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互聯網你好!紙媒時代,我們分手吧!」

「互聯網你好!紙媒時代,我們分手吧!」

原標題:「互聯網你好!紙媒時代,我們分手吧!」



信息的文字傳播已有幾千年歷史,體育新聞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但跟過去相比,新聞媒體的介質從沒有發生過如此巨大的變化。


近幾年的體育媒體人,經歷了紙媒時代的輝煌,也在互聯網時代里遇到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他們中的不少人,都開始了重新的嘗試,也找到了迎接新時代的全新姿態。


文/ 葛 思文 編輯/ 郭 陽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隨著天氣漸漸轉冷,俄羅斯世界盃的硝煙也漸漸散盡。回首這次世界盃,視頻先鋒和互聯網媒體依然成為了大眾的寵兒,而過去每到世界盃,一報一刊難求的紙媒卻在當下面臨著不小的時代危機。


事實上,過去的10-20年,中國體育媒體在媒體變革的大潮下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而在這樣的改變之中,紙媒的轉型迫在眉睫,而傳統媒體人轉型,也或快或慢地進行著。


生態圈採訪了三位資深的體育媒體人,結合他們的經歷和過往,對如今中國媒體形態的變化都做了自己的闡述,也給出了他們自己的方向。


朱彥碩:「老司機」不止於開車


朱彥碩不僅可以說是最早進入大陸的台灣體育媒體人之一,也可以說是如今在大陸體壇「混」的最好的。


從早期的台灣圓球城市站長,到2010年前後來大陸發展加入新傳體育做NBA主持,他既在《籃球先鋒報》和《體壇周報》擔任過長期的球評,也曾在樂視體育做過MLB的解說嘉賓。



在他的微博上,你不僅能看到他對NBA的深入點評和分析,還會看到棒球、圍棋乃至社會百態的的辛辣點評。 時而大炮般的發言讓他的微博下方評論格外清奇:一半是讚揚,一半是謾罵。


對於自媒體和互聯網媒體的迅速發展,朱彥碩可以說是較早適應並轉換主戰場的。相對於其他籃球解說和評論員,他在微博對球迷的回復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相當高。


朱彥碩在微博上的「人設」,吸引了不少球迷的關注與互動


已過不惑之年的他,現在已經難在紙媒上再寫一篇幾千字的球評或者深度報道,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來寫出自己對於NBA新聞和報道的評論和見解,事實上,朱彥碩也是生態圈的專欄作者之一。


過去1、2年,他開始嘗試在中國體育APP上轉播CBA比賽,直接與球迷進行互動交流。


同時,你還會時不時的在微博上看到這位老司機直播「開車」,從籃球談到各個方面幾乎來者不拒……



與球迷乃至用戶這種零距離的交流也是給他衝擊最大的。在他看來,過去在紙媒,你看不到用戶的反饋和情緒,但在互聯網零距離時代,你的任何一個表態或評論都有可能招致一群人的謾罵和攻擊,任何媒體人都要適應這種改變。


過去你不需要討好用戶,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寫出自己滿意的東西即可。但現在,為了收入為了流量,除了規定動作以外,還要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讓用戶對自己產生喜愛和粘度效應,這些無疑都是很多傳統媒體人過去不曾遇到的挑戰。


但朱彥碩也表示,紙媒對人的鍛煉,是讓他直到現在都感到收益的。相比於自媒體時代動輒的「標題黨」和「狗尾續貂」,紙媒出身的媒體人很多還保留了對內容的用心和敬畏。


對於年輕的媒體從業者來說,這也是朱彥碩希望他們能夠謹記的價值觀。


李戈:體育媒體人迎來最好時代

對80和90年代的北京球迷來說,那一代人都是看著李戈在《北京晚報》的一篇篇國安球評長大的。作為《北京晚報》的高級記者、體育評論員的李戈,他在近幾年切身的感受到了大環境的變化。即使身處紙媒依然筆耕不倦之外,他也慢慢感受到了感受到了紙媒的轉型和用戶的變遷。


過去三屆世界盃李戈都親臨現場報道,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信息的流通和用戶獲取信息方式的渠道改變,從過去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到這屆比賽的層出不窮的視頻內容。單純用文字獲取信息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據李戈介紹,此次俄羅斯世界盃《北京晚報》相比過去動輒十幾個版的報道內容,已經把文字內容縮減到七個版面。但與此同時,報社要求前方記者輸出視頻和拍攝的內容,通過互聯網和社媒的公眾號進行傳播和轉發,也取得了良好的反饋。


據悉,整個世界盃期間,李戈老師所在媒體總點擊量超過1億的覆蓋率,恐怕是現在的紙媒望塵莫及的。


而除了紙媒,李戈同時也在BTV體育和北京體育廣播擔任多年的評述,評論員的角色於他已是第二職業,他同樣在這裡獲得了很多用戶的喜愛。



與此同時,在這個全民瘋彩的時代,足球評論員很多都成為了為彩民推薦足彩方案的專家,李戈同樣是其中的一位,簽約瘋狂紅單之後,李戈在與該平台有了深入的合作,而前面我們提到的朱彥碩,同樣是瘋狂紅單的簽約薦彩人。


據介紹,除了通過付費閱讀能夠看到了李戈的推薦以外,未來,瘋狂紅單會和蜻蜓FM和其他視頻媒體合作,開設視頻音頻板塊的足球節目。


而相比與過去,如今的這個時代對於體育媒體人絕對算得上一個更好的時代,在收入上或是知名度上的提升,本身也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

王勤伯:新時代依然有「黑白夢華錄」


著名足球記者,同時也是作家的王勤伯則見證了《體壇周報》和意甲的上一個輝煌時期。作為北外那一批被《體壇周報》招入報社的年輕人之一,他們的文章和報道基本是那個時代意甲球迷每周的精神食糧,更多的人通過他們了解意甲和義大利文化。


事實上,相比於部分老派媒體人轉型的掙扎,王勤伯的感受卻是,新媒體和互聯網的崛起讓更多人有了表現的機會,直白說就是更多掙錢的機會。



「他們願意出比較高的稿費找我寫稿,儘管我一直不怎麼給它們寫。事實上,我自己的單位一直有能力養活我,所以我也有意錯過了很多外塊。」


在很多人看來,如今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正在被互聯網潛移默化的改變,長篇大論和深度文章不再為人所喜,用戶似乎更願意看到簡單明了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內容。


但在王勤伯眼中,他並不傾向於如此輕易的得出結論,在他看來,文章不被認可絕不單單是用戶閱讀習慣的問題,我們也必須承認,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好的記者和願意踏下心來寫東西的人越來越少。



新媒體時代也給了傳統媒體人更多的玩法


在王勤伯看來,他的文章一直有不少迴音,這也讓他一直對新媒體時代的深度閱讀抱有信心。但他也表示,自己並不會期待更多的迴音——畢竟,願意認真閱讀、從閱讀里尋找快感的人,在每個時代都不是大多數。

早在2013年末,王勤伯就冒出了集結自己足球隨筆出版的想法。而那個時代,可以說已經進入了紙媒落日的餘暉。2014年,他的第一本著作《黑白夢華錄》在作家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講述一個熱愛足球的男孩,成長在貧窮的小縣城、成年後成為駐外記者,在歐洲對中國大陸報道世界足球的經歷。該書藉由足球的窗口,對世界各地個體生命狀態的觀察與思考。他用一本書把現代社會加諸於足球之上的種種功利與實用剝離開來,讓足球還原到最本質的層面——對生命的愛與讚美的自由表達。


4年後,他又推出了全新的《黑白夢華錄2》,繼續探究足球和文化之前的內在關係。



現在的王勤伯,還繼續著自己的文字創作,繼續著賽事報道,偶爾還會給彩民推薦推薦比賽。他用了很文學的方式來形容這種 感覺:「除了歲數大了身體有點老了,但勃起頻率和持久度沒有下降,沒有腎虛或者陽痿的前兆跡象。」


時代雖然在變,但還沒有真正衝擊到他的習慣和生活。


做電視台解說員評述員,開直播,寫書論著,在瘋狂紅單等平台薦彩……在保持媒體平台的寫作習慣之外,傳統媒體人也在調整著自己的姿態,來更好的擁抱這個全新的時代。


本文三位從傳統媒體時代走過的資深體育人,在這個互聯網媒體井噴的時代找到了自己的「落腳點」,他們也代表了眾多傳統媒體人在新時代中的選擇。雖然都有或多或少初期的磨合期,但傳統媒體時代一技傍身他們,都已經完全的擁抱了新的時代,也做好了全方位的準備。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體育媒體這全新的黃金時代,生態圈也由衷希望有更多的體育媒體人故事能夠讓人振奮和鼓舞,也給未曾經過紙媒時代的年輕人以啟發。



···


談談你對傳統體育媒體人該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體育產業生態圈 的精彩文章:

做一個有溫度的媒體人 | 人間

TAG:體育產業生態圈 |