天壽

編輯 | 漁公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倪瓚 「潔」與楊維楨的「臟」 都是極致
到底什麼才是「丑書」?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